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一天》创办15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一五一十”系列策划,拍摄了四位坚持长期主义的纪实摄影师。今天讲述第四期——杨一凡。多年前,他离开新闻一线,开始关注生活半径内具体而鲜活的普通人。他用镜头,记录下了骑手们生活中的韧劲,看到了罕见病群体的相互温暖。他说:“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是我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我是杨一凡,一名纪实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我从事新闻摄影十多年,记录了数千个普通人的故事。我原来是媒体的一名摄影记者,有一个阶段,基本上每天都在跑突发、灾难性的现场,整个人特别紧绷,灵魂都跟不上我的脚步。我能传递出的信息,也只是一个个冰冷、机械的符号。因为我没有时间去关注,当人们面临灾难,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当灾难或巨变发生,他们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生活?
在离开媒体之后,我的创作目标就从原来更偏向传达信息、论证事实,变成了关注具体、鲜活的人——包括生活半径的这些人,像骑手、罕见病群体、保镖等等。大家都是普通人,他们和我的生活也很接近。这种接近,让我想去和他们聊聊他们的故事,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我也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2015年12月,北京昌平,准保镖经历匍匐训练后。摄影:杨一凡其实当年媒体从业经历带来的职业惯性,让我总是处于一种很紧绷的状态。这几年我会有意识地放下经验主义,不要让自己站在特定的某个角度、某个位置。我希望让自己在创作时更松弛一点,更生活化一点。我有个新系列叫《再下沉》,其实就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暗示,融入到更丰富的生活肌理中去。2020年9月25日,杨一凡跟随《棒球女孩》校长孙岭峰前往四川大凉山。摄影:高宁我对自己生活半径里的人,有一种天生的好奇。而影像手段对我来讲是一种社交,我要通过这种方式去社交,了解和我类似的人他们怎么生活,如何面对可能相近的问题。我觉得这既是情绪上的共情,也是经验的分享。2021年,我和《中国人的一天》合作了一个系列短片——《骑手江湖》。当时我给自己立了个flag,计划拍摄 100 位骑手。虽然很遗憾这个目标直到现在也没达成,但我在拍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那种韧劲,这确实给我带来希望感。也许是我是一个比较悲观的性格,总会看到这个世界的A面、B面,甚至不堪的那一面。但骑手这个群体让我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努力的人。我会看他们怎样面对归零,怎样面对抉择,从他们身上往往也能给我带来答案。我曾经记录过一对闪送父子。父亲从武汉来京务工,儿子在北京借读,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儿子最终没有按照爸爸的期望,成为一名白领,而是也成了一名闪送。孩子的妈妈,每天就在出租房里给这对父子做饭,其实也很温馨、温暖。2020年12月,北京,闪送父子钱灏、钱坤出发前的合影。摄影:杨一凡父子俩每天会在同一个地点出门,驾驶着同样的两辆摩托车,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北京的冬天特别冷,第一次拍他们的时候,已经零下几度,我那会儿没有经验,也没穿厚衣服。本来想记录他们行驶过程中的那种奔波感,我和搭档就骑了一辆摩托车跟着他们。我们大概骑行了3公里,就发现拍不下去了,因为寒风已经把我的下肢灌透了,整个双腿都没有知觉了。
经历了这第一次的拍摄,我更深刻体会到骑手的不易。他们通常会把每一个可能有漏气的地方,都用胶带给自己全部裹严实。虽然我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生活的韧劲,就是我要做这样的工作,我就会克服各种困难、各种寒冷、各种温度。
我还发现骑手们的“电池”永远是满的。就像他们每天都会面临给电动车充电的问题一样,他们总会想各种办法给自己的生活“充电”。电动车的电量决定了他们送单的里程,而生活里的“充电”能让他们更饱满地去面对生活。比如他们会聚餐,在这个场景下相互连接、交流,一起分享、吐槽……我也发现很多骑手都喜欢去买彩票,其实他们也没想着一夜暴富,但他们觉得那是一个奔头、一个希望。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点一滴的电量,2%、5%、10%……积累起生活中的碎片,可能他们整个人也就“充满电”了。
2019年9月,北京望京,李慧军和周旭旭结束一天的送单后走上天台。摄影:杨一凡
骑手这个群体遇到的困难,远比我在生活当中难更多,而他们克服和解决问题的那种能力,我觉得在我之上。他们总是任劳任怨,对生活充满激情,当然也很有冒险精神。在这其中,有些人是为了还债,有些人就是为了给在农村生活的家里人多一点生活费,他们背负了很多责任。2021年,我还拍摄过一个特殊的骑手群体。在燕郊的一个外卖站点,103个骑手中,有20多个骑手的孩子都患有白血病。他们基本都来自外地,带着患有白血病的孩子在河北陆道培医院治疗,为了照顾孩子方便,大多会选择在附近住下来。一个患白血病的外地孩子来到陆道培医院前,他多半有过相似的经历:小地方医院的无能为力、多次化疗不见好转、权威医院一床难求……河北燕郊的陆道培医院,成为他们最后的希望。很多孩子的父亲,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最终也会成为这里的外卖骑手。他们也被同行称为“小白”骑手。今年再次探访的时候,听说这里的患病骑手家庭,已经达到了52个,这让我很震惊。人在疾病面前往往都很软弱,但好在还有这样一种职业、一个可以抱团取暖的地方,这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2021年初,我在燕郊拍摄了尉兵一家,他的儿子当时患有白血病,在河北陆道培医院治疗,他一边送外卖,一边照顾家庭。几年过去,他已经带着全家离开了燕郊,他还是一名骑手,儿子的白血病已经治愈,如今他和爱人又要了老二,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摄影:杨一凡我自己也是一个罕见病孩子的家长。2018年,我们家的白化小天使出生。最初我心里很惶恐,因为我从没想过自己会面对这样的情况。从了解白化病的原因到接纳这个事实,再到调整生活方式,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白化小天使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也让我开始关注更多的罕见病家庭。通过影像纪录,让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也能和他们分享我的经验。比如,我曾经和一位同是白化病患儿的父亲交流过,因为白化病孩子需要特殊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文字,我们就在群里分享经验,从4倍到8倍,再到10倍,每一步都是对生活的探索。这种互助让我感受到,我们并不是孤独的。我在不同的阶段,拍摄记录了蔡磊大哥对抗渐冻症的故事。渐冻症在医学方面是个很大的难题,但蔡磊大哥带给我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他会利用他的社会资源,和一些病友见面、交流,他们也是在互相的给予、帮助。这两天得知他的情况不是特别乐观,我又想去看看他。2021年10月,云南昆明,高中辍学的徐伟与患有Menkes罕见病儿子的合影。摄影:杨一凡我是一个父亲、病友,也是一个观察者、内容创作者。我很荣幸,拥有拍摄记录的能力,还有能够表达的渠道,通过这些,我希望让罕见病群体被更多人所知道、了解。每一个群体的发声都很重要,也许这个显影不一定能带来改变,但总要有希望,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无力感,但至少不是失语的。《中国人的一天》刚刚推出时,我只是这个栏目的看客,关注久了,慢慢地我变成了合作摄影师。后来栏目改版,我也转型做了一些纪录短片。可以说,我是一路跟着这个栏目成长起来的。有人说这个栏目更多是讲述一些底层的故事,但我觉得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在现实的环境之下如何去面对生活,才是我想讲述的故事。2021年1月15日,河北燕郊,杨一凡跟拍燕郊小白骑手尉兵。摄影:高宁人的生活、情绪、真实故事,是AI或者机器替代不了的。我们就像一个采花匠,需要去记录和对抗遗忘。在城市中、生活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无论是骑手、罕见病患者、保安……还是我的孩子、我的家庭,记录他们的生活,也记录我自己的成长,这是我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第4108期
策划|田野 导演|杨深来
口述|杨一凡 编辑|田野 董硌琦
传播|肖郅皓 祝子媛
摄影|徐楚云 杨振康 剪辑|巫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