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文峰塔诗文选读 | 戴光《崇丽阁记》(总第58期)

旅行   2024-12-31 22:06   重庆  
何以合川? 文象示之。何以文象? 诗文颂之。
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文笔塔/文峰塔,主要文象视点为崇丽阁、合州“后四子”,要读取的诗文是戴光的《崇丽阁记》。

0文象信息

与“合州四子”相提并论的是清代末期的“合阳四俊”。
“合阳四俊”又称合州“后四子”,他们是清同治初年由学政张之洞选送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的丁治棠、张森楷、戴光与后来入院学习的彭耀卿四人。他们各以经、史、词赋、八股文见长,是当时四川学界公认的合州人才。“合阳四俊”均为举人,其中戴光、彭耀卿还成为了进士。

因张森楷在前面的诗文选读中已作简介,加之戴光是本期诗文的作者,而彭耀卿的有关字迹又待考证,这里作为文象信息,只介绍一下丁树诚。

丁树诚(1837—1902年),字治棠,号化隐子,合州云门镇(今合川区云门街道)人,清末经学家、文学家。16岁时以第一名入州学,因家中贫困,22岁即出为馆师。37岁时辞职到成都,入锦江书院,后转尊经书院学习,专攻经学,对《毛诗》《三礼》研究极深,与著名经学大师廖季平齐名,有“丁治棠,守其常;廖季平,出其奇”之谚,为清末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

关于丁树诚,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光绪九年(1883年),他主讲合州瑞山书院,次年受聘合宗、瑞山两书院山长,时间长达8年之久,为合州造就了不少人才。


△崇丽阁(望江楼)


02 作者简介


戴光(1840—1919年),字子和,晚年号蹇叟,合州渭溪场(今合川区双槐镇)人。光绪二十年(1895年)进士,曾任两江总督著校本、江宁知县、盐城知县等,著有《百家姓新编》《蟠龙山庄烬余文集》等。幼而好学,因其诗作慷慨激昂,被认为放荡不羁,久不能成为州学生。张之洞督学四川,在经古考场见卷中诗“秋风吹散杜鹃魂”句,极为赞赏,遂进州学,随后以高材生资格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

光绪十二年至十五年(1886—1889年),四川总督刘炳章重建了崇丽阁(即今成都望江楼),向全省名士征文,戴光撰文《崇丽阁记》,独被采用,文才更是名噪一时,为当时四川“文学八家”之一。

△戴光家乡(合川双槐镇)美丽的五星桥


03 诗文推送


崇丽阁记

崇丽阁成,乡党章以赋,祎(yī)以颂,铺陈缔构,纳诸石室矣。然厥(jué)指有耑(duān),逮事或觖(jué),弗可以无记。

昔先王分星测土,经野辨方,凡以奠康黎献,阜殖物产。故建都作邑,必度阳观泉。于是乎夷险卑高,渟流峙洼,缺者补之,䧟(xiàn)者矗之,而台榭葺焉,楼阁嵚焉,非徒适观游、恣(zì)燕、豫巳(sì)也。

蜀为梁州,辟拓上古,稽井络于乾度,奠巛(chuān)宫于地纪,渟皋弥望、沃野千里。昔在蜀山蚕丛之后,杜宇开明之君,耸都门以二九,翘飞阁目四百,两江珥市,九桥扃(jiōnɡ)流,靡不肖岳挚天,凭冈表阙,崔如、巍如、镇如、键如。张仪既经楼以五重,公孙继踵,蔚以十层。由兹以遾(shì),时则有瞰江之阁,时则有回澜之塔,经之营之,作无虚代。夫是以天府充实,陆海填珍,育者、莳(shí)者、赋者、贡者,委时乎岷峨,于牣(rèn)乎江汉,而元泽诞敷,灵英昌福。以道鸣者,以德鸣者,以文鸣者,以行鸣者,希不弁(biàn)髦于天下,炤(zhāo)烂乎竹素,验斯昭应,遡(sù)厥创艁(同“造”),讵(jù)不彰明较著哉?逮遘(ɡòu)明季,烬于劫灰,尠(xiǎn)复岿然,陵谷沧田,荆棘芜蔓者,二百余有年。

方今圣皇绥宁,百举咸熙,乃睠(juàn)西顾,扃(jiōnɡ)钥惟蜀,矧(shěn)肘腋瀛甸,财赋奥区,肄(yì)其圮(pǐ)坠,毋乃慽(qī)乎?于是荐绅先生咸集耆(qí)旧迹湮址,审地阞(lè),询谋规划,僉(qiān)谓阁宜。俶(chù)筹缗(mín)繦(qiǎnɡ),烝(zhēnɡ)然乐输逎(qiú)。

庀(pǐ)五材,鸠六工,濒江购基,甃(zhòu)石为邱,跨以傑(jié)阁,拱以横楼,缭以周垣,错以芳坞。磨砉(huā)之,而雕镂之,而藻缛之,而金碧之,而丹雘(huò)之。构则五重,顺行度也;缘则四阶,应时许也;深则八寻,叶节风也;级则七旋,法斗宿也。

是役也,需土之工以万计,石之工以千计,木之工、镂之工、则准石金之工,以百计;繢(同“绘”)之工则准金。经始丙戌之冬,落成己丑之春,糜金万有奇,而规模初具。工役略蒇(chǎn),兴作岂易言哉?于是名以崇丽,以为不巍不崇,不足以摄坤舆之雄也;不壮不丽,不足以作方卅之气也。

登斯阁者,近瞩郊垌(dònɡ),将城狐社鼠胡以靖之?宿莽泽萑(huán)胡以芟(shān)之?鸿嗷鸠聚胡以悆(shū)之?远览荒徼(jiǎo),将三危乘墉,孰藩篱之?六诏瞰闼(tà),孰金汤之?黑水革囊、金沙篦船,孰阻遏之?于斯乎筆(bǐ)为之筹,米为之聚,将以绸缪阴雨,而磐石苞桑。则斯阁之熙,岂直宏都邑之制作,开文物之奋落哉?若夫流连风景,鬯(同“畅”)适襟怀,既殊兴缔之指,亦乖时措之宜,蒙无取焉。


释义:

该文的主旨思想集中反映在结尾部分,大意如是——

伟岸的崇丽阁,既巍既崇,足以统摄江山的雄放;又壮又丽,足以展示一地之气魄。

假使当政者在登楼眺望时,能从看到的眼前风景,联想到该如何去清除那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的人,销灭那些有如狐鼠般为盗为寇的人,防止那些鼓噪起来为恶为霸的人;

假使当政者在登楼眺望时,能从看到的远天边陲,联想到该如何去防范那些犯城的边境暴民,抵御那些来侵的六诏联盟,拒止那些攻来的羌彝部落……

那么,他们便会未雨绸缪、积极作为,或屯粮积粟,或固防城池,或安抚流民,或搞好外交,以确保属地安全、边地和平、国富民安。

所以,崇丽阁的修建,绝非只是为了恢复旧物、增色都邑,而是另有深意。如果仅仅是从留连风景、畅适胸怀去想,那就与缔造者的初衷相违相背,就显得肤浅无知了,就显得不合时宜且无足可取了。


△《崇丽阁记》碑刻


04 鉴赏提要


崇丽阁的名字,出自晋代大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句中的“崇”“丽”二字,以称赞其宏伟壮丽。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崇丽阁在成都锦江南岸开始修建,历时三年,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成。

《崇丽阁记》,作为修阁的一篇记述文章,写得可谓是说古论今、气吞山河、洋洋洒洒、字字珠玑。文章底蕴深厚、思想深邃,读起来有景有物、有史有论,充满了家国情怀。

引言部分,作者首先说明了给楼阁写记的必要性,即:补诗歌和辞赋之缺,让修造之事得到全面客观记述,以便归档存史,流传后世。

正文第一部分,作者开篇便讲了此番修楼筑阁的目的。它绝不仅仅是为了游观和娱乐,而是依据古代天文地象观,用天上星座对应地上方位,以测定地理区域,指引人民择吉而居、有序铺排生产生活。

正文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回溯从蜀山之地到天府之国的灿烂文明,指出崇丽阁的建造是记录社会历史、反映人民创造、传承古老文明的大好事。

正文第三部分,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讲了崇丽阁修造的过程和不易,表达了蜀地民众聚力兴川,期望再现天府之国盛景与辉煌的强烈愿望。

正文第四部分,作者通过层层铺叙、层层设问的手法,讲了崇丽阁对于当政者治蜀兴川的种种警示。

登得斯楼,极目远眺,眼底是风景,心中是家国,这才是筑楼者的初衷和寄以登楼者的希望。


△崇丽阁千古绝对(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05 漫读拾遗


崇丽阁,因临江又被称作望江楼,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人们为什么要费尽心机造这样一座外表壮观的楼呢?

相传,蜀中文人为求科举兴旺,最初曾在锦江之畔修建了一座二层宝塔,专门供奉文曲星神像,这塔叫“成都塔”。各地学子争相祭拜,结果人才辈出、文风炽盛。后来人们嫌其名称不够文雅,便改名为“回澜塔”。“回澜塔”在明崇祯末年不幸倾倒,塔上文曲星神像也随之损毁。此后蜀中文风便一蹶不振。就其原因,按风水的说法,是因为文运随锦江而流逝消散。

有鉴于此,蜀中乡绅便于清光绪12年动议并筹款在回澜塔原址重建楼阁以镇文风,并取名“崇丽阁”。

崇丽阁建成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蜀中一下子出了12名进士,6年后还出了清朝第一个蜀籍状元骆成骧(追溯起来,距上一位蜀籍状元明朝杨慎金榜题名时已去380余年),人们深感神奇。


状元骆成骧手书联



总编辑:刘露、谢瑜

副总编:陈美西

责编:高海坤

编辑:谭亚庆、袁浩

来源:合川政协君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合川文旅
合川文旅委官微,为您提供“水秀三江·古韵合川”之文化、旅游等最新、最权威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