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多山诗文选读 | 刘望之《龙多山》(总第31期)

旅行   2024-12-20 10:08   重庆  
何以合川? 文象示之。何以文象? 诗文颂之。
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龙多山,要读取的诗文是刘望之的《龙多山》。

0文象信息

关于龙多山,我们需要知道的第五个历史信息是:这里曾为合州赤水县辖地。

古赤水县建于公元588年的隋朝时期,历经隋、唐、宋、元四个朝代,持续时间长达690余年,管辖地域多达7乡6镇,与现今龙多台地差不多。

据有关资料记述,古赤水县城位于龙多山麓,距龙多山直线距离仅2公里。县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治所所在地,迄今尚存有赤水县衙、长房(监狱)、练兵场、观景拱桥等遗址可考。

赤水县对于龙多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龙多山的一个行政地理标志,更在于它是龙多山的一个推荐者和接待者的角色,是龙多山的一个信息传播源和旅行停靠处。由于它的存在,引来了一众文人大咖。由唐至宋,频频到龙多山造访的文人骚客众多,其中不乏有像文士李稽、尚书驾部员外朗曹宪、推官彭应求、理学开祖周敦颐、南宋名臣冯时行、诗人刘望之、何师亮等类人物。


△龙多山摩崖石刻与赤水县城遗址保护规划示意图  合川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供


02 作者简介


刘望之(?—1159年),字夷叔,号观堂,宋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人,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历官左文林郎、达州州学教授,行国子正,官至左奉仪郎、秘书省正字。著有《观堂集》,已佚。


△“更著幽处藏萦纡”的龙多山风光  华长远/摄


03 诗文推送


龙多山

金船载山知有无,大千浮空佛所书。

何人夜继海山臂,一手挈置西南隅。

白虹发晴涪水现,翠凤下晓巴山趋。

亮哉何邦实有此,但恐短舞皆凡姝。

已从上头收浩荡,更著幽处藏萦纡。

冯仙观中柏摩月,静老岩下泉跳珠。

霜荷千树小雨暗,野竹万箇秋风疏。

石囷自不了岁事,丹灶肯为凡人炉。

惜无数桃出山崦,来藉芳草开春壶。

从来山僧野道士,畏客誓不荒榛芜。

问谁结屋据雄会,邑中令君秦大夫。

此郎平生眼如鹘,视此亦足知远图。

挽衣留客来置酒,要看碧浪摧天吴。

我亦为渠脚力轻,拄杖插到青云孤。

酒酣抚槛叫落日,共闵此世真区区。

真须举臂游汗漫,莫向人间堕履凫。


释义:

金船,除字面意思外,还指一种金质的盛酒器,这里可理解为一种有神力的载具。海山,指神土,《山海经》里有息壤的传说,这种土壤是能够自我生长、膨胀的。翠凤,以翠羽制成的凤形旗饰。短舞,舞姿短促。凡姝(shū),一般的美丽女子,这里指凡间女子。箇,同“个”。石囷(qūn),又称石囤、石仓。丹灶,这里指冯盖罗练仙丹的石灶。山崦(yān),山坳。春壶,又称壶春,借指仙境、神仙世界。榛芜,形容荒凉的景象。秦大夫,代表官职和地位。远图,深远的谋划。碧浪,屏风上的彩画水纹。天吴,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水神。渠,这里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叫落日,诗画中的美景。闵,同“悯”。此世真区区,在当前的世界里,自己的存在和所作的努力非常的渺小。汗漫,意思是广大、无边际。履凫(lǚ fú),指王乔化履为凫而乘之来往的传说。诗文大意如是——

(1)那具有神力的金船载运着大山(任意往来、神力非凡),也不知是真是假。我们只知道这大千世界都是佛法的因缘造化。(2)不知是何人在夜里携来息壤神土,在这里生出了神臂一般的山川。从而使得涪水之上白虹贯日,巴山之下凤旗飘舞。问世界,如此天仙般光彩照人的盛况,何处能有?如果说有,恐怕也都是一些凡间女子搔首弄姿般的景象罢。(3)空中风云飘荡,山中林木深幽。瞧那冯仙观中的松柏仿佛牵引着明月,那静老岩下的飞泉仿佛是跳动的玉珠。小雨中,落叶渐衰,千树昏暗;秋风中,满山的野竹风尘仆仆,时疏时聚。(4)那山中的石囤自不知岁月的迁移,它哪里知道,这里都是冯盖罗炼制仙丹的地方。(5)山坳之处虽无桃李生长、野果飘香,却有凄凄青草透着仙境的芳香。那些山中的僧人道士们,总是用心营造,引来香客络绎不绝。(6)今天,若问是谁在这里结屋而居、置酒会客?那便是我当地的一位官宦朋友。他眼光独道,深谋远虑,视龙多山为他人生的一个寄托。(7)预知朋友要在山顶与我饮酒相会,共享那春风浩荡中的龙多碧色,我便为之感到浑身得劲、脚力轻盈,不知不觉青云之上,已是“山高人为峰”了。(8)把酒言欢,抚栏远望,落日尤辉,落日尤煌。只叹尘世茫茫嚣嚣,人生碌碌区区,我们真应该摒弃名利羁绊,超然物外,真应该去拥抱一个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


△“酒酣抚槛叫落日”的龙多山风光  朱美忠/摄


04 鉴赏提要


在作者眼里,龙多山是一座来自天外的山。它为金船所载,为佛法所化,是喜弄造化之人继接海山之臂,将其置于西南一隅的杰作,由此才有了白虹生发、涪水流淌、凤旗招展、巴山趋附的洋洋大观。如此盛状,岂是凡间之物象?一句“亮哉何邦实有此,但恐短舞皆凡姝”,道出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一回见的神奇壮丽。

在作者笔下,龙多山是一座修道礼佛的山。“冯仙观中柏摩月,静老岩下泉跳珠”,说的是龙多山的清幽高旷、草木精深。“石囷自不了岁事,丹灶肯为凡人炉”“惜无数桃出山崦,来藉芳草开春壶”,说的是龙多山的天地之心、福泽之情。自开化以来,龙多山便是一个接引凡人的普渡众生之地,故有“从来山僧野道士,畏客誓不荒榛芜”之说。

在作者心里,龙多山则是一座超越自我的山。诗的最后部分,作者借与友人置酒相会的意象,展开了对龙多山景致更为深层次的叙事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向天问道、追求高远的思想情怀——

对于龙多山这样一个非凡之地,有谁会在这里结屋而居、置酒会客呢?想必只有与之相配的非凡之人了。这非凡之人,即所谓的“邑中令君秦大夫”,他“眼如鹘”“知远图”,视龙多山为自己的安身之所。今天,这位友人要与我一道,在酒中做一回“龙多仙”,体验一把此地“碧浪摧天吴”的春风浩荡。想到此,作者自然便是身轻如燕,一任脚力攀上青云之上。在龙多山的云端高处酒酣抚槛,落日尤辉,人世于我如浮尘,名利于我如灰埃。

由诗的结尾可以看出,与其说作者是在写登临龙多山的过程,不如说是在写问道龙多山的过程。“真须举臂游汗漫,莫向人间堕履凫”便是问道的结果,一个超然物外、胸襟开阔、自由洒脱、充满力量的新我跃然纸上。这便是那个不畏权贵,敢爱敢恨,敢于反对秦桧的刘望之是也。


△刘望之《龙多山》题刻  刘智/供


05 漫读拾遗


刘望之虽为一个儒生,却十分忧国忧民。

南宋绍兴时,在反击金军入侵已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宋高宗与宰相秦桧为与金国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领的兵权,同时还制造了岳飞冤狱案,借以阻止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的反对。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签订和议:宋向金称臣;双方以大散关——淮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双方结束10余年的战争状态。因和议签于绍兴年间,史称“绍兴和议”。

面对如此称臣、割地、赔款的和议,面对如此卖国求荣、恬不知耻的秦桧,刘望之心绪难平、义愤填膺(yīng),他慷慨赋诗道:

“一纸盟书换战尘,万方呼舞却沾巾。崇陵访宇终遗恨,郢(yǐng)国怜怀若有人。收拾金缯(zēng)烦庙算,安排钟鼎诵宗臣。小儒何敢知机事,总望君王赦奉春!”

该诗深刻地嘲讽了卖国权奸,表达了自己的御敌之情,一时受到全国传诵。


“来藉芳草开春壶”的龙多山风光  孔祥燧/摄



总编辑:刘露、谢瑜

副总编:陈美西

责编:高海坤

编辑:谭亚庆、袁浩

来源:合川政协君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合川文旅
合川文旅委官微,为您提供“水秀三江·古韵合川”之文化、旅游等最新、最权威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