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文
李慧文,北京大学创意写作硕士,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曾主持有重庆市社科联课题《社科普及作品创作影响因素研究》,并被评为“2022年度培育调研项目”。
首篇科幻作品《“延迟”的艺术品》获得2023真金·青年文学新秀选拔五十强,《胎记》获“今世缘·国缘”全国推理小小说奖,《上帝降临》获第六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优秀奖。
发表小说和诗歌若干,作品编入《万物的叶尖—中国创意写作2022》《青年诗歌年鉴(2022年卷)》《雪夜来客》等选本。
李慧文:大概小学的时候,那会喜欢看凡尔纳的一系列小说,比如《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当时并不知道科幻这个概念,只是觉得这些奇绝的冒险经历特别吸引人。
李慧文:科幻最吸引我的点是无限的可能性,从形式来看,科幻可以和各种文学类型结合,如悬疑科幻、历史科幻等,具有横向的创作延展性。从内容来看,科幻作品往往能颠覆传统的认知,为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具有纵深的思想性。而科幻创作过程嫁接形式与内容,就如同数学推理证明一样,将自己的一个小灵感,一步步推导出来,一步步推翻惯有的思维预设,这个过程是很有趣的。我愿将科幻理解为阐释生命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李慧文:我的心得是要想好再写,通常情况下,创作前会先诞生一个创意点,然后由这个点生出藤蔓,形成架构,这种方式有利于从短篇后续慢慢写到中长篇,另外对于短篇来说,思定后写起来要迅速,我基本就会在一到三天内完成短篇,这样不容易弃文。还有一个心得是要多阅读,保持语感,我在写作前会先阅读一两篇短篇小说,让自己沉浸进去,算是转换思维,找到感觉比较快的方式。会关注同代人和同代人的作品,科幻小说发展非常快,现在的科幻在先前基础上已经衍生出更多新颖的写法,如果只看一些经典作品已经无法涵盖现有的科幻概念,所以我就会看一些新创作的作品,我也会好奇同代人都在关心什么,都在写什么样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情境、语境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李慧文:我现在还在尝试各种风格和写法,我认为还未形成明显的特征,但就个人而言,目前倾向于创作具有宇宙诗意,人文气息的科幻小说,例如韩松的《灿烂文化》、《宇宙墓碑》,何夕《六道众生》,刘慈欣《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等。
李慧文:我大学时的专业是英语专业,我大学在的是财经类大学,当时报志愿前两个报的都是经济,金融这类,英语是随手填的第三志愿,由于当年经济类火爆,经济类分拔高了,就去学了英语,但是我还是辅修了财务管理作为第二学位。我觉得本科时的专业对我的创作影响不大,但是培养了我跨领域学习的意识,以及对阅读外文原著还是有些帮助的。
李慧文:目前来看,科幻是我看世界的另一个窗口,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之余,看科幻、写科幻可以给我的大脑提供新的氧气,我常常感觉科幻是无所不包的,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所以我也会学习一些关于物理、天文的知识,然后关注艺术、关注社会生态。由于博士研究的是现当代文学,现在是博一阶段,就希望之后有机会可以做一些科幻研究。
另外关于经验同质化问题,一来是青年作家的个体经验在城镇化进程中趋近了,二来经验同质化也不单是青年作家的问题,成熟作家也有这类问题,或者说是经验的固化和重复的问题。我认为写作是关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经验同质化可以通过写法的转变来解决,另外这种同质其实是表层经验叙事的同质,作者没有形成感受结构,需要通过剖析事物内部矛盾,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边缘的、被主流忽视的经验或叙事方式去打破僵局。
李慧文:一想到星辰如此浩瀚,世俗的诸多缠绕便不过是自寻烦恼。科幻是少有的能够游弋在人文和科学之间,用科学来诠释人文,或者用人文来赋予科学魅力,对我而言都是我写作科幻的动力。很感谢高校科幻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将这一阶段对科幻的理解做一个梳理,希望高校科幻越走越远,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写出更好的科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