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街上随机拦住100个人,让他们简单说一说什么是心理学,那么能对心理学做出准确描述的人应该是极少数,乐观估计的话,这个数据也应该不会超过10%。如果我们把问题换一下,请这100个人说出几位心理学家的名字,那么这项非正式的调查结果几乎不会有什么悬念,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一定是被提到次数最多的心理学家。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是一个极其多样的领域,它的边界从“生物科学领域一直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心理学会(简称APA)有54个分支,每个分支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研究或者应用领域。由此可见,心理学不是简单的“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学科”,如果非要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心理学,那么这句话可以是:“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的综合领域。”
作为心理学的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结构框架曾经对心理学影响深远,虽然在现代心理学这个庞大、复杂的领域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占到了极小的一部分,但他的一些理论结构仍然具有研究价值。他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到的“三我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 - “本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指挥着孩子做满足自己(快乐)需求的事情,并且几乎不受约束。
自我: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不断与环境互动,自我意识逐渐提升,孩子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是不被允许的,这时就出现了第二个人格结构 – “自我”。“自我”会考虑现实因素,遵循原则和规范,考虑行为的后果,约束“本我”的行为。
超我:孩子的成长不会停步,随着孩子获得更多的经验,他开始形成第三个人格结构 – “超我”。“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开始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群的影响,开始指挥孩子遵循一定的价值观行事,甚至会让孩子遵循别人的价值观行事。
与经典心理学主要提出观点和假设不同,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科学性,以下两点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第一: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第二:从这些知识中发展而来的实际应用是以科学为基础的。1923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框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三我理论”,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三我理论”逐渐演变成了人格和社会心理学(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这个分支。无论这个分支(理论)的名字如何演化,人们对于孩子的人格和社会人格的探索从未间断过。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并不具备任何预先设定好的能力,虽然他的身上有无限的潜能可以支持他将来的各种可能性,但归根结底,此时的孩子只发展出了“本我”。这个时候,只要孩子的生理需求(食物、水、适合的温度、适合的光线、适合的环境声音、适合的身体抚触等)得到满足,他就会觉得快乐。针对孩子的生理需求,蒙特梭利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支持孩子的“本我”。
这些区域、物品和围绕这些物品可以和孩子进行的活动可以很好地支持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本我”需求也在逐渐变化,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开始变成了使用双手做事情、挑战身体的平衡感、需求多种感官刺激、不停的说话、追求秩序等,而蒙特梭利IC和CASA环境则刚好支持孩子去做这些事情,让孩子感到快乐,满足他的“本我”需求。
时光的脚步从不停留,孩子的人生总在向前,他的“本我”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他开始想要和别人一起做事情、一起玩;他开始逐渐对要付出智力上的努力的事情而感兴趣;他开始逐渐追求更高、更快。这些事情会让孩子感到快乐。孩子的这些“本我”需求在CASA和蒙特梭利小学中可以被支持。
孩子的行为是环境要素的综合反应,因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的与环境互动,不断的吸收环境要素来成长的。很多人都知道“可怕的两岁”这个时期,此时孩子的自我发展到足够强,他的自我开始指引着孩子去进行各种尝试,包括和成人说不、挑战环境的规则、尝试触碰一些底线等。很多时候,一个身高和体重是孩子数倍的成人会被孩子搞到情绪崩溃,没错,生气也是一种情绪崩溃。但好消息是,当这段时期度过之后,孩子会考虑到现实因素,会开始遵守原则和规范,考虑行为后果。这时,孩子的“自我”经历了从无到萌芽,再到逐渐形成的过程。
蒙特梭利理论和实践体系中有一个著名且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理念 – 给孩子自由。很多人把自由当作了猛虎,他们认为自由会让孩子放纵、让孩子不遵守规则、不考虑行为后果。所以他们认为自由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而很多人又把自由看作了神笔马良的画笔,似乎只要冠以爱和自由的名义,孩子的一切行为就都是合理的,就像凭空出现在墙上的金山银山一样合理。
其实,给孩子自由只是蒙特梭利关于自由的理念的一半,另一半是自由要伴随着限制。任何一个蒙特梭利环境都是一个有自由和自然限制的环境,孩子在这里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需求做事情,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的行为会被环境的规则和规范指引,他开始考虑行为之后的结果。所以,无论是在哪个年龄阶段的蒙特梭利环境中,孩子的“自我”总是在被支持和满足的。
当我们去大自然中旅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我们却又对人类自身和相关的生活视作极为平常的事情。其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小的孩子被自然设计成了惹人喜爱的样子,他们有大大的眼睛,可爱的脸庞,天使般的声音……所以,孩子的周围经常有成人围绕,而很自然的,孩子和他身边的成人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从孩子出生开始,他就进入到了人类社群中。
与孩子的“自我”形成类似,孩子的“超我”也是逐渐萌芽、发展和形成的。一个孩子的“超我”的形成一定会受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周围的人喜欢什么,他就会喜欢什么;周围的人排斥什么,他也会排斥什么;周围的人认同什么样的行为,他也会认同什么样的行为;周围的人有什么习俗,他也就有什么习俗。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蒙特梭利术语来描述孩子的“超我”的形成的话,那么这个术语就指向了“吸收性心智”。
当然了,孩子与环境互动的经验也支持和满足了孩子的“超我”,比如孩子看到自己为社群做出了贡献,孩子看到自己在群体中有价值等。在IC、CASA、蒙特梭利小学和大地之子的环境中,孩子一直有机会为社群做出贡献。
1963年,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主持进行了著名的服从实验。实验的内容大致如下:
邀请一些被试,请他们担任老师的角色,告知他们隔壁房间中有一些学生,学生要作答被试(老师)手中的答卷。实验人员要求被试(老师)让学生答对更多的题目以获得奖励。如果答对,则学生继续作答,如果答错,老师可以用墙壁上的电流按钮电击隔壁房间的学生。电流的强度和学生的反应为:
结果,有60%的人使用了最大福的电流强度惩罚做错的学生。
这个实验说明,在普通人群重,“本我”也就是追求快乐(刺激)在人格结构中占了非常重的比重。有的时候,“本我”会驱使着人们盲目的服从。
蒙特梭利在众多著作中提到过孩子(人)的服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不服从,除非成人给他的指令刚好满足了他的需求;第二阶段是经常服从,孩子可以按照成人的要求做事情;第三阶段是主动服从,服从积极的(善良的)价值观,想要为群体做出贡献。虽然我们没有条件去给蒙特梭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做服从实验,但是我、我的伙伴、每一位蒙特梭利人都见证过孩子达到服从的第三阶段,他们已经克服了“本我”的影响,他们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可以为环境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他们的“超我”足够强大)。
因此,结论是,蒙特梭利原则、实践方法和环境帮助孩子平衡了“本我”、“自我”和“超我”,支持孩子克服了“本我”的欲望,建构了强大的“自我”,形成了对世界有益的“超我”。
这样的孩子会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更美好的世界,难道不是吗?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去了解一下人格社会心理学,你会发现现如今,心理科学家们正在用相似的实验(与蒙特梭利提出的方法极为一致的实验)来验证弗洛伊德。
撰文 | 半岛教育集团·姜涛
编辑&设计 | 半岛教育集团
图片 | 半岛幼儿园·Unsplash
温馨提示/TIPS
为了方便大家,家长们可以在【半岛教育】公众号首页,点击菜单栏【云课堂】,即可进入我们的知识分享平台。我们会定期推出直播互动课程,在线及时解答家长们的各种疑难杂症。
招生热线 TEL
0755-21619534
邮箱 E-MAIL
jingshan@peninsulakids.cn
●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在看” | 把本号分享给你的朋友 | 感谢您对半岛一如既往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