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考点下,如何答好“平台化”的相关内容?丨考点梳理

文摘   2024-10-24 20:31   北京  

#25考点梳理  #平台化


2024年以来,我国国际传播进程受舆论环境和媒介技术的更迭双重影响,传播生态存在更大不稳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要求我国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深度探索国际传播的渠道、叙事手法、资源配置等问题,更好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平台化、数字化、品牌化是2024年国际传播的关键词,海外“Z世代”等群体成为重点被关注对象,在新形势、新问题之下,共同应对国际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一、平台化演进与矩阵建设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工作方向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空前复杂多变,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被提升到了国家高度


01-多地成立国际传播专门机构,借力媒体优势资源,做强对外内容输出

➤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以“面向海外Z世代,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定位,将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作为发展方向,形成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和外宣服务平台。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聚合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官方网站“Center”、看四川官方双语网站、三星堆考古英文官网“Sanxingdui Archaeology”等多家自主可控平台,同时借船出海,运营77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和100+个社交群组,成为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强劲力量。


➤ 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

上海成立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SMG International),聚合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融媒体中心、第一财经、纪录片中心、东方卫视、五星体育、五岸传播、演艺集团、东方明珠、小荧星等优质资源,升级打造旗舰产品“Shanghai Eye”,并上线三大子产品,辐射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打造面向全球主流媒体的视频分发渠道。


➤ 长城国际传播中心

河北成立长城国际传播中心,着力构建“1+2+4+N”立体化传播格局,联动省内相关部门,整合国际传播资源,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海河传媒中心联合成立京津冀国际传播联盟,打造区域传播新名片。


02-大型活动也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 各种国际会议

2023年,我国连续举办了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传统文化的融入成为会议亮点。


➤ “走读四川”活动

四川举办“走读四川”活动,邀请来自英、法、美、日、澳等23个国家的35名外籍友人参与,创新打造“Bashu Culture Walk & Talk”(巴蜀文化边走边聊)沙龙品牌,搭建巴蜀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交融的沟通桥梁,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效果。


二、数字化技术赋权国际传播,新技术提升中国故事的叙事迭代和传播升级

近年来,我国灵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拓展国际传播深度,以数字化传播的范式解决国际传播的流量限制,提供了更多元的融合选择


➤ 虚拟数字人“元曦”

2022—2023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中,中国日报首位数字员工、虚拟数字人“元曦”亮相,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赋予了新的载体和形式。



➤ “纵目云”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开发“纵目云”,以智能算法为核心,打造智能内容生产、风险感知预警、海外用户生态、跨平台算法等系统单元。


数字化趋势加持下,未来需更加深刻地探索国际传播与数字文化的结合方式,考量数字文化的流动性和数字技术的更迭性,将数字平台有效嵌入变动的国际关系体系中,为国际传播注入新兴力量,持续增强中国话语的海外影响力。


三、品牌化建构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呈现方式

我国不断推出优质国际传播内容产品,经矩阵化扩散,形成文化品牌,持续放大国际传播声量


➤ 《中欧非遗》

中国国际电视台与欧洲新闻台联合制作的系列专题节目《中欧非遗》,将目光锁定中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欧洲新闻台官网播出累计观看量超过3亿人次。



➤ 《China WOW!超级中国》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推出的《China WOW!超级中国》系列双语纪录片,以邀请外籍嘉宾用第一视角探访高原机场等超级工程为切口,呈现四川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 《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

新华社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被多家国外媒体转载采用。优质品牌产品是国际传播的源头活水,不断在连接、开放、包容中激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潜力。



参考文献

①《上海台升级打造国际传播平台》,2023年11月13日。

②《河北成立长城国际传播中心》,2024年1月16日。



新传考研小小班
小而美的新传知识共享平台,考研er、保研er不可错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