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我去云南的乡村,问了老乡99个问题

文化   2024-09-09 18:02   北京  

上个月,我们和音乐人张楚一起探访了云南深山里的村落。他带着很多实际而又具体的问题来,希望能找到乡村改造的答案:“咖啡馆每天能来多少人?”“村里的美术馆人多吗?”“村民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改变?”“一年能收入多少?”……对于改变乡村,他也期待乡村能改变人。


“少数民族更崇拜喜悦的精神?”

在城市极速膨胀、生活压力巨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城市,回到乡村,试图在乡村重建真正的快乐生活。但如何在乡村寻找快乐呢?

著名音乐人张楚一直对乡村改造很感兴趣,他在西安的村里建有一个小院,打算建一间咖啡馆和年轻人休闲的空间,但并不擅长运营的他,感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带着疑惑,在今年的久久公益节期间,张楚来到云南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拜访“艺术改造乡村”项目发起人信王军。艺术家信王军多年前便开始通过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改变乡村面貌和人文,目前已成功改造了山东、云南、甘肃等地的多个乡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家到访,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向达成。

以“诗”为主题的帕连村是信王军的第一个乡村艺术实践项目,也是效果最好的一个。高黎贡山、龙川江畔的帕连村风景极美,除了美景,这里还有诗歌、美术馆和艺术家。

“你们这村一个月游客有多少人?

“你们现在村里还剩多少人?”

“咖啡馆每天能来多少人呢?”

“村民有什么改变吗?”

带着一堆问题,张楚来到了帕连村。到达第一天,信王军和当地村民为他特别准备了篝火欢迎晚会。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大家应该相互交好/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当台上的本地歌手唱着张楚的歌以示欢迎时,坐在一旁观看的他却显得心不在焉。

而当“咚咚咚”的傣族音乐响起,穿着傣族服饰的当地人在极具节奏感的傣族音乐中自由起舞,村民杨秀改邀请张楚一起跳舞时,他很快便也融入到了舞蹈的快乐中。

“少数民族是不是更崇拜喜悦的精神?”傣族舞曲带来的快乐很快感染了张楚,他不禁感慨,”刚刚的舞蹈很简单,节奏非常直接,音乐可以做到这种水平,就是大师啊。”

“有机器能织的布吗?”

因为被傣族音乐吸引,张楚第二天便来到杨秀改家拜访,想向她了解傣族音乐的奥秘。杨秀改给他播放了傣族音乐人做的曲子。

张楚觉得,傣族音乐只使用了“叉、锣、鼓”三个乐器,简单但很吸引人。“他们崇拜的是生活的快乐本身,非常古典,我觉得这种东西是非常宝贵的。”

杨秀改是帕连村傣族织锦的传承人。傣族织锦是傣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很多技艺已经遗失,杨秀改是村里唯一在传承的人,她常常要去研究一块布是怎么做出来的。

张楚在杨秀改家看到很多色彩、图案特别且漂亮的傣族布艺作品,如傣族民族特色的包、衣服等,他也观看了在传统织布机上一点点织布的过程。由于传统工艺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人力,一米布价格很贵,约200多元。

“那个布在我个人看来确实非常好看。”和杨秀改的交谈引发了张楚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传统手工艺成本高,在这样快节奏、标准化的时代,“手工的东西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来美术馆的人多吗?”

从杨改燕家出来,张楚跟随信王军继续探访帕连村时,遇到了村里一位野生的“艺术家”。

信王军向张楚介绍,这位“艺术家”和其他村民不一样,他几乎家徒四壁,整天喝酒抽烟,妻离子散。但有一天,信王军到了他家里,却惊讶地发现,他做了很多奇怪的、原生的艺术品。

张楚听后很感兴趣,便和信王军一起前去“艺术家”的家里拜访,遗憾的是,艺术家刚好不在家。但张楚发现,与其说这是“家”,不如说这是一个野生的“美术馆”。

在一间傣族式样的木头老房子里外,地上、梁上、桌子上,到处都摆放着艺术家雕刻的木雕作品,形象生动有趣,充满生命力,仿佛是来自远古非洲的艺术品。

张楚和信王军在这位“艺术家”的“美术馆”里,进行了一些交流。他们聊到,“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完全没有被束缚的野性。张楚觉得,如果在80年代,这也许是无价之宝,但到了今天,社会的思维方式变了,它的价值很难被人发现。

信王军介绍,“艺术家”是帕连村最特别的存在,他个性神奇,但也有点格格不入。

“他只是不跟你们在一个体系里,他有自己的体系。”沉浸在“美术馆”的张楚忍不住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

“艺术家”的存在让张楚感受到生命的洒脱。他觉得,“艺术家”的行为方式肯定和当地的农民不太一样,“我觉得给他一个自由的环境就挺好的,而不需要改变他。”

“松弛感是什么东西?”

离开“艺术家”的美术馆后,张楚回到了杨铭家的民宿,这也是此行他居住的地方。

杨铭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的民宿是帕连村的模范民宿之一,这里的特点是石头。杨铭以民宿的方式传承了父辈建立的奇石馆,奇石馆里摆放着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杨铭的父亲和爷爷在帕连村周围的水里、山上捡拾回来的。

傍晚,杨铭和他的父亲带着张楚去龙川江边捡石头。父亲正从水里找到一个特别的石头,认真地洗拭着石头上的泥沙。

一路上,杨铭和张楚聊起了他的一些困惑,他似乎没那么喜欢奇石,但由于父辈的坚持,而被迫卷进了“奇石”传承工作里。

杨铭感慨自己小时候还理解不了爷爷捡石头的那种乐趣,后来慢慢地去感受,便发现了其中的趣味。“在这么一个石潭里面发现一个很独特的石头,还是小有惊喜。”

杨铭觉得石头是爷爷的情感寄托,“能够坐在一块石头面前坐几个小时。”

张楚理解爷爷,“他是通过山水来抒情,这是一个传统。”

除了石头,身处旅游服务业的杨铭还和张楚聊了他作为年轻人在这个时代的困惑。两人面朝江水,杨铭觉得,很多年轻人的痛苦都来源于在边缘挣扎,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呢?

面对杨铭的困惑,张楚劝杨铭放下负担,他觉得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焦虑,但每个阶段也都有每个阶段的快乐,重要的还是多寻找快乐。

在和杨铭的沟通中,张楚感到他回乡创业的拼劲,和继承奇石馆的决心,但同时也感受到他的沉重和矛盾。而在张楚看来,找到自己的愉悦点很重要,这样才能真正地快乐。“不管是改变乡村还是还原乡村,这个才是最需要确定的。”

“这些花是什么时候种的?”

在旅程最后,张楚和信王军来到楚雄庆丰湖,这是一个信王军找到的待开发的村子。村子周围布满大片的山水,张楚在田间地头行走,穿梭在玉米地里,感受着自然的气息。

一幢红砖绿窗的破旧瓦房前开满了紫色的鼠尾草,张楚很喜欢这些花,一下子被吸引了,提出要坐在花丛里和信王军聊一聊这几天的感想。“蜜蜂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像两个古典的人。”

两人坐在花丛间,开始对“艺术改变乡村”进行了讨论。

张楚认为“艺术改变乡村”是个理想主义的事。“你这个村是‘诗’,那这‘诗’能引来多少人呢?民宿能引来多少人?湖边的营地又能引来多少人?您的很多兴趣怎么跟来的人的兴趣达到统一?”

从事”艺术改变乡村“工作这么多年,信王军思考过,这几个字的灵魂是’乡村’,不是艺术,最终是为了改变乡村。“我现在也更清晰地意识到,艺术是自己的幻想。乡村已经有了,不能再给一模一样的东西,肯定要转译,最终就是让更多各个领域有能力的人一起来助力。”

在和信王军的对话结束后,张楚坐在水边,重又回忆起这几天的探访,思考自己的初衷。

张楚觉得,很多乡村确实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在人的关系中,依然有很多紧张的东西。“我就在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案?”

在张楚看来,快乐始终是第一的。与其说“艺术改变乡村”,他也希望乡村能改变人。“乡村的那种简单宁静,不需要太多繁琐的批判,以及不需要太多的辩证,你只是自我的一种回归。我相信这两个东西,在这个时代都存在,就看你在选哪一个。”

旅程最后,张楚在湖边看到一只白鹭,就好像是他一直想找寻的那份快乐。他沿着田埂走了好久,绕来绕去,最终白鹭飞走了,他走进了高粱地里,差点没出来。

点击下方小程序参与张楚发起的一起捐,一起为偏远乡村筹集艺术改变。


第4101期

制片人|田野 导演|杨深来

摄影|徐楚云 程楚鹤 杨振康

剪辑|吴雪玲 调色|陈海峰

运营|黎娜 何城 王涵 传播|肖郅皓 陈健

文字|阳关 公益支持|杨杰 侯爱林 兰慧

出品|腾讯新闻 腾讯公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人的一天》栏目

中国人的一天
腾讯新闻旗下人物纪实栏目,记录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中国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