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灵
郭熙灵,广东汕头人,04年生,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在读本科生,曾获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青少年科幻征文大赛(大学组)银奖。
郭熙灵:最开始是初中课本上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但当时只是简单地当课文学过去了,留下了一个“小说里有科幻这一分类”的模糊印象。要说接触的话是高一时买了个mp3,里面附赠了《流浪地球》的电子小说,看完后又听一个喜欢看书的朋友聊起刘慈欣写的《镜子》,之后看完了她推荐并借给我的《球状闪电》和《超新星纪元》,这就算一脚踏入科幻小说的开始了。偶尔也会和那个带我进科幻圈的朋友模仿《超新星纪元》里的片段对话,比如互称“将军”然后开始演戏之类的。以及讨论中短篇的情节,比如《朝闻道》里科学家为了求知走向献祭般的消亡对家人而言是否过于残忍,《光荣与梦想》里辛妮将生命尽付于奔跑最后是否到达了渴求的终点等等。
郭熙灵:科幻像另一种哲学,一些生死观和情感观借由镜面的虚实映照而生:对无限、时间和空间的探索,对宇宙模型的描述,对社会议题的大胆假设与求证等等。科幻拥有混沌、主观、相对、静止的结构,是一团流动着光辉的无形物质。
郭熙灵:按科幻小说的分类来说,我最喜欢的是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面“平行世界相互独立而交织缠绕”的主旨姑且算我唯一一个弄得比较清楚的科幻设定。当时是高三尾声的五月了,博尔赫斯留白而深幻的文字与我幼稚的迷茫相互映照,到现在我还能说得上当初印象很深的另外几篇,像是《死亡与指南针》《环形废墟》《南方》《秘密的奇迹》《叛徒和英雄的主题》。“现实生活喜欢对称和轻微的时间错移”“房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使它显得大的是阴影、对称、镜子、漫长的岁月、我的不熟悉、孤寂”“世界是个走不出来的迷宫,尽管有的道路通向北方,有的通向南方,实际上都通向罗马”......我认为,以上这些涉及时间暂停、多重空间变换和梦与现实界限的小说,像哲学也像预示人生与命运的谶语,潜藏着无穷的隐喻,自然也是科幻。当文字涉及幻梦与命运的主题时,我总会多次翻阅博尔赫斯的作品。
郭熙灵:应该是投给星云奖大学生组的《夜雨向北漫溯》,因为当时的主题是“历史科幻”,所以我选取了李商隐的仕途经历和《夜雨寄北》悼念亡妻的历史背景(考据说李商隐在巴山时妻子实际早已病逝),加入了一个取自《太平广记》中的奇人“逆旅客”,让两人在巴山夜雨中进行了关于时间、生死的哲学思考,以及逆旅客寻找熵减之地、前往理想世界的旅程。最终,逆旅客在一场倒流的夜雨中消失,而李商隐则继续他的仕途直到病逝。在这篇小说中我致力于营造一种“命运虚无缥缈如梦一场”的哀伤感,涉及到了时间逆流与平行世界、古代志怪小说《玄怪录》、儒道释的观时方式、晚唐唐诗中佛教无常思想的特殊内涵、“逆旅”的文化意蕴与演变等等。而且有一些很巧的相应,比如文中借逆旅客讲述的《玄怪录》作者是牛僧孺,正是李商隐卷入的“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减少了时间对不上的史实错误,让小说的历史感也更强。
会在公众号和学习通的电子期刊上关注同辈人的作品,真的写得很好,很羡慕。
郭熙灵:有在尝试,从之前的故事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背景和结构设定,但反响不是很好,说不够跌宕起伏,可能还是不能太放掉情节。最想形成的特征,贴几个关键词:幻梦、荒诞、癫狂、悲剧。
此后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说和散文大抵重复着平常的命运,不是过了二审毙在三审,就是过了终评但没有拿奖。
文学,果然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吧。
郭熙灵:科幻现在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能在一个温暖午后坐在大落地玻璃窗旁,配着一杯奶茶看完一本纸质书的平和从容。这学期开始因为莫名其妙的内耗,已经失去了看小说的动力,连电子书都封在虚拟书架上了。怀念科幻呈现的光怪陆离而梦幻的世界,似乎能将人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与停滞的学习中短暂牵扯而出。
郭熙灵:完全认同,这也是我最开始尝试写小说时遇到的问题。我认为小说创作是需要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的,就算只是一个短片段也同样如此。比如写到医院就诊,我起码得知道挂号流程;写到菜市场,我起码得真的在市场买过菜……科幻小说本来就有想象力的加持,要是再不与现实有所连结,那就是高高飘在天上、不接地气的产物了。
郭熙灵:借用一下选修课《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课上老师的寄语:“耐下心来,静候佳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许多事情实际上都是同样的命题,所以也可以用同一个窍门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