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繁缛风格的青铜器中,“冒”出一件主打简约风的金杯,似乎有点另类。
“湖北文物”联合湖北各大文博单位推出文博科普系列产品《荆楚文物与成语》。今天,一起来认识2400余年前一件小众却也新潮的文物——曾侯乙墓出土金杯。
杯弓蛇影
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将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战国 金杯
湖北省博物馆藏
通高10.65厘米、口径8.12厘米,重789.93克。金杯出于曾侯乙墓主棺之下,通体素面。有盖,盖呈圆拱形,盖边有三个等距的衔扣,可卡在杯内。杯腹上部有两个环形耳。
这件金杯以造型见长,通体无任何纹饰,打磨光润,给人敦厚庄重之感。虽深埋地下2400余年,金杯出土时仍光可鉴人,金质灿烂,可见冶炼工艺之高超。
湖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姚伟钧在相关著述中称,这件金杯造型与楚国青铜酒杯相同,但装饰却与当时占主流的雕刻繁缛风格迥异。其内弧似矮青铜觚般的器身、隆凸的器盖弧面,乃至光素无纹的器表,组合在一起,在视觉上不免给人以陌生甚而怪异的感觉,然其造型的素朴简约与材质的美感相得益彰。这或许预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的出现。
古代贵族阶层在饮食活动中,不仅注重美食、美味,还十分重视器物之美。纵观历代酒杯,其质地、形制各异,不同时期呈现各自鲜明的特点。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学会烧制酒具,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等,均发现有多种陶质酒具。湖北石家河三房湾遗址出土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这种厚胎、素面的红陶杯,容积在10到30毫升,一般认为是酒器或水器。红陶杯在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圈大量出土,在山东、河南等地多个遗址也有发现。
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陶杯
商周时期,青铜酒具是举行祭祀、饮宴和其它仪式的重要用器,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制作之精良,达到惊人的程度。
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大量精美的漆器,包括漆杯、漆酒具盒等。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士的漆木匜形杯,属于酒器,器身雕刻成凤形,凤口衔珠,腹部绘4条相互缠绕的龙,十分精美。
战国 漆木匜形杯
湖北省博物馆藏
楚地漆木酒具以彩饰耳杯最为盛行。耳杯亦称“羽觞(shāng)”,双耳似鸟翼,便于端拿。到秦汉时期,漆木耳杯仍十分盛行。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不少漆木耳杯,杯中还有“君幸酒”字样。
随着陶瓷酒具不断发展,明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受到推崇,鸡缸杯是其代表珍品。武汉博物馆收藏有“大清乾隆仿古”款粉彩鸡缸杯,外壁绘牡丹子母鸡婴戏图,别有一番情趣。
本文参考文献:
姚伟钧、张志云:《楚国饮食与服饰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刘军、莫福山、吴雅芝:《中国古代的酒与饮酒》,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
钱红:《楚人饮食》,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
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博物馆
市内可乘坐1路、5路、13路、505路
公交车在岘山站下车
· TIPS ·
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