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复旦大学“生命健康领域”科研团队
又取得了多项成果和突破
快来一起看看吧!
生命健康领域
卵巢癌复发不可怕,治愈有希望!Nature子刊|复旦大学臧荣余:复发卵巢癌手术治疗带来13%的长期无病生存
股市波动增加死亡风险!Engineering|复旦大学陈仁杰:短期股票市场波动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自杀的死亡风险
2024年6月1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合作,于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表题为“Stock Volatility Increases the Mortality Risk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Suicide: A Case-Crossover Study of 12 Million Deaths”的文章。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研究,定量评估了股票市场波动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自杀死亡风险的影响。
癌症免疫治疗新策略!Cell子刊|复旦大学叶丹:合作揭示了S-2HG作为免疫代谢物的作用
最新发现!Heliyon|复旦大学张文宏:合作揭示2023年中国成人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的主要原因
揭秘情绪性失眠的秘密!Cell Discov|复旦大学黄志力/袁向山/李文生:发现情绪性失眠的关键核团
2024年6月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黄志力课题组与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系袁向山、李文生等合作,于期刊Cell Discovery (IF:38.079)发表题为“Leptin receptor neurons in the ventral premammillary nucleus modulate emotion-induced insomnia”的文章。该研究在解析情绪性失眠的神经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认知障碍领域新进展!Alzheimer Dement|复旦大学丁玎/肖千一:揭示睾酮与神经丝轻链蛋白对老年男性认知衰退的联合作用
2024年6月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丁玎团队与公共卫生学院肖千一团队合作,于老年认知障碍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上发表题为“Joint effect of testosterone and 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men: The Shanghai Aging Study”的论文。该研究基于上海老龄研究队列(Shanghai Aging Study),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报道了睾酮与神经丝轻链蛋白(NfL)的协同作用与老年男性人群认知衰退的关联。
AI for Science!Cell主刊|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团队:从全球微生物组中预测近100万种新型抗菌肽
2024年6月5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下文简称“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路易斯·佩德罗·科埃略(Luis Pedro Coelho)、名誉教授皮尔·伯克(Peer Bork)、特聘教授赵兴明团队与来自美国与德国的科学家合作,于国际知名期刊Cell(IF: 64.5)发表题为《利用机器学习发现全球微生物组中的抗菌肽》(Discovery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the global microbiome with machine learning)的论文。该研究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从全球微生物组中预测近100万种新型抗菌肽。
潜在新靶点!Science子刊|复旦大学李西华:合作发现肌肉-骨骼对话轴调节肌源性骨病发病新机制
RSV研究重要进展!CMI|复旦大学余宏杰: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血清流行病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示应优先保护婴幼儿
线粒体与肝脏健康的关系!BMC Med|复旦大学陈兴栋/索晨:发现线粒体相关蛋白截短突变可增加慢性肝病发生风险
为肿瘤治疗提供全新范式!Nature子刊|复旦大学步文博/吴金峰:提出基于营养素纳米化技术的代谢重激活抗肿瘤新疗法
2024年6月11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步文博、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吴金峰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合作,于期刊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IF:38.3) 上发表题为《基于营养素的黑色素瘤代谢重激活疗法》(Nutrient-delivery and metabolism reactivation therapy for melanoma)的论文。该研究颠覆性提出基于营养素纳米化技术的代谢重激活新策略用于肿瘤治疗。在研究中,团队以黑色素瘤为例,通过纳米营养素激活癌细胞被抑制的代谢通路,发现该策略拥有令人振奋的抗癌效果,该研究不但有助于临床的联合治疗,还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范式。
精神分裂领域新成果!Science子刊|复旦大学冯建峰/程炜:利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对重性精神疾病病理变化进行震源定位
2024年6月12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国内外高校,于国际知名杂志Science旗下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神经影像学震源作为精神分裂症神经解剖病理发病的潜在位点》(Neuroimaging epicenters as potential sites of onset of the neuroanatomical pathology in schizophrenia)的论文。该研究使用一种名为震源地图(epicenter mapping)的神经影像方法,对重性精神疾病的神经解剖病理发病“起源”进行定位。研究显示,负责语言功能的大脑高级皮层和邻接的额-岛皮层是神经解剖病理变化的震源区域。通过对10种不同神经疾病、神经发育或精神障碍疾病进行震源定位,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震源区域仅和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强迫症具有相似性。该团队提供了一个将震源地图与包括认知过程、神经递质表达以及基因表达在内的多种神经生物学特征联系起来的综合框架。
Sci Bull|复旦大学姜世勃/王鹏飞:基于T细胞抗原的冠状病毒疫苗可有效抗击对中和抗体耐受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2024年6月12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姜世勃、王鹏飞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周浩合作,于期刊Science Bulletin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T cell antigen-based human 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nAb-escaping SARS-CoV-2 variants”的综述。该论文阐述了针对逃逸中和抗体的新冠突变体开发基于T细胞抗原的人类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策略,并概述了T细胞疫苗的优势与挑战。
重要发现!青蒿素新作用!Science|复旦大学汤其群: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并揭示其机制
2024年6月14日(当地时间),在汤其群教授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联合基础医学院团队,于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IF:56.9)上发表题为《青蒿素类衍生物可通过LONP1-CYP11A1互作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Artemisinins ameliorate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by mediating LONP1-CYP11A1 interaction)的论文。该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显著改善PCOS的疾病表型。并且发现青蒿素能够靶向线粒体蛋白酶LONP1,促进LONP1与其底物CYP11A1的结合,加速CYP11A1的降解,抑制卵巢雄激素的合成,降低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及卵巢多囊样变。
猴痘病毒研究新进展!EMI|复旦大学李继喜:合作解析猴痘病毒RNMT酶复合物发挥催化功能的结构基础
2024年6月1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继喜教授课题组与海军军医大学丁劲教授课题组合作,于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the monkeypox virus mRNA cap N7 methyltransferase complex”的论文。该工作为研究猴痘病毒mRNA加帽过程提供了分子基础,为抗猴痘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抗“焦虑症”研究新进展!Nature子刊|复旦大学李伟广:合作揭示苯二氮䓬类损害恐惧消退的神经环路和受体机制
2024年6月1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研究员团队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脑科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与儿科临床药理学实验室张马忠主任医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罗艳主任团队合作,于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题为“An ultra-short-acting benzodiazepine in 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 undermines fear extinction via intermediation of hippocamposeptal circuits”的论文。该研究基于苯二氮䓬类麻醉剂瑞马唑仑(remimazolam)的快速起效和短时持续特性,系统地阐释了苯二氮䓬类药物在恐惧消退神经环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苯二氮䓬类药物作为常见抗焦虑治疗,虽然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状,但同时也会干扰恐惧消退的过程。这一发现为解决苯二氮䓬类药物抗焦虑治疗与基于恐惧消退理论的临床暴露疗法在治疗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的矛盾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恶性脑瘤研究新进展!Adv Sci|复旦大学毛颖/杨辉:绘制髓母细胞瘤基于神经递质受体的分子亚型特异性转录调控图谱
2024年6月17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杨辉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蒋岚研究组合作,于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alysis Reveals Subgroup-Specific TF-NTR Regulatory Circuits in Medulloblastoma”的论文。该研究绘制了人类MB各亚型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图谱(Chromatin accessibility),并且揭示了神经递质受体在不同肿瘤分子亚型中的特异性和治疗意义。
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CDD|复旦大学夏景林:肝癌介入联合“鸡尾酒疗法”可显著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时间
2024年6月17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夏景林教授团队,于期刊 Cell Death & Disease 发表题为《免疫化疗协同靶向SAMD4B-APOA2-PD-L1轴增强肝细胞癌的抗肿瘤免疫》(Synergistic immunochemotherapy targeted SAMD4B-APOA2-PD-L1 axis potentiates antitumor immunity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论文。该研究提出肝癌“鸡尾酒疗法”,并揭示肝癌鸡尾酒疗法抗肝癌及其作用机理。
抗病毒治疗潜在新靶点!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陈振国:合作揭示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Smc5/6的组装及调控机制
2024年6月18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陈振国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王岚峰课题组、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赵晓岚课题组合作,于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s of Smc5/6 in multiple states reveal its assembly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s”的论文。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Smc5/6复合物的功能机制提供了重要结构基础,对于进一步探究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伤害性热感知!Cell Discovery|复旦大学韩清见/王彦青/吴瑞琪:揭示跨膜通道样蛋白TMC6介导伤害性热感知新机制
2024年6月18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王彦青、吴瑞琪课题组,于期刊Cell Discovery 发表题为《TMC6作为GPCR样受体通过Gαq信号介导伤害性热感知》(TMC6 Functions as a GPCR-like Receptor to Sense Noxious Heat Via Gαq Signaling)的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跨膜通道样蛋白6(transmembrane channel-like proteins 6, TMC6)在感知伤害性热中的重要作用及特殊作用机制。
抑郁症研究重要发现!Nature子刊|复旦大学俞瑾:发现MAMs在应激致抑郁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6月18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俞瑾教授带领中西医结合学系团队,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Augmented microglial endoplasmic reticulum-mitochondria contacts mediate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in mice induced by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的论文。该研究发现MAMs作为细胞器互作的中心枢纽,在传递细胞外应激信号(如eATP)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炎性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小胶质细胞的内质网与线粒体接触增多,IP3R3-GRP75-VDAC1复合体的聚合,钙离子(Ca2+)向线粒体的转移,最终导致线粒体损伤和NLRP3的激活,这些胞内进程参与介导了eATP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炎性激活和应激诱导的小鼠抑郁表型的出现。
糖尿病研究新进展!Autophagy|复旦大学张雪梅/李智平:报道了糖尿病骨损伤中调控线粒体自噬新机制
2024年6月19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张雪梅教授、附属儿科医院李智平教授团队,于期刊Autophagy发表题为“Activation of BK channels prevents diabetes-induced osteopenia by regulating mitochondrial Ca2+ and SLC25A5/ANT2-PINK1-PRKN-mediated mitophagy”的论文。该研究工作发现BK通道能够通过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 MAM)调节线粒体钙浓度,并观察到BK通道能够通过钙离子转运间接调节线粒体内膜蛋白腺苷酸转运体2(SLC25A5/ANT2)的表达。同时,该研究详细阐述了BK通道介导PINK1/PRKN线粒体自噬的具体机制。
II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Nature子刊|复旦大学周梁/王胜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F诱导免疫化疗治疗局晚期下咽癌
2024年6月19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周梁教授团队和放疗科王胜资教授团队,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amrelizumab-based induction chemoimmun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stage hypopharyngeal carcinoma: phase II clinical trial”的论文。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成果: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F诱导免疫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下咽癌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价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改良TPF诱导化学免疫治疗局部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终点是诱导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RR)。该方案验证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F化疗方案在局晚期下咽癌患者中的临床优势,为我国晚期头颈鳞癌患者提供了理想的可选方案。
银屑病治疗潜在靶点!Nature子刊|复旦大学李伟广:合作揭示代谢微环境调控皮肤炎症的神经免疫新机制
2024年6月20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合作,于国际知名杂志Nature旗下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Sensory ASIC3 channel exacerbates psoriatic inflammation via a neurogenic pathway in female mice”的论文。该研究使用银屑病这一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模型,结合遗传学、电生理学、代谢组学和电化学分析等技术,揭示了外周感觉神经元上表达的酸敏感离子通道3亚型(acid-sensing ion channel type 3, ASIC3)通过感知皮肤周围代谢微环境,进而加剧炎症和皮损的神经免疫调控机制,为难治性皮肤病的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揭秘如何活到100岁!JAMA子刊|复旦大学高翔:合作研究显示3种健康生活方式或大幅增加活到百岁的概率
2024年6月20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翔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研究员合作,于期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题为“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Likelihood of Becoming a Centenarian”的论文。该研究是世界上首个生活方式与长命百岁大型前瞻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多运动和饮食多样性,与活到100岁的概率增加61%有关,即使在晚年,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益。
Hepatology|复旦大学袁正宏:合作证实HBsAg亚病毒颗粒可携带肝细胞MicroRNA进入单核细胞影响慢性乙肝进程
2024年6月20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袁正宏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张小楠,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朱莉团队合作,于期刊Hepatology发表题为“Modulation of Monocyte Activity by Hepatocellular MicroRNA Delivery via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Particles: Implications for Pathobiology of Chronic Hepatitis B”的论文。该研究发表了HBsAg亚病毒颗粒功能性传递肝细胞miRNAs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证实HBsAg亚病毒颗粒具有载体功能可介导肝细胞miRNAs进入单核细胞,免疫调节性miRNAs中的miR-939选择性激活MAPK p38信号通路增强IL-8表达,HBsAg-miR-939-IL-8信号轴与HBV慢性感染所致肝脏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出生缺陷领域新进展!SCLS|复旦大学王红艳:合作在SMAD6蛋白翻译后修饰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年6月21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与中国计量大学王为民副教授和卢磊青年副研究员合作,于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题为“Deamidation enables pathogenic SMAD6 variants to activate the BMP signaling pathway”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在出生缺陷中的诸多SMAD6稀有变异,有一类由于均表现为脱酰胺修饰增强转而激活BMP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为SMAD6缺陷相关患者的诊断、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联合疗法新策略!STTT|复旦大学袁正宏/占昌友:开发新型siHBV+mRNA联合疗法治疗慢乙肝的新策略
2024年6月21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袁正宏教授、占昌友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付炜研究员合作,于国际知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40.8) 上发表题为“Optimized RNA interference therapeutics combined with interleukin-2 mRNA for treating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的论文。该研究为提升慢乙肝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思路。
抗肿瘤全新潜在靶点!Leukemia|复旦大学蒋维:合作揭示P4HA2调控Hedgehog信号转导并促进B淋巴瘤进展的新机制
2024年6月22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蒋维与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党永军团队合作,于期刊Leukemia发表题为“P4HA2 hydroxylates SUFU to regulate the paracrine Hedgehog signaling and promote B-cell lymphoma progression”的论文。该研究揭示了P4HA2调控Hedgehog信号转导并促进B淋巴瘤的新机制。
NAR|复旦大学任国栋:利用PBOX-sRNA-seq揭示小RNA末端修饰新特征
2024年6月22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国栋课题组,于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题为“PBOX-sRNA-seq uncovers novel features of miRNA modification and identifies selected 5’-tRNA fragments bearing 2’-O-modification”的论文。该研究借助hen1-2弱突变体同时含有甲基化sRNA及非甲基化sRNA(可通过长度和非模板加尾进行区分)的特点,系统评估了PBA变性凝胶电泳分离(PBA-sRNA-seq)、NaIO4处理(OX-sRNA-seq)以及联合处理(PBOX-sRNA-seq)测序方法对末端修饰小RNA测序的影响,发现PBOX-sRNA-seq具有最高的信噪比。
癌症治疗靶点全景图!Cell主刊|复旦大学高强:合作利用泛癌蛋白基因组学分析,绘制癌症治疗的蛋白和肽段靶点全景图
2024年6月2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团队与贝勒医学院章冰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大明团队合作,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IF:45.5)上发表题为“Pan-cancer proteogenomics expands the landscape of therapeutic targets”的论文。该研究通过整合10种癌症类型的1043名患者的蛋白基因组学数据、细胞系的基因依赖性数据以及肿瘤抗原预测,系统地识别并实验验证了新的癌症治疗靶点,绘制了用于药物再利用和新疗法开发的蛋白和肽段靶点的全景图。此外,研究团队还在LinkedOmics工具系列(https://www.linkedomics.org/)下创建了一个新的网络门户(https://targets.linkedomics.org/),供研究人员访问该研究中发现的蛋白和肽段靶点及其支持数据。
激活肿瘤免疫响应!JMC封面推荐|复旦大学朱棣:合作报道新型靶向β-catenin/BCL9小分子PPI抑制剂
2024年6月2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朱棣教授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孟祥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赵玉军研究员合作,于药物化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Novel 1-Phenylpiperidine Urea-Containing Derivatives Inhibiting β-Catenin/BCL9 Interaction and Exerting Antitumor Efficacy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Antigen Presentation of cDC1 Cells”的论文。该研究团队在β-catenin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首次提出了两种新的β-catenin构象(PDB IDs 8Z61, 8Z5J),并深入剖析了BCL9结合位点几种β-catenin晶体结构的构象动力学。基于上述结构分析,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尿素结构的化合物(13, 28, 35),能够高效阻断β-catenin/BCL9相互作用,显著激活cDC1的抗原提呈和免疫响应。该研究成果即将作为JMC封面进行正式发表(7月8日第13期封面,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3c02079)。
医工交叉新成果!Adv Mater|复旦大学王利新/符伟国:合作开发双靶向、多功能生物相容性纳米药物缓解腹主动脉瘤进展
2024年6月2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王利新教授、符伟国教授与厦门大学材料学院任磊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小元教授课题组合作,于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题为“A Dual-Targeting, Multi-Faceted Biocompatible Nanodrug Optimizes the Microenvironment to Ameliorate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的论文。该研究充分展现学科结合的优势,从单细胞测序数据出发,结合纳米药物的靶向性及功能化修饰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双靶向、多功能生物相容性纳米药物(EVMS@R-HNC),以精准治疗AAA。
CID|复旦大学王伟炳/胡屹:在合并糖尿病的耐多药结核病治疗领域取得进展
2024年6月24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伟炳、胡屹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药学院Jan-Willem Alffenaar,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所竺丽梅合作,于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题为“Drug exposure and treatment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d diabetes mellitu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China”的论文。这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耐多药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了血糖控制对抗结核药物暴露水平和结核病治疗结局的影响。
临床有效!Cancer Cell|复旦大学李飞:合作提供首个临床有效KRAS G12D特异性抑制剂及其治疗新策略
2024年6月27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李飞团队与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周彩存教授团队,恒瑞药物研发团队合作,于国际知名期刊 Cancer Cell (IF:48.8) 上发表题为“Anti-tumor efficacy of HRS-4642 and its potential combination with proteasome inhibition in KRAS G12D-mutant cancer”的论文。该研究提供了首个临床有效KRAS G12D特异性抑制剂——HRS-4642,及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的治疗新策略。
发现肥胖治疗新靶点!Nature子刊|复旦大学洪尚宇/郑琰:揭示生酮饮食通过减少肠道脂质吸收抵抗肥胖的分子机制
2024年6月27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洪尚宇团队和郑琰团队,于期刊Nature Metabolism发表题为“Ketogenic diet-induced bile acids protect against obesity through reduced calorie absorption”的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生酮饮食通过诱导肠道微生物和特异性胆汁酸变化,减少肠道脂质吸收抵抗肥胖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依赖性的牛磺脱氧胆酸(TDCA)和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是生酮饮食发挥抗肥胖作用的关键小分子代谢物,肠道碳酸酐酶1(Car1)是介导肠道脂质吸收的关键靶点。研究成果为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和候选药物。
“觉醒”的未解之谜!Adv Sci|复旦大学王英伟:合作揭示电刺激丘脑板内核诱发猕猴快速觉醒机制
2024年6月27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王英伟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王征实验室、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梅云教授团队合作,于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为《猕猴丘脑板内核电刺激的状态特异性调节:觉醒的网络和转录见解》(State-specific Regulation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Intralaminar Thalamus of Macaque Monkeys: Network and Transcriptional Insights into Arousal)的论文。该研究整合了神经影像和神经调控技术鉴别与觉醒相关的功能网络,同时融入了多尺度转录组学分析,深入挖掘了神经网络底层的基因表达和细胞构筑特征,发现了Kv通道在ILN驱动觉醒网络中兴奋性神经元细胞和PVALB+细胞中的关键作用。除了应用于麻醉场景,这项研究还为探索细胞和分子机制如何支撑人类大脑各种高级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决策等)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程净东:揭示替加环素对人类线粒体核糖体的选择性抑制机制
2024年6月28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程净东课题组,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differential inhibition of eukaryotic ribosomes by Tigecycline”的论文。该研究揭示,在临床相关浓度下,替加环素不仅能够抑制A位点tRNA的结合,还能直接抑制线粒体55S核糖体的肽酰转移中心。相比之下,替加环素对细胞质内的80S核糖体没有抑制作用。
昼夜高温与痴呆死亡!JAMA 子刊|复旦大学陈仁杰:合作揭示日间和夜间高温对痴呆相关死亡的影响存在差异
2024年6月28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合作,于期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题为“Heat and dementia-related mortality in China”的论文。该研究是一项全国性研究,探讨了短期昼夜高温暴露对我国居民痴呆相关死亡的影响。
“氧”护光!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黄锦海/周行涛:在圆锥角膜交联原位供氧研究获突破
2024年6月29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与哈佛大学陶伟教授团队合作,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原位自供氧g-C3N4 QDs平台的研发及其提高角膜交联效果的机制研究》(Development of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quantum dots-based oxygen self-sufficient platforms for enhanced corneal crosslinking)的论文。该研究详细阐述了以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C3N4 QDs)为核心的自供氧平台如何有效提升角膜交联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这是首次有研究揭示g-C3N4 QDs在角膜交联领域的应用潜力,标志着该领域研究新的重要突破。
近期活动
往期成果
关于光华
“复旦大学光华生命健康校友会”是复旦大学校友总会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分支机构,是跨学科、跨界别、跨地域,覆盖生命健康领域的公益性行业校友组织。
分会以推动中国生命健康领域科技的“源头创新”为使命,以促进“产研医”的融合创新与资源整合为目标,力争建立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平台。
分会始终致力于加强生命健康领域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以拓展校友社交网络,增强校友间互助与协作,发掘行业内创新成果,助力母校发展、助力校友成功、促进行业发展、造福社会为宗旨。
分会会员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附属医院等院系医院校友为基础,横跨化学、材料、信息、大数据、金融、管理等多个学科,涵盖科学、医疗、产业、商业、政府等泛生命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