小编精选 | 浑朴苍劲,气势磅礴——摩崖石刻系列经典书目
文摘
2025-01-02 10:25
河北
摩崖书法是指在天然崖岩上所刻写的书法文字。 具体来说,摩崖书法以山石为纸,凿刀为笔,将书法艺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书法形式少字,阴刻为主,并可能辅以鲜艳的颜色,与原石形成强烈对比,彰显出书法家与凿石工匠的艺术造诣。摩崖书法篆、楷、行等书体兼而有之,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其纵横捭阖,气势雄伟,展现出大气、雄浑的艺术阳刚之美。从历史角度看,摩崖可能是各类刻石中最先出现的一种,因为当文字产生以后,在天然崖岩上写刻文字自然要比打磨石料成一定形状后再写刻方便简单得多。例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沿海地区多次刻石,其中碣石门就被认为是摩崖刻石。此外,像《瘗鹤铭》这样的南朝摩崖书法精品,更是展现了摩崖书法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摩崖书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是摩崖书法的主要艺术特点: 摩崖书法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隶书古体,也有八分新姿。隶书古体通常呈现出篆隶混合、团聚抱合、堆叠凝合等特点,而八分新姿则强调饰笔显明、收放鲜明和行列分明。 不同地区的摩崖书法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四川的摩崖书法表现出流畅自然、柔和委婉的特点;陕西的摩崖书法则表现出刚劲有力、凝重严谨的特点;甘肃的摩崖书法则呈现出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特点。 以红石峡摩崖书法为例,它充满阳刚的艺术品性,同时也兼容柔美格调。这种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风格使得摩崖书法在荒漠绿洲之中得以坚守,并延续了书法的壮美和豪情。 摩崖书法强调抒情达意,书家通过特定的用笔、结字和章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这种创作方式使得摩崖书法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摩崖书法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许多摩崖石刻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东汉摩崖石刻书法艺术家在传承隶书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和发展,以入古出新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从传统隶书中汲取灵感,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表现融入其中,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摩崖石刻书法艺术作品。《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大唐中兴颂》、《瘗鹤铭》、《石门铭》、《云峰诸山刻石》等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是东汉永平六年(63年)的摩崖石刻,记述了汉中太守鄐君奉诏开通褒斜道的事迹。刻石位于陕西汉中,隶书16行,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浑朴苍劲,天然古秀,笔画几无波磔,字近方正,是未加波法的汉隶代表,被誉为“隶中之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杨淮表记》是东汉熹平二年(173年)的摩崖石刻,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原位于陕西褒城石门西壁,后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碑文七行,共173字,记载了司隶校尉杨淮及其从弟杨弼的生平事迹。书法风格独特,属于摩崖隶书,字体奇特飘逸,古雅富有韵味,与《石门颂》风格相近,是东汉隶书的代表作之一。《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的摩崖石刻,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陕西褒城县古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石壁上。现藏于汉中博物馆,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颂》歌颂了杨孟文修复褒斜道的功绩,书法多用圆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是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的摩崖石刻,由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字,现藏于汉中博物馆。它记录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褒斜道的事迹,是“石门十三品”之一。书法自然开张,线条流畅,气势奔放,被康有为誉为“书中之仙品”。此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北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是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的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由篆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共385字,记载了武都太守李翕修复西狭栈道的政绩。书法高古庄严,雄伟遒劲,是汉隶的代表作之一,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为“汉代摩崖三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郙阁颂》是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的摩崖石刻,由仇靖撰文、仇绋书丹,现藏于略阳县灵岩寺。石刻通高170厘米,宽125厘米,刻文19行,满行27字,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之事。其书法风格雄浑古朴,结体内敛,章法茂密,俊逸古朴,与《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汉三颂”,是汉隶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成熟期的代表作,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刻于唐大历六年(771年)湖南祁阳浯溪崖壁。全文21行,332字,字径15厘米,气势恢弘,字里行间充满金戈铁马之气和拳拳报国之志,映射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其书法笔力遒劲,气度雄阔,被明代王世贞评为“鲁公法书第一”,清代杨守敬赞为“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瘗鹤铭》是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的大字楷书摩崖石刻,由隐士华阳真逸为纪念逝去的仙鹤所作。原石因山崩坠入江中,现存五块残石,共88字,藏于镇江焦山碑林。其字体浑厚古朴,笔法奇特飞逸,融合了楷书、隶书和行书的风格,被誉为“大字之祖”,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郑文公碑》是北魏摩崖石刻,分上、下两碑,均由郑道昭撰刻于永平四年(511年),以纪念其父郑羲。上碑位于山东平度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下碑更著名。碑文记述郑羲生平,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融合篆隶风格,为魏碑佳作。下碑尤为瘦健绝伦,字体清晰,保存完好,被誉为书中奇葩,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论经书诗》是北魏郑道昭的自作诗,刻于永平四年(511年),位于山东莱州市云峰山阴。全诗20行,共约296字,字径大小不等,最大达20厘米,是汉魏刻石中少见的大字作品。书法风格介乎隶楷之间,融合篆隶笔意,用笔方圆兼备,展现出洒脱、粗犷、豪放的气韵,是郑道昭道家思想的外化表现,也是北魏书法的瑰宝。《观海童诗》是北魏郑道昭所作的五言古体诗,刻于山东莱州市云峰山北麓。此诗为郑道昭纪游之作,描述了观海所见与内心感受,辞多道家用语。石刻无纪年,据考为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左右刊刻。全诗共104字,字高约10厘米,书法方俊劲挺,圆厚有姿,被誉为四山摩崖诸刻中佳品。《东堪石室铭》是北魏时期的石室铭文,由郑道昭撰书,位于平度市天柱山上。它是北魏摩崖刻石的代表作之一,书法风格方圆兼备,笔意内含,结体宽博端庄。铭文内容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宗教、社会等状况,是研究北魏文化和书法的重要资料。其书法被誉为“雄浑深厚,真有腾天潜渊,横扫一世之妙”,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置仙坛诗》是北魏书法家郑道昭于延昌元年(512年)所作的五言诗,并刻石于大基山。此诗为郑道昭修道炼丹之余的即兴之作,书法风格方圆兼用,古拙中寓天真,庄严中见生动,被誉为用篆籀笔意开古厚大楷之先河。刻石气势恢宏,是云峰刻石中的代表之作,也是后世书家所顶礼膜拜的魏碑瑰宝。郑道昭的《咏飞仙室》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笔锋和雄强的气韵上。他下笔多用正锋,笔力雄强,大起大落,锋芒外耀且富含筋骨。这种书法风格既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又体现了其独特的个性情感。在《咏飞仙室》中,这种书法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15.古朴雄浑,楷隶相融——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是著名的摩崖刻石,位于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的花岗岩溪床之上,总面积约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之一。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内容,书体在楷隶之间,偶尔带有篆意,古拙朴茂,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其字迹逾一尺,笔法隶楷参半,结体雄深拓展,是魏体楷书的最佳范本之一。冈山《入楞伽经》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隶楷兼备、结体雄浑、用笔夸张且富于变化上。经文以隶书结体,但用笔上多施楷法,起笔、收笔处入锋、出锋效果明显,点笔皆作圆点,笔画转折处多作断笔,显得粗犷方峻、稚拙滑稽。这种书法风格别具一番情趣,既展现出隶书的古朴韵味,又透露出楷书的工整规范,是书法史上的瑰宝。葛山《维摩诘所说经》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隶楷相间、书风洒脱上。经文刻于花岗岩石坪上,字体隶楷兼备,既有隶书的古朴韵味,又融入楷书的工整规范。笔画粗壮有力,展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同时又不失流畅自然。整体书风洒脱奔放,富有神韵,与铁山刻经风格相似,是研究佛教史及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尖山《文殊般若经》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隶楷兼备、浑厚舒坦且自然流畅上。经文刻字浑厚舒坦而自然,铺毫酣畅,提按分明,起收丰满,笔笔送到,展现出隶书的古朴韵味与楷书的工整规范。同时,结字宽博自如,静中有动,点画间前后相映,平匀中又有微妙变化,整体气势贯通,和谐生动,富有韵律感。这种书法风格既体现了书家的精湛功力,又显得朴实无华,巧寓拙中。尖山《波罗蜜经》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隶书风格、大字刻石以及浑厚自然的韵味上。经文以隶书书写,字径较大,展现出隶书的古朴与浑厚。刻石气势磅礴,书风高浑简穆,野逸稚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其笔画粗壮有力,结构严谨,又不失自然流畅,体现了书家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审美追求。铁山《大集经》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隶楷兼备、篆意浓厚,且夹杂行草,笔画圆润而富有变化。经文刻于花岗岩石坪上,字径较大,气势磅礴。字体以隶为主,但篆楷意味亦浓,展现出隶书的古朴与楷书的工整。用笔以圆为主,辅以方笔,使得整体书风既浑厚又灵动。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何君阁道碑》是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所刻的摩崖石刻,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它位于荥经县城约20公里的荥河镇,碑文共52字,记录了蜀郡太守何君派下属修路建栈道的历史。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特征,结体宽博、横平竖直,古朴率直,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是汉隶书法的瑰宝。22.隶体带篆,古朴雅致——《苏马湾界域刻石》《苏马湾界域刻石》是西汉时期的界域刻石,发现于江苏连云港东连岛,刻于公元12年,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有确切纪年的唯一一块汉代界域刻石。刻石长约2米,高约0.9至1.2米,字数不一,有说60字,也有说40余字,内容为东海郡与琅琊郡的界域划分。其书法风格隶中带篆,质朴奔放,为研究西汉隶书提供了宝贵资料。
邱天弄墨
专注于书法领域分享,除了书法,其他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