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们发起了《奇遇长城》系列公益活动,希望通过大篷车巡回展映、纪录片放映、直播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人走近并了解长城这座文化遗产的传奇历史与修缮故事。国庆前夕,筹备已久的的大篷车纪录片展映正式开始了行程。这一路,我们探访了8个不同特点的村落和长城段落,生活在长城脚下的村民,也向我们分享了他们与长城的记忆和故事。以下是我们的放映日记。
国庆前,大篷车带着《筑城纪》,沿着长城走向,我们希望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进村落放电影,来丈量长城的脊梁。
《筑城纪》是由张楠执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基金会、腾讯影业联合资助的一部长城修缮主题纪录片,历时四年拍摄,记录了喜峰口段长城的修缮过程以及沿线村民的生活故事。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示了长城的历史变迁和修缮的艰辛历程。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全面了解长城的历史与现实。
幕布在长城脚下、古堡旁以及农家小院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徐徐拉开。《筑城纪》伴随着大篷车穿越数千里,不仅记录下了长城的历史沧桑,更通过它独特的视角让沿途生活在长城边的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长城故事。
河北西城峪村,村民被进村落放电影的活动吸引,在广场观看《筑城纪》
每当夜幕降临,随着大篷车停靠在不同的村落,幕布被小心翼翼地支起,放映会更像是一个小型聚会,大篷车与村民们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成为了这段旅程中最宝贵的记忆片段。
山西得胜堡城墙下,大篷车的氛围灯和古堡上苍凉的夜空形成对比
陕西高家堡,荧幕内外的长城形成对比,两地村民同是长城的见证者,生活方式却各有异同
长城保护,需要更多的宣传。
多年前,长城的“生存状态”远不如今天这般受到重视。紧邻长城的村落,村民们会用从长城上拆下砖石,建造房屋和院墙。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大篷车一路走来,我们在长城沿线多个村庄看到过这种情况。历史文物被用于日常生活所需,对长城造成了永久性破坏。
路途中,我们在陕西高家堡古镇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年轻人——熊哥。熊哥15岁,土生土长的高家堡人。他主动提出要带我们参观古镇,说起一栋栋建筑和一个个院落,熊哥如数家珍,“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熊哥满眼都是对家乡和长城的喜爱。
熊哥带我们参观古镇
当我们从繁华的主街走向古镇深处,因迁居造成荒弃的院落逐渐增多,有些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这个院子去年还好好的,下雨下的全都塌了。你看这些全都是长城砖” ,面对废墟中的城砖,熊哥的眼神充满了忧伤。他指着那些镶嵌在普通院墙中的古旧城砖,深深地叹了口气,眼眶泛红。那一刻,仿佛能够感受到一滴泪水在他心中悄然滑落,不仅滴在了那块古老的城砖上,也滴落在了整个长城的历史之中。
在高家堡土生土长的“熊哥”给我们讲述一片因雨倒塌的院墙
打开地图,大篷车沿着我国400毫米等降水线向西行进,从长城入水的潘家口水库,到黄河入晋第一湾的老牛湾,再到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筑城纪》走进一个个不同的村落,让这些不同的村落亮起了同样的光影。
河北潘家口水库,长城自此入水蜿蜒,对岸而出
大篷车行程八站,最东抵达河北省西城峪村,最西到达了甘肃山丹县花寨村。1700公里的跨度,两地日落时间甚至相差1小时。
1小时的差距,如此真切,如此震撼。这边还是和煦如春,另一边已经是寒风凛冽。
甘肃山丹县,相隔1000多年的汉明长城在这里相遇
城墙内是村民居住的村落(右),城墙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
到达山丹的那天,很冷。一行人刚从机场赶到花寨村,就被招待了一碗当地美食“炒拨拉”。深夜放映结束,我们开玩笑说:就是靠这股热情,才顶得住这西北的寒风啊。
“炒拨拉”是担任影片放映员的小杨嫂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小杨嫂是山丹当地有名的短视频博主,为了等待放映会把自己原定的出差计划已经推后了两天。“在我印象里面,我们生长在这个长城脚下,小时候就觉得长城是一个土疙瘩,一群小孩子在这爬上爬下的。长大后才了解到长城象征的意义,希望以后能够更多的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不管是有教育意义的,还是咱们的一些宣传活动,就是要把我们这边的长城给发展出去,宣传推广出去。”
“炒拨拉”是甘肃山丹人的美食
劳作一天后,大家围坐在火炉边,吃一口“炒拨拉”,对村民来说是最惬意的事
另一边,作为《筑城纪》故事发生地,西城峪村的放映现场迎来了《筑城纪》的主人公李志超。放映会开始,小家伙一屁股坐到幕布前,看着荧幕上自己一家的生活,一动不动一直看到结束。李志超跟我们说“就像片子里我们上长城捡垃圾,我这次有事半个多月没上去,那边又是一片垃圾。保护长城这个事是个持续的工作,一刻都不能懈怠。这里的环境直接影响我们的收入,影响我们的生活。你把长城保护的越整洁,游客越不忍心随手扔垃圾。这个事只有坚持住,才能守护住我们这片长城。”
河北西城峪,《筑城纪》主人公李志超来放映现场观影
幕布里幕布外,李志超再次面对镜头,这次陪伴他的不仅是长城,还有这群观影的人。
进村落放电影,这种只存在记忆中的文化推广形式,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意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村民们对这次的活动的热情超出了预期。
我们在金山岭脚下突遇大雨,刚刚布置好的场地被迫收摊,幸好当地的摄影家段久军老师帮忙联系了室内的放映空间;在花寨村的张奶奶家,很多村民早早赶来现场帮忙布置场地,忙前忙后。
甘肃花寨村,展映会前,先到的村民纷纷帮忙布置会场
在甘肃花寨村,村民阿斗叔和我们提起儿时的记忆:“小时候大家一块坐在门口看过这样的电影,比较怀旧,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在河北花楼沟村,村民摄影师朱广利说:“过去我们这里修缮的时候没有影像纪录,很遗憾,还好他们修缮的时候你们拍了。你看片子里这些人他们多么真实,只有做实事的人多了,长城才会越来越好。”
村民摄影师朱广利(中)因拍摄长城获奖无数,对长城有别样的感情
陕西得胜堡的村民讲到:“年年说我们村是从事旅游的,但是长城没人修都不开(旅游)。应该学习这个片子里边的这些人物,好好的保护咱们的长城,我们也是旅游的地方,要学习向客人介绍要保护长城,咱们自己的土地必须得自己去保护。”
山西得胜堡,长城保护引起了当地的重视
西城峪村的村民尝过旅游的甜头:“长城就在我们村,修长城是好事,我们是旅游村,对我们有好处。就因为现在这个水下长城让我们村可有名了,经常有老外来我们村旅游。”
随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保护长城、开发长城,少年感慨长城曾经苦难留下的泪水,也许会变成欣慰的欢笑。
长城只有一条,却有不同的风景,与文保相应的文旅,也有广阔的前景。旅途上仅仅是河北的冬枣柿子、西北的羊肉、山陕黄河的大鲤鱼,这些舌尖上的记忆都非常值得一游。
作为鲜为人知的特色美食,炒拨拉在甘肃山丹的历史可以直接追溯到汉代,寒风中也带给我们力量
我们从北京延庆石峡村出发,到北京怀柔的西栅子村最后一站,一个月的时间,往返5000余里。大篷车用“进村落放电影”的方式絮叨了“边墙”下村民们的生活,倾听了一个个关于长城脚下生活的动人故事。这些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温情的故事,如同一束束微弱但温暖的光芒,照亮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认同之路。
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能带来改变,保护长城,你我之力,始于足下,目标还在远方。
最后,也欢迎关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长城公益项目,一起为长城保护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