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历史、当下与未来
张世同
就读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星弦科幻协会成员,浙江大学“未来城市科幻设想”一等奖获得者。喜欢历史、军事、折纸,略懂些琴棋书。
张世同:比较小的时候,当时是在县城的图书馆里面的科幻短片小说集,现在看来那些文章水平一般,但确实是打开了我的科幻大门。
张世同:科幻吸引我的是“基于客观现实的主观幻想”,这也是我心目中对于科幻的定义。
张世同:只能是《三体》了,2018年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推荐我好好看看三体,从此也算是打开了理解科幻巨著的大门。
张世同:想法很多,要写成文字就要经历取舍,尤其是字数限制的时候,很多时候希望写到的重点反而绞尽脑汁写不出什么东西了,十分难受。同代人的作品当然在关注啊,我仔细阅读了风格多样、文风各异的比赛作品,收藏了不少呢。
张世同:还是在尝试吧,目前在试图模仿刘慈欣老师的风格(笑),大刘基于设定中科学事实的场面描写(如球状闪电-三航母出海,超新星纪元-核弹苏醒)和文章节奏把控(如三体-末日战役,乡村教师)我都需要好好学习。
张世同:高中时期开始投征文,断断续续地在写,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也许是跟着世界观的形成而变化吧?
张世同:目前学业繁忙,算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调剂吧。
张世同:正如前面所说,我十分注重真实感,希望读者阅读一些文章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对于我而言是比较好的概括。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应该是和平时代青年作家的普遍问题,在脱产时期,我们只能写写想象中的魏武挥鞭与人间百态(比如我没谈过恋爱,就完全写不出来爱情相关的创作,这次比赛的相关话题也很少见)。而经验的同质化则是互联网世代的特有问题,大量的优秀点子迅速普及后瞬间低俗化,甚至烂俗化,“世界是平的”,包括青年作家在内的互联网人群的思想在不可避免地扁平化、同质化。
张世同:了解到了很多同龄的科幻点子,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与很多同龄科幻创作者进行了沟通与交流,是很有意义的一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