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第六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获奖者。
小白一枚,佛系创作者,欢迎大家交流。
张恒硕:如果将所有幻想类小说都可以广义地定位为科幻的话,大概很小的时候在刚上小学就开始了。那时有许多针对于童年时期的读物比如《查理九世》,小学毕业前后接触到《龙族》这种披着幻想外衣的青春文学,回过头来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些在设定上的想法、写作上的技巧和情节上的设计仍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之后,刚上初中,随着阅历增长和智力进步,我印象很深刻是首先接触到了刘慈欣先生的《三体》,那个时候第一次读三体并没有太深刻的见解,更多是半知半解,仅仅是对一些有新意的设计有深刻的印象,比如“古筝计划”等等。高中以后,由于并不像初中那样学业受限严格,在分班后选择文科后,便有了大量时间进行阅读,就在这个时候我真正接触了人们普遍认为的狭义上的科幻。
我个人对“科幻”的定义比较广泛,任何在目前的社会中所从未出现过的,甚至是被证伪的题材、内容,只要可以自圆其说,都可以称之为科幻,所谓“科学”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其科学性并不应该成为束缚创作的门槛,在几十年前,对于量子领域平行时空的题材可能不为人们所理解,现在看来却是家常便饭。而目前前沿的科技所衍生出的科幻小说已经具备相当高的门槛,比如格雷格·伊根的小说,我们当下无法理解的事物皆具备着在未来被广泛接受的可能。“科幻”只是滤镜,文学与哲学思考才是本质。
张恒硕:大学生活使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在去年冬天开始尝试一些写作,主要是出于无聊。无聊会让人衍生出过度思考,过度思考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在那个寒冷的日子里窝在宿舍码字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其次是脑海中有很多奇怪的幻想,我觉得写下来在未来的时候重温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科幻的创作本质上的不同便是幻想。现实之外的东西会使作品的世界观格外庞大,我觉得这种在宏观设定下的微观细节的把握是科幻创作的难点,而由于其并无现实映射,这种细节在不同人看来对其有着不同的喜恶,而其他类型的作品因为更多地基于现实鲜有这个难题。所以,科幻作品往往是会引起争议的,因为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未来的发展大不相同。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尺寸,在读者上的大众性与在科幻上的作业,往往是成反比的。优秀的科幻作家不在少数,优秀的作品间也少有高下之分,科幻创作注定是一条艰难小众的道路。
张恒硕: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有许多,在阅读之后都会引发深思,比如家喻户晓的《球状闪电》《银河帝国》等等,有许多短篇小说比如《冷酷的方程式》《胜利阅兵》等等,也有年轻作家写的作品,比如《暮星归途》《AI觉醒》等等。如果说要挑一篇最喜欢的,我想推荐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其哲学性引人深思。我读过的每一篇作品都对我影响深刻,这些都是很伟大的作家。
并不刻意关注同代人的作品,但是必须承认,现在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很优秀,只不过被这个快餐时代所限,并不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张恒硕:目前是在行政管理专业就读,但是个人对现在这个专业不太满意,可以说专业对创作的影响近乎为0。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能我并没有什么评判的资格。个人愚见,这个现象一定程度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能称之为“问题”,更多是必经之路,任何事物都有其波浪式前进的特征。这种现象更多基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制度的不完美,但是不完美并不意味着这是错的,有些错误是无法避免的,是无奈之举,但是我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