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精选| 浑厚朴茂 绚熳多姿——大篆系列

文摘   2025-01-05 13:37   河北  
大篆是汉字书体的一种,秦朝创制小篆以后,把之前的这种字体称为大篆,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也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大篆起源 
大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当时文字形态已相当成熟,商王为加强统治进行文字改革,大篆逐渐形成。它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 
|— 发展结果产生的特点
1. 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2.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的范围 
1.广义:包括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如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 
2.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界定的文字,即籀文,一般认为金文和籀文属于狭义的大篆,金文始于商代,籀文始于西周。
|—大篆的代表作品 :《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墙盘》等等。
|—大篆的特点
1. 字形方面:庄重古朴,笔画繁复,结构严谨,形状复杂,是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西周后期文字的风貌,但略有改变,线条比金文均匀,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逐步摆脱象形的约束,打下了方形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2.笔法方面大篆字体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


古  朴  庄  重,  圆  润  流  畅
——西周《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以其铭文而闻名,铭文长达499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铭文内容主要记录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教诲,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状况。毛公鼎的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有重环纹及弦纹,腹部深且外鼓,三蹄足。其铭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文字和书法的重要资料。毛公鼎的发现和流传经历曲折,最终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 先秦六大金文名品 | 毛公鼎

圆  润  雄  浑,奇  古  生  动
——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它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录了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盘在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合称晚清四大国宝,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镇馆之宝。铭文内容涉及土地转让,记述夨人与散氏之间的土地纠纷及解决过程。散氏盘铭文的审美特征在于其拙朴、拙实、拙厚、拙劲,展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
→ 先秦六大金文名品 | 散氏盘
端  庄  典  雅,圆  润  遒  丽
——西周《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形似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了虢季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盘的外壁饰有窃曲纹和波曲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虢季子白盘不仅是西周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先秦六大金文名品 | 虢季子白盘
线  条  流  畅,结  构  严  整
——西周《史墙盘》
史墙盘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这件青铜盘通高16.8厘米,口径47.3厘米,盘深8.1厘米,重12.5公斤。盘的腹部饰有垂冠长尾凤纹,圈足饰窃曲纹,均用细雷纹衬底。史墙盘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内底铸有的铭文,共计284个字,分为18行。铭文前半部分颂扬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等六位周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了微氏家族的家史,包括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作器者墙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的铭文不仅与《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高度吻合,还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史墙盘的铭文书法艺术精湛,被誉为西周金文书法成熟形态的代表作。
→ 碑帖 | 西周《墙盘》

字  形  修  长,界  格  巧  妙
字  形  方  整,秀  丽  典  雅
——西周《小克鼎》、《大克鼎》
大克鼎和小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扶风。大克鼎通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大克鼎内壁铸有铭文290字,是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第二段是周王对克的册命辞。小克鼎形制与大克鼎相似,但体积较小,内壁铸有铭文72字,记述周王在宗周,命膳夫克去整顿“成周八师”等。大克鼎及小克鼎之一和克钟二,均藏于上海博物馆,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先秦六大金文名品 | 小克鼎
→ 先秦六大金文名品 | 大克鼎

方  圆  兼  备,凝  重  瑰  丽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礼器,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该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大盂鼎造型雄伟,工艺精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和社会状况,还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大盂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 碑帖 | 西周《大盂鼎》
→ 欣赏 | 罗振玉临《大盂鼎》
圆  润  挺  拔,结  构  严  谨
——先秦《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文字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此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碑帖 | 先秦《石鼓文》
欣赏 |  吴昌硕临《石鼓文》
修  长  秀  丽,典  雅  飘  逸
——战国中山篆
中山篆是一种源自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独特书体,主要刻写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厝墓中出土的中山三器——圆鼎、方壶和圆壶上面的大篆铭文。由于这种书体在战国文字中独树一帜,被人们称为中山篆。中山篆字形修长、流畅自然,铁画银钩、刚劲有力,被誉为“中国最美古文字”。中山篆是2400年前的文字,但面世还不到50年,可谓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近年来,我国书法家郝建平先生对中山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成都市多所老年大学教授篆隶楷行诸体书法,推动了中山篆的传承和发展。
碑帖 | 中山王国铜器铭文
端  庄  杂  流  丽,凝  重  见  灵  动‌
——刘颜涛简析《墙盘》与《毛公鼎》

  


邱天弄墨
专注于书法领域分享,除了书法,其他免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