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避难蜀中(史称“玄宗幸蜀”)。当年十月十一日,玄宗特遣大中大夫并授上柱国勋级的巴川太守韦藏锋前往龙多山,举行祈求神灵赐福消灾的“醮祭”,以期消弥叛乱,重振山河。
在古代,醮祭大典是道场科仪中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帝王的醮祭,为国家礼仪,是最重大的祭典仪式。
这次“醮祭”是终唐一代在合川举行的第二次醮祭,属道教科仪。(其前一次在定林寺,其后一次是在鹫峰禅院,属佛教科仪。)也正因为有了这次龙多山的醮祭,才有了后来一个名叫孙樵的人的慕名前来,并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关于龙多山最为珍贵、影响力最大的美文名篇。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巧合与相似吧。
△龙多山“二仙传道”石刻图拓片
02 作者简介
孙樵(825—885年),字可之,一作隐之,自称关东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孙樵随唐僖宗奔赴岐陇,被授职方郎中,上柱国级,赐紫金鱼袋。唐著名散文家、古文家、辞赋家,著有《孙樵集》。因其文章了得,曾被清人列为“唐宋十大家”之一。
孙樵与龙多山的关联,缘自一次特殊的使命。唐广明二年(881年),僖宗逃于蜀中,为消弥兵灾,求助于神灵,特效仿玄宗遣使“醮祭”之例,派孙樵到合川鹫峰禅寺(即今涞滩二佛寺)进行祀祭祈祷。期间,孙樵在赴这趟使命中,慕名来到龙多山,为山间瑰丽景色所吸引,特意停车饱览三日,并乘兴写就《龙多山录》,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具有标志意义的美文名篇。
据有关学者考证,《龙多山录》是有史记载的重庆最早的游记。后被收入《蜀中名胜记》,成为古代游记的范本。
△《四部丛刊·孙可之文集》册页(宋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03 诗文推送
龙多山录
梓潼南鄙,越五百里,其中有山,崛起中天。即山之址,得迳透迤,举武三千,北出其巅,气象鲜妍,孕成阴烟。屹石巉(chán)巉,别为东岩,楂牙重复,争生角逐,若绝若裂,若缺若穴,突者虎怒,企者猿踞,横者木仆,挺者碑植。又有似乎飞檐连轩,栾栌交攒(zǎn),欹(qī)撑兀柱,悬栋危础。殊状诡类,愕不得视,下有亩平,砥若户庭,摅(shū)乳侧脉,膏若泓石,俯对绝壑,杪(miǎo)临蓝薄,仙台标异,纵石负起,屹与山别,猿鸟迹绝。腹窦而空,路由其中,断崿(è)相望,攀缘上下,暗然而出,曜见白日。始时永嘉,飞升盖罗,玄踪斯存,石刻传闻,丹成而蝉,驾鹤腾天,一去辽廓,千载寂寞。澄泉传灵,别壑镜明,风闲境清,寂寥无声。嘉木美竹,岗峦交植,风来怒黑,雷动崖谷,山禽岩兽,捷翔互鹜,晓吟瞑啼,听之凄凄。回环下瞩,万类在目。因山带川,青萦碧联,莽苍际天,杳杳不分,月上于东,日薄于泉,魄朗轮昏,出入瞑前。其或宿雾朝云,糊空缚山,漠漠漫漫,莫知其端。阳曜始升,彻天昏红,轮高而赤,洪流散射,浓透薄释,锦裂绮(qǐ)折。千状万态,倏(shū)然收霁。樵起辛而游,泊甲而休,登降信宿,闻见习孰。始曰山乎山乎,曾未始有传乎,无处夸世钓名者污此岩扃(jiōng)乎,且欲闻于颖阳之徒乎。
释义:
荒鄙的梓潼南部,纵横五百余里。其中有山,崛起中天,直冲云霄。近山之处,有道路曲折绵延。群岭之中,有山峰无数。北面山巅,气象万千,时而阳光朗照,时而雾气漫山。
那峭拔险峻之处,便是东岩。东岩的山石,如山楂树牙,重重叠叠,竞相生长,或断绝,或破裂,或残缺,或中空,可谓百般样貌,千般形态。
那突起者,有如猛虎怒奔;那耸立者,有如猿猱(yuán náo)盘踞;那横亘者,有如树木倒下;那挺拔者,有如刻碑竖直。又有似飞檐翘动、中柱攒集、兀柱斜撑、正梁高悬。
那奇形怪状之类,更是不忍直视。那山石林立的下方,或有空旷的小平地块,磨砥得像庭院般光洁;或有侧向长出的钙化岩壁,浸润得像水石般光滑。俯对绝壑,树梢紧临蓝薄。
东岩之上有仙台,它与众不同,从前往后有薄岭托起,其高耸的样貌似与山峰相别,为猿鸟所不能及。仙台之中,空如腹窦,取道其中,两端皆是断崖,由此上下,暗然走出,瞬间的光亮极为耀眼。
西晋永嘉时,冯盖罗在龙多山修仙悟道、炼制丹药,最后于飞仙石驾鹤升天。那真是仙人一去天界辽廓,那真是踪迹尚存岁月寂寞。
清澈的流泉似有灵性,映照得山林沟壑有如深邃的明镜,好一处风闲境清、寂寥无声的幽静之地啊。
那嘉木美竹,在岗峦中相互交植,惹得风夜震怒时,雷动崖谷。那山禽岩兽,在旷野中互相追逐,惹得晨夕来临时,凄声长传。
回环下望,周遭景象尽收眼底,或因山带川,或青萦碧联,不断延展的空间无边无际、莽莽苍苍。
夜幕降临后,或是宿雾升腾,明月昏昏,似头晕目眩;或是朝云紧逼,长夜漫漫,似糊空缚山。
晨曦初露后的白昼,或红日高照,光芒万丈,如洪流散射;或雨过天晴,彩霞满天,如锦裂绮折。
我孙樵有幸到此,停车一游,连待两夜,算是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叹。崛起中天的龙多山啊,你还没被沽名钓誉者所利用、亵渎,你还不想为名人高士所牵连、攀附。
△龙多山怪石嶙峋 罗明均/摄
04 鉴赏提要
孙樵是晚唐坚持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对韩愈古文观有着深刻的理解,自称是韩愈古文的再传弟子。其“为文真诀”是:储思必深,口辞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趋怪走奇,中病归正。他的作品讲究构思,注重词采,风格奇崛,为当时和后世文人争相传诵。
在《龙多山录》中,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和犀利的笔触记叙龙多山的形势、位置、传闻、美景和感受,再现了龙多山雄伟而又神奇的磅礴气势。
那升腾逶迤(wēi yí)的山势、突兀险绝的奇峰、峥峋诡异的怪石,那独标高格的仙台、驾鹤腾天的仙人、澄泉传灵的幽谷,那岗峦交植的嘉木、风来怒黑的岩兽、晓吟瞑(míng)啼的山禽,那糊空缚山的朝云、漠漠漫漫的宿雾、洪流散射的轮日,无不令人啧(zé)啧称奇。其景象莽苍际天,万类在目,十分震撼!
尤其是作者对龙多山东岩“突者虎怒,企者猿踞,横者木仆,挺者碑植。又有似乎飞檐连轩,栾栌交攒,欹撑兀柱,悬栋危础。殊状诡类,愕不得视”一段的描绘,寓静于动,形神兼备,宛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立体画卷,堪称神来之笔!
△龙多山景致 刘勇/摄
05 漫读拾遗
醮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宗教仪式,涉及道教和民间信仰。关于醮祭的诗文也不少,这里顺便摘录几句:
“披图醮录益乱神,此法哪能坚此身。”(唐·刘叉)
“金殿礼神仙,瑶坛醮星辰。”(北宋·王禹偁)
“空馀醮坛石,香火谁复继。”(南宋·朱熹)
“有旨醮长春,玉简命新琢。”(元·吴全节)
“龙祠巫祝杯珓掷,羽士醮坛钟磬喧。”(元末明初·谢应芳)
“差州尔迎而相归,王母醮尔临中堂。”(明·金宗直)
总编辑:刘露、谢瑜
副总编:陈美西
责编:高海坤
编辑:谭亚庆、袁浩
来源:合川政协君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