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古稀怀揣热爱 笔墨留存乡情记忆
今年67岁的凌志最忘不了的就是那一份乡土之情。虽然他年近古稀,但是他仍醉心挖掘整理故乡烔炀古镇的乡土文化,做不知疲倦的文化传播使者,开展田野调查,翻阅古籍资料,孜孜不倦地撰写文章,出版书籍,为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注入活力。
故乡情结点燃灵感
喜爱写作的凌志,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颇丰。
他出生在巢湖烔炀河东街口的凌氏老屋,在老街巷里度过了年少时光。19岁时,他离开家乡,来到白湖农场从事司法工作,直至退休。
从古镇走出来,岁月的流逝难以淡化他对故土的眷恋。街口的同治“正堂陈示”碑,老屋东边当铺的铜泡钉门,以及当铺对面的育德学堂、烔炀小学、烔炀书院,还有流淌着的烔河……关于故乡,凌志总想写点什么。2014年,他一气呵成创作了十几篇回忆童年故乡的文字,集结成册,出版了《老家烔炀河》。此后,他对烔炀河地域文化更是情有独钟。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烔炀镇是有名的江淮古镇,也是重要的商贸流通集散地。史料记载,烔炀老街始建于南宋,兴盛于清中期,当时商贾云集,街景繁华。
凌志笑着说:“我的母校烔炀小学是百年名校,2017年我在写作《烔炀小学百十年》的过程中,越发感觉烔炀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年的积淀让凌志萌发了挖掘和研究家乡烔炀河乡土文化的念头,于是创作《烔炀河人家》成为他生活的主线。“我希望通过对烔炀河典型家族历史与各色人物经历的纪实性记述,从一个侧面来表现烔炀河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反映烔炀河经济社会的沧桑变化。”
此后,他便忙碌了起来,深入村里的田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从老村民的口述中留住大家的乡情记忆;走访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挖掘整理历史故事
“烔炀虽然历史悠久,但现存的文献资料较少。”他坦言。那么如何抓住烔炀的历史脉络呢?“研究烔炀的历史,离不开对当地祖、李、唐、周等地域家族的挖掘考证。”凌志抓住了研究的关键点——家谱。
在历史文献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家谱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家族的世代繁衍、迁徙足迹、民俗文化等,都记载在世代流传的族谱中。通过家谱,你可以从里面读出很多东西。”凌志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家谱散落,甚至有些仅存数卷。在寻找烔炀祖氏家谱时,凌志通过熟人,多方打听,终于在周祖村找到了一份束之高阁的祖氏家谱。这一发现让他欣喜不已,为研究考证提供了方向。
接触了这么多家谱,凌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他说:“在走访李氏后人的过程中,他们提到一名先贤李莲,但追问具体的历史细节,就讲不出所以然。”此后,李莲的故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想一探究竟。
翻阅烔炀李氏家谱时,他注意到了烔炀河镇有史可考的第一位举人——李莲。家谱中提到,李莲曾著有《知白斋诗集》,当时有直隶六安州知州王峻为其诗集作序,刘铭传为其诗集作跋。在浩浩长卷的家谱中,关于李莲的记载虽然是只言片语,但细细研读后,他感觉到这一段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丰富的人生轨迹。“有名人为他的诗集作序跋,可见在当时李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于是,凌志就开始着手研究考证李莲的事迹,一方面他走访李氏后人,寻找线索;另一方面,他请教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提供研究思路,并到图书馆等地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省图书馆查到一册徐子苓手抄本《知白斋诗集》,为研究提供了依据。
经多方考证,他大致描摹出了李莲一生的轨迹,并形成文章。1844年,34岁的李莲考中举人,后居乡设塾,教学授徒。太平天国时期,他被委以巢县团练练总,抗击太平军和捻军,维护地方平安。最后,他被任命为直隶六安州学政。“在翻阅历史文献资料中,查到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封奏折中,记录了李莲在任巢县团练练总时期取得的战功。这也是目前我发现的李莲任巢县团练练总的唯一书证。”
尽管考证困难重重,但他乐此不疲。“这就是在查阅家谱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发现揭开一段厚重历史故事。”凌志笑着说,“虽然辛苦,但也很有意义,尤其挖掘整理出一些历史名人,便成就感满满。”
笔走故土传播文化
家乡的历史文化让他向往,探索的过程令他着迷。几年的时间,他用脚步“丈量”田垄沟坎,用眼睛“记录”风物美景,烔炀的历史文化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致力于研究烔炀地域文化志同道合的友人。大家在一起谈古论今、畅谈想法,弘扬家乡历史文化。“接触后,我就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想把大家聚集起来,共同研究,共同创作,互相交流,提高水平。”凌志说道。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9年巢湖市作家协会烔炀分会应运而生。据悉,巢湖市作家协会烔炀分会是安徽省第一家乡镇作协。“协会成员大多由中小学教师,以及其他行业‘乡土文化’爱好者组成。大家都在为挖掘和研究烔炀河的乡土文化发光发热。”凌志介绍说,“协会还有一个公众号叫‘烔炀风’,传播烔炀文化。”自协会成立以来,成员们活跃在烔炀河的乡村,以故乡为出发点,发掘、整理和抢救烔炀河的乡土文化,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数年的乡土文化研究,激发了凌志内心极大的使命感。“深入挖掘、保留、传承弘扬古镇的特色文化,让更多人知道烔炀的故事,是我的职责所在。”
他先后写了数十篇文章,记录了烔炀一些鲜为人知、濒于湮灭的史料,再现了烔炀的风土人情、人文典故,唤起在外游子心底那份浓浓的乡情。
凌志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在于挖掘和整理,还需要传播。目前,他把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取名《烔炀河人家》,准备出版。该书收录了40篇文章,约30万文字,分为序文篇、家族篇、家业篇、家人篇等,力求把烔炀文史记忆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文章既讲求严谨态度和专业知识,又面向社会和大众,将厚重历史感与通俗写作手法融为一体,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烔炀河人家》的创作告一段落,凌志有了新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许多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正在加速消失。目前,我把精力转移到研究烔炀各个村落村史的研究上来。”他说。
正如他在《烔炀河人家》中写的那样:“当然以后还会说烔炀河的故事,写烔炀河的文章,因为烔炀河的故事永远说不完,烔炀河的文章永远写不完。”(Via:合肥晚报)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