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上巳(sì)节的俗称。作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
“三月三”庙会是龙多山传统的标志性活动。人们在这一天总要放下手里的活儿,或是进庙烧个香拜个佛,祈求一年的平安和收成;或是趁机在户外踏个青作个郊游,去除身上的晦气。而如今,龙多山庙会已从原来单纯的祈愿活动,演变成了新风与旧俗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历史上,文人踏青赋诗、男女交友恋爱是龙多山“三月三”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也可以把龙多山看成是一座有诗意的山和一座有情意的山。
毫无疑问,“三月三”是一个文人墨客尽抒才华的日子。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木葱郁,面对“高明深幽、变化万状”的龙多山,我们可以登高,可以赋诗,可以抒怀。有关这一点,从历代留下的诗词文赋中可以得到肯定。
△龙多山风光 合川区文化旅游委/供
02 作者简介
王肇灿,据有关资料记述,为清同治年(1861—1875年)定邑廪(lǐn)生。定邑,即定远县(今四川省武胜县),历史上隶属合州。廪生,即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的“廪膳生员”。通常,经岁、科两试,成绩名列一等前茅且无品行不端者(其具体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定),官府都会按时发给粮米或银两作为生活补助,这就是“廪膳”。廪生出身者,多为当地有着较大影响的文人贤达和社会名流。
△龙多山风光 朱美忠/摄
03 诗文推送
龙多山踏青词
桐花天气草含薰,春到山头已十分。
斟酌衣裳须称体,梅花衫子石榴裙。
比邻伯姊约寻芳,半带浓妆半淡妆。
才上半山欢喜地,花枝挂着绣衣裳。
东崖泉下草青青,来往长亭又短亭。
拾得宜男私作佩,痴情几个卜添丁。
云外鹫台起暮烟,衣香人影夕阳天。
归来私向卿卿语,花事今年胜去年!
释义:
(1)桐花盛开的季节,满目青山,草香怡人,这时的春已近十分。(2)明天就要出门踏青了,穿什么衣裳呢?还是那件梅花衫子和那条石榴裙吧,毕竟那样才更得体。明天就要见邻家姐妹了,化什么妆呢?还是半带浓妆半淡妆吧,毕竟那样才更应景。(3)欢天喜地地走在半山上,漂亮的衣裳却被挂在花枝上。东崖泉下草长莺飞,路边亭中人来人往。(4)是谁家少男丢下的玉佩啊,让我这么凑巧的拾到。都说“哪个少女不怀春”,我不免想入非非,想到了那结婚生子的日子在相催。(5)游历一天,太阳已落在西边,人影已变得斜长,衣裙已沾满芳香,鹫台已泛起暮烟。(8)归来我与姐妹切切私聊,想必是今年的好事要比去年强。
△龙多山“三月三” 李永光/摄
04 鉴赏提要
踏青,也称踏春,一般指春日郊游。踏青词,即歌咏踏青的诗词,多为以描摹春天景色和仕女出游作为心绪的表达。
该诗讲述了一个怀春少女出游踏青的故事。其描写细腻生动,颇具张力,特别是对她心绪的描写极为到家,可谓入木三分。
诗的起始,一句“桐花天气草含薰”便将春意推到了“十分”,似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冲欲和架势。
为了龙多山的这趟寻芳之旅,少女精心打扮,斟酌再三,最后来了个“梅花衫子石榴裙,半带浓妆半淡妆”的幽雅“出镜”,让人眼前一亮。
一路上,少女受内心的驱使,急迫想感受春天的气息,欢快忙乱中,衣裙竟被花枝挂绕。可见她是在一路游览一路放飞自我,那颗怀春的心热烈滚烫、砰砰直跳。
紧接着,诗中用了崖下青青草、来往长短亭等寓指男女相聚、相别的诗文意象作为铺垫和渲染,推出了一个特别的情节——“拾得宜男私作佩,痴情几个卜添丁”,巧妙地刻画了少女神魂颠倒、情不自已的幻梦状态。那谈婚论嫁、生儿育女的幸福感,让少女既在景中游更在梦中游,故有“云外鹫台起暮烟,衣香人影夕阳天”的忘情时光。
诗的结尾,以两姐妹归来时的窃窃私语作结,一句“花事今年胜去年”,充分表达了少女的欲说还羞和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预示好事可期。
诗文中,作者借写少女的心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是一种惯常的手法,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龙多山“三月三” 李永光/摄
05 漫读拾遗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原本是伏羲(xī)、女娲(wā)交合的日子。
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风俗。这说明上巳节的产生最初是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这一天也是众人游乐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日子。
今天的龙多山有一个松林坡,命名为“情人坡”,表达的正是上述这个意思。
总编辑:刘露、谢瑜
副总编:陈美西
责编:高海坤
编辑:谭亚庆、袁浩
来源:合川政协君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