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波尔:致敬岁月

乐活   2024-10-18 09:50   重庆  

她是重庆电视台第一位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女新闻播音员,为重庆电视台播音员的专业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重庆家喻户晓的电视人,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和岁月;她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岁月静静流淌,始终保持着优雅和赤忱。

她就是谭波尔。

      谭波尔: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主播,播音指导。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重庆市播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三次荣获重庆市“十佳”播音主持奖项。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如今,陪伴了观众三十八年的谭波尔就要退休了。年近六十的波尔,面对过往的职业生涯、悠悠岁月,有些什么样的念想和感悟?在电视屏幕之下,经过岁月历练的她,又有怎样的爱好和兴趣呢?

以下是谭波尔的最新随笔《致敬岁月》,让我们倾听谭波尔内心的声音,感受她的丰富精彩和鲜活真诚。

致敬岁月

谭波尔

得在很年轻的时候,一天,我问奶奶:“奶奶,您活了八十七年了,是不是觉得活了很久很久了啊?”奶奶说:“哎呀!我觉得我昨天还是个小娃儿也”! 奶奶的神情纯真无邪,真的就像个孩子。她的回答,让当时的我非常惊讶!八十七个年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岁月啊,怎么可能恍如昨日呢?!

但现在,我理解了。因为,一转眼,我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对,就是“一转眼”!奶奶没有骗我。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好慢:学校安排的下周五的电影,盼了好久也盼不到;每年的春游,远得仿佛在天边;就是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也漫长如年;更不用说寒来暑往的一年四季,长得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然而,不知从什么开始,时间就加快了脚步,而且岁月越增长,时间加速越快。然后某一天,蓦然回首:怎么一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岁月啊!



01


时光的影片

小时候,总是幻想未来;而上了年纪,就喜欢回忆过去。现在,过去的一幕幕,时而在我脑海中出现,恍如那些老电影中的场景。

1986年8月,我入职重庆电视台新闻部。虽然时光已过去三十八年,但我眼前依然能清晰地浮现出那个面容青涩的女孩,喜气洋洋地前去入职报道的情景。我从小就对语言艺术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那个时代,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有限,而学习语言艺术,更是完全没有途径和方法。于是,抱着收音机学习普通话,便成为我少年时无师自通的语言学习方式。幸运的是,多年的努力,终于给了我应有的回馈。

重庆电视台正式开始播出,是在1981年。以我入职的时间,同事们都说,你也可以算半个“元老”了。不管算不算“半个元老”,我的三十八年,的确是跟着重庆台同步成长的三十八年。我有幸亲自经历和见证了重庆电视事业从兴起到发展,从发展到壮大的阶段。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广电人的最大幸福。

当年的我们
现在的我们
记得,工作后不久,我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第十八个铜像”。因为当时重庆电视台新闻部的所有记者、编辑、播音员和部门领导加起来一共才只有十八个人,我正好是第十八个进入新闻部的员工。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在中国很有名气。我便借用电影名来自我调侃了。

自己给自己起外号,别人也给我起外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重庆电视台还在浮图关山上,没有公交车可以到达,当时重庆也没有出租车(有也坐不起),于是上下班只能完全靠步行。盛夏的时候,这条陡坡道路上完全没有树荫遮挡,骄阳似火。每当我们顶着烈日,步行上坡十五分钟到台里时,无不汗流浃背、汗如雨下。记得当时我们播音员的办公室兼化妆间里只有一把电风扇,没有空调,没有化妆师,更不知道还有粉底这种东西。因此,上节目之前,我们就直接在40°C的温度下,自己往汗渍渍的脸上抹一点儿干湿两用粉饼,勾勾眉眼抹抹口红,就算是完成化妆了。加上当时演播室的灯光技术也远远不及如今讲究,那种出镜效果便可想而知……所以当时大家都叫我“黑妹牙膏”。
当年的我

从入职到现在这三十八年,我的工作岗位一直在新闻中心。为了每一条新闻的安全播出,三十八年里,我和同事们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周末和假日。除夕之夜值守主播岗位是家常便饭,日常性抢发头条新闻也司空见惯。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及时有效、权威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观众印象中,我是一名新闻主播,其实工作之余,我还常常为台里广告片和电视剧配音。比如《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等等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我都有幸参与了配音。此外,我还为中央电视台译制片《德洛姆布什一家》等多部译制片配了音。在我看来,配音是最有趣的活儿。那时为了赶进度,我们通常都是通宵达旦地进行录制。谁累了困了,就在录音棚的地上,打个盹儿。到戏了有人一喊,“噌”地一下就立马蹦起来跑向话筒。那个时候不是多轨录制,只有两只话筒。如果要同时录好几个角色的对话,大家就要全部站在话筒面前,你一句,我一句;你往前凑一下,他往后退一下,热闹非凡。配音中,不管是主角、配角还是群杂,只要是过不了,全部人就得陪着他一遍一遍地重来。那时大家的创作积极性非常高涨,都抢着配配角或者群杂。连我们的录音师惠愚老师也来抢着玩票。他有着相当强的创作欲望,自己先打好入点,在倒数读秒时急急忙忙地跑到话筒前,情绪亢奋地说两句台词,有时还“嘴瓢”,发出奇奇怪怪的声音,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也正好给大家醒瞌睡。我们通常要熬到早上六、七点钟才能出棚。这种方法现在回想起来可能非常原始,缺乏效率,但是我觉得好有意思,好有乐趣。那种横七竖八打盹的场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飚戏”的场景,几十年过去,还是如此真切生动地浮现在我眼前。

十多年前,《山城棒棒军2》让我们再去配音。我走到录音棚,一看,咦 怎么只有我一个人呢?导演说因为有了新的多轨录制技术,我们是一个角色一个角色地录。现在其他角色有的录完了,有的改天来。我瞬间觉得好失落,太不好玩儿了,完全失去了大家同在一个棚里配音时的交流、撞击与反馈。我知道我很土,但我还是很怀念原来的那种配音方式。

三十八年里,我还做过些什么事情呢?我参与主持了重庆广电1991年和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文艺晚会……

我还主持过一个文艺栏目《大千世界》。那是1989年重庆电视二台在筹备时开办的一个节目。因为从小对唱唱跳跳和表演很喜欢,我自毛遂自荐去做了主持人。由于当时文化娱乐节目和资料的极端匮乏,所以这个节目的很多资料来自于我自己的“私房”珍藏本,里面贴满了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刘文正等港台和国内外歌星的彩色图片和文字介绍。由于我对这些明星的喜爱,这些资料我早已烂熟于心。这个节目是我和刘东旭搭档主持,节目中我们没有文稿,只有谈论内容和大致方向,完全是朋友式的聊天状态,非常轻松自在。这个节目在形式上完全打破了当时其它文艺栏目报幕式主持的框框,加上内容方面非常新潮时尚,形式新颖,让观众耳目一新,因此很受欢迎。当时观众认出我,都说我是《大千世界》的主持,很少人说我是《重庆新闻》的主播。

特别难忘的是,我和同事现场报道了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主持了1998年10月1日的重庆卫视上星仪式直播。这两件划时代的大事,前几天同事们还在发照片回忆……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报道留影

                     1998年10月1日重庆卫视上星仪式直播(平顶山发射台)

三十八年的岁月,人在成长,集团各方面的条件也在不断升级。我记得,新闻中心搬了很多次家,单在彩电中心就搬了三次,条件越搬越好。1997年搬到彩电中心主楼后,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位化妆师。这太让我们欢欣鼓舞了!新演播室背景的打造和灯光、设备的升级,又加上专业化妆师的加持,主播们的整体形象提升了不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提词器也好像是从那时开始使用的。能想像吗?在那之前的十多年里,新闻节目里的新闻导语、编后话及评论等等,只要是主播出镜的部分,全是靠我们自己生背下来的。

岁月流转,十多年过去,新闻中心又搬家了。这次是来到了更加高大上的广电大厦。各种软硬件又上了好几个台阶。看到全开放式的演播区、高清摄像机……觉得好洋气呀!现在还清晰记得,当时看到这一切,内心是有多么震撼与欣喜。到今天,离刚搬到广电大厦已过去了十年,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不就是昨天的事儿吗?这日子,真是过得太快了!



02


时光的馈赠

岁月给了我无数如影片般的往事记忆,同时也馈赠给了我许多难以割舍的兴趣爱好。

 当然,最重要的是吃。朋友们都说,我总是能够非常准确地、形象地描述出各种食物的味道,连最细微的地方也能捕捉到位。我想,可能是因为我的舌头对味道特别敏感,分辨率比较高吧。

因为爱吃,就不由得要去琢磨各种挑逗我们味蕾的人间滋味;也是因为爱吃,所以也喜欢自己尝试做美食。在我手下,无论东西、中外,百无禁忌。首先尝试的是必胜客三件套:烤鸡翅、披萨、肉酱意面。首战告捷,胆子就更大了。中式的:淮扬菜红烧狮子头,顺德菜酿豆腐,重庆辣子鸡;西式的:西班牙海鲜饭,奶油蘑菇烩鲑鱼,惠灵顿牛排,以及日式照烧猪扒饭……这些烹饪方式和环节并不那么简单的菜式,我都可以复刻得像模像样。


我的部分作品

最广受赞誉、我自己也最觉得最精彩的,是酱肉大包。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酱肉大包,因此开始厨艺钻研后,就一直主攻酱肉大包。取上好的五花肉(我喜欢偏肥一点儿的,香!)切成小颗粒,但不能太碎,不然就没有颗粒感了。然后,基本就是迷你红烧肉的做法了:加甜面酱和黄豆酱,是灵魂;放猪油炒制肉粒,是秘诀;肉酱炒好后放冷冻室一晚,是必须动作;第二天包的时候现放黄葱碎,是要领……当咬破发酵充分、富有韧劲儿的包子皮,浓油赤酱的猪肉裹着酱香、油香和葱香,略带冰糖炒制的甜味,会猛烈冲击到你的味蕾!猪肉和碳水带来的满足感,实在太难抵御了……带给家人和同事、朋友分享,他们总是说:太好吃了!你什么时候再做啊?

我的作品:酱肉大包

听人说,爱做饭风水好。细想一下,觉得这也并非迷信。红红火火的人间烟火气,对匆匆忙忙、奔波劳碌的现代都市人来说,真的可以起到滋养身体、疗愈心灵的功效。我表弟十分有趣。偶尔做一次饭的他,每做完一道菜,就要跑出厨房,坐下,抽上一口烟,长叹一口气:“唉,做饭真是太伤元气了!像我这种大厨,做一次饭,起码要歇上半年。”

健身这个爱好,虽然起步有点儿晚,56岁才开始。但一开始就有点猛,不是跳健身操,不是练瑜珈、练普拉提,而是撸铁。56岁才开练,管用吗,晚吗?管用管用,不晚不晚。以现在的年纪,我不会仅仅为了追求苗条的身材而健身,而是为了每天都活得带劲儿、开心而健身。最重要的是,健身,能够抵御日常快节奏、高强度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感,带给人身心的愉悦与平衡。

锻炼中
三年前,因为需要治疗术后并发症,我尝试着走进了健身房进行康复训练。年轻时也办过健身卡,但总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这次为了治疗不得不练。只好一咬牙,一跺脚坚持了下来。不曾想半年过去,并发症治疗好了,却不舍得停下来。三年多有规律的系统化力量训练,让我吃得好,睡得香,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实用。我每个星期给父母送生活物资,肩背手提,走不短的路,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我妈妈总是满脸惊讶:“哎哟喂,你现在完全就是个大力士啦!”开玩笑!对于一个能够承受一百公斤哈克深蹲的人来说,这点儿重量,完全不在话下。
练力量,上器械,真的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人为了防止肌肉和钙的流失,保护骨骼,有规律的抗阻训练更是非常必要。力量运动还可以帮助我们防范在更大年纪阶段意外摔倒。前几天去体检,我的骨量在检测表格中,居于绿色位置的中间部分。当医生知道我年龄时,很吃惊的样子:“有一些年轻人也达不到你这个水平。”

现在的我

健身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享受到内啡肽带来的快乐。内啡肽不是多巴胺那种很轻易便可得到的快餐式的安慰,而是深层次的修复和奖赏。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多巴胺,一顿大餐,一支雪糕,一条有趣的视频……这些由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唾手可得,属短暂的感观刺激。而当你高质量地完成了训练的规定动作,肌肉撕裂,感受到了疼痛,这时候,令你愉悦的内啡肽便会出现,让你享受到更高级别的快乐与满足。你完全忘记了年龄带来的熵增,忘记了一切艰难与不堪,没有了焦虑与无奈,连社恐也消失不见了。身体中不断勃发出来的动力跟能量,会让你产生出挑战、突破自我的勇气与信念,去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循环往复,永不衰竭,完全不受一切所限——包括年龄。

锻炼中
时光很短促,时光也漫长。一回头,仿佛看见三十八年前,那个充满稚气,前来电视台报到的新员工,笑盈盈地向我走来,就像是在昨天。彼时的她,心怀梦想,青春洋溢。她就这样一路执着地走着,一晃眼,便是整整三十八年。漫长而又短暂的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事,遇到的人,欢欣与泪水,让我无比感慨。

感恩、感动、感谢,我曾经历过的青春岁月,美好时光。

致敬岁月!


主编 王琳颖
责编 梁启蒙
编辑 魏彩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