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菡: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生活

乐活   2024-08-30 15:51   重庆  

2023年,由于工作的原因,重庆广电主持人书菡发现生活中很多吃的、用的、玩的、赏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发现“非遗”并不像听起来那样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相反,我们的生活时常被它包围、浸润。只是,大多数人对此茫然无知,更不用说了解其传承人和背后的传承故事。

就这样,一个新世界在书菡面前洞开,书菡也从做相亲节目、农村节目转入了另外一个赛道:做非遗节目,成为非遗文化的宣传者、推广者、保护者。

书菡:重庆广电集团社会与法频道、新农村频道主持人,目前主持《天天农事通》《农科进行时》等节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青少儿播音主持艺术评审考官,重庆戒毒康复形象大使。

结缘“非遗”:

发现“新大陆”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此,这个新名词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书菡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的,但她却清楚自己是什么时候被这个词所震撼的。

2015年,刚从西南大学硕士毕业的书菡通过招聘进入重庆广电,成为新农村频道的一名主持人。一边做情感类相亲节目《凡人有喜》,一边做农业专题节目《天天农事通》,两个天差地别的节目,需要的专业知识不同,与嘉宾的交流方式不同,节目的讲述方式不同……在两个节目间不停地切换状态,开始的时候书菡觉得自己快要分裂了,所幸两年后终于游刃有余,她开始享受做节目的过程。

近十年农村节目的历练,使书菡建立了对农村的深厚感情。2023年,她决定开始做关于农村的短视频,给大家介绍农村状况、农业知识。为了做这些短视频,书菡到重庆各区县调查、采风。没想到,这一去,发现了新大陆。

全国做农村短视频的机构和个人很多,毫不夸张地说犹如过江之鲫。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这是书菡一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当她听到永川豆豉、綦江豆腐乳、川江号子等等都是非遗时,觉得找到了答案。

书菡的答案是:在短视频26个赛道88个细分领域中选择“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选择有利乡村振兴的“非遗文化”,以此为主题,策划和制作一个有格调、有温度的节目。

对此,书菡的详细自述说:在大足,我惊叹石雕大师刘能风刻刀下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在渝北,我陶醉服装设计师梁明玉手中五彩缤纷的服饰;在荣昌,我在千年陶韵中流连忘返;在綦江,我在百年版画里寻章摘句……于是我萌发了做一个非遗传承者的想法,于是,有了《书菡寻非遗》。

转战“非遗”:

从“非遗”小白到“非遗”达人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策划,2023年3月,书菡和小伙伴们在抖音上推出了书菡作为主持人的《书菡寻非遗》短视频;同年12月,在重庆新农村频道《天天农事通》栏目推出了《书菡寻非遗》板块。

《书菡寻非遗》和以前做的农村节目有什么不同?非遗节目怎样才能做得好看、有吸引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书菡认为,《书菡寻非遗》和以前的农村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历史感、文化感和格调感;非遗节目要做得好看,能吸引当下的观众,一是要有新鲜感(要讲述观众不知道的东西),二是要有网感(要符合当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三是要有实用性(能满足观众的现实需要)。

《书菡寻非遗》以富有历史感、文化感和格调感的声画呈现,不但挖掘了许多人们不知道的非遗产品,讲述了许多人们不知道的非遗故事,还传播了许多人们不知道的非遗文化。比如渝派花丝镶嵌、白沙杂耍、荣昌缠丝拳等。说到非遗,很多人都会想到川剧变脸、川江号子、铜梁龙舞、万盛金桥吹打等国家级非遗艺术,而《书菡寻非遗》刻意重点挖掘区县级非遗,在内容上为自己树立了独特性。

对网感的追求,一是体现在画面的拍摄和剪辑方式上,二是体现在主持方式上,三是体现在文本表述上。比如《盛天毛血旺》一期,不但画面转换节奏快、主持方式亲和自然,而且使用了网友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今天我们要寻一个江湖菜里的六边形战士”等,播出后产生了很高的热度。

实用性则成为每期节目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书菡认为,当看节目还能得到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节目就会成为这些观众的刚需。事实的确如此。比如《荣昌铺盖面》讲述铺盖面的做法,《盛天毛血旺》讲述毛血旺的烹饪技巧,《渝派花丝镶嵌》讲述花丝镶嵌的制作技艺等等,都获得了很高的点击数和点赞数。许多网友在视频后留言:这项非遗技艺可学吗?这个非遗美食在哪里可以买到?

在推出至今一年半的时间里,《书菡寻非遗》已经做了160多条短视频,既有富含文化意义的大足石雕、巫溪嫁花、川剧、綦江农民版画等等,也有生活气息浓郁的北泉面、永川豆豉、韩式瓦缸酱油等等。近百项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既让人们感受到祖国非遗产品的丰富、精彩,也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和实用性的收益。

与此同时,书菡也从一个“非遗”小白变成了一个“非遗”达人。不止是关于非遗知识,也是关于非遗节目制作。

深耕“非遗”:

人类学的大用场

在策划《书菡寻非遗》的前期,书菡恶补了许多非遗知识,她发现: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收录的非遗总数居世界第一(43个);中国的非遗门类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大项;中国自身认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有10万余项……

中国的非遗项目,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浩如烟海。那么,小小一个《书菡寻非遗》,应以怎样的标准去寻找、挖掘非遗的价值?去讲述一个个鲜活的非遗故事?去链接非遗和今天的生活?

书菡研究生学的是民族学(应用人类学)专业。本来,她以为这个专业对于做电视节目用处不是太大。没想到,在做《书菡寻非遗》后,她越来越发现,在深耕非遗中,这个专业派上了大用场。

人类学注重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助于入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能深入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体、社区等各个层面,有助于提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人类学注重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平等,有助于发现和尊重不同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由于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书菡寻非遗》不但海纳百川,发掘出了荣昌缠丝拳、渝派花丝镶嵌等鲜为人知的非遗;而且目光如炬,重新提炼了永川豆豉、韩式瓦缸酱油等非遗的价值,并进行了深度调查,挖掘出许多传承人的生动故事,将非遗文化作了深度的推广和普及。

书菡希望,未来《书菡寻非遗》能生产出更多的节目和周边,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既扩大重庆非遗的影响,也为观众和网友带来更多的福利。

今年8月,《书菡寻非遗》收获了“传媒中国年度广电融媒产品十佳”称号。

有人问书菡,在如今压力如此之大的环境下,你花大量精力做《书菡寻非遗》到底是为了什么?她说:多少次累得瘫倒的时候,多少次拍摄遇阻的时候,我真的想过是不是应该退缩、应该放弃?但每当我看到非遗传承人期盼的眼神,他们对《书菡寻非遗》赞许的笑容,我就重新坚定了信心和决心。而最重要的是,我爱上了寻找非遗、传播非遗的过程,我希望,祖国的文化遗产,能为更多人所知晓,能为更多人带来快乐和享受,能为更多人带来帮助和希望。



主编 王琳颖
责编 梁启蒙
编辑 魏彩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