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新冠毒株全球肆虐的秘密!Nature系列|复旦大学王鹏飞/孙蕾:合作揭示SARS-CoV-2 JN.1凭何成为全球主流毒株?

文摘   2024-10-17 18:02   上海  


来自复旦大学“生命健康"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践行行业使命感,助力基础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服务行业,造福社会!


“SARS-CoV-2 Omicron JN.1病毒如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2024年初主流的循环毒株”,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


在2023年中,尽管XBB系列变异株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但BA.2.86变异株的出现及其后代JN.1的迅速崛起,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与BA.2.86毒株相比,JN.1毒株在刺突蛋白上只多了一个L455S突变,但JN.1凭借其独特的L455S突变,不仅击败了其他流行变异株,更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成为2024年初的主流循环毒株(图1)


2024年10月9日(当地时间),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王鹏飞团队、孙蕾团队与香港大学朱轩团队、陈福团队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张宝中团队合作,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Lineage-specific pathogenicity, immune evasion, and virological features of SARS-CoV-2 BA.2.86/JN.1 and EG.5.1/HK.3”的论文。该研究不仅揭示了SARS-CoV-2 JN.1病毒如何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主流毒株的秘密更为研究者理解病毒的变异和进化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在XBB.1、EG.5.1和HK.3刺突蛋白背景下引入L455S突变,证明了L455S突变能够增强这三种变异株在hNECs中的假病毒入侵能力。该发现为研究团队理解病毒的变异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最近被监测的变异株,包括JN.1.7、KP.2、KP.3、JN.1.18和KP.3.1.1,均携带L455S突变,这进一步表明了L455S对病毒适应性的增强作用

图1. SARS-CoV-2 Omicron JN.1的传播趋势


尽管之前已有研究探讨了JN.1毒株的免疫逃逸特性,但科学家们始终未能完全揭开其全球肆虐的秘密。现在,研究者有了新发现!研究人员在分化的人体鼻腔上皮细胞(hNECs)中发现,JN.1的感染力远超BA.2.86(图2)。机制研究显示,L455S突变不仅提高了病毒进入细胞的效率,还使得JN.1在hNECs中的刺突蛋白切割更为高效。以上结果表明,JN.1的强大传播性不仅与其获得的免疫逃逸能力有关还与其在hNECs中的更高感染力有关。这意味着,JN.1毒株能够更轻松地突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实现高效的感染和传播。

图2. SARS-CoV-2 Omicron BA.2.86/JN.1和EG.5.1/HK.3在人鼻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学特征


进一步的研究从结构层面揭示了JN.1毒株的感染机制。研究发现,L455S突变破坏了ACE2H34与刺突蛋白L455的相互作用,使得ACE2H34的侧链只以一种取向与S494形成氢键。此外,JN.1的RBD-L455S区域与其他变异株在相邻特定突变位点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氢键数量的增加和内部结构的改变,共同赋予了JN.1病毒更高的感染力(图3)

图3. BA.2.86/JN.1刺突蛋白与ACE2复合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


前期研究表明,BA.2.86和JN.1源自BA.2谱系而EG.5.1和HK.3则是XBB谱系的后代。为了更全面地了解Omicron变异株的抗原性、传播性和致病性,研究人员还进一步评估了SARS-CoV-2 BA.2.86/JN.1与EG.5.1/HK.3在体外和体内的病毒学特性,并鉴定出了这两种Omicron亚系特有的关键特征


实验结果显示,JN.1毒株已经逃逸了部分单克隆抗体的中和作用这意味着现有的部分治疗手段可能对JN.1病毒无效。同时,在抗原距离较远的Omicron亚系之间,交叉保护作用有限。这意味着,即使曾经感染过其他Omicron变异株人体产生的抗体也可能无法有效应对JN.1病毒的感染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在感染动物的肺部,与XBB后代变异株相比,BA.2后代变异株(包括JN.1)的感染导致了更低的病毒复制水平和更轻微的组织病变(图4)该发现为团队评估不同变异株的致病性和传播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4. BA.2.86/JN.1和EG.5.1/HK.3在动物体内的致病性


综上,该研究不仅揭示了SARS-CoV-2 JN.1毒株成为全球主流毒株之一的秘密更为研究者理解病毒的变异机制评估不同变异株的致病性和传播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香港大学刘妧晨/复旦大学赵晓宇/香港大学史佳璐/复旦大学王亚杰/香港大学刘欢/贝湾生物胡叶凡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香港大学朱轩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王鹏飞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孙蕾研究员、香港大学陈福和教授、深圳先进院张宝中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注:文中插图源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033-7


来    源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近期活


近期进展


● 肠道微生物增强免疫疗效!Nature系列|复旦大学王志明/王妍/张世龙:发现糖尿病药物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增强癌症免疫治疗效果

● 构建超灵敏检测平台!Nature系列|复旦大学闫强:发展出对痕量生物信号具有非线性放大响应能力的聚合物纳米组装体

● 揭示关键作用!Nature系列|复旦大学王红阳院士团队:绘制空间单细胞蛋白图谱揭示高弧度巨噬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

● “一石二鸟”基因治疗新策略!Cell系列|复旦大学余发星:报道胸膜间皮瘤基因治疗新策略

● 突破传统认知!STTT|复旦大学卫功宏:首次揭示表观遗传读码器ZMYND11的非经典新功能

● 背靠背重要发现!eLife|复旦大学张壮志/汪昕&何苗:重定义皮质少突胶质谱系细胞的发育起源

● 迈出重要一步!NAR|复旦大学胡晋川:发现新的转录偶联修复核心因子STK19

● 解答关键问题!Dev Cell|复旦大学余发星:揭示细胞群体迁移调控新机制

● 唤醒休眠-治疗AD新方法!Adv Mater|复旦大学蒋晨:多肽-药物偶联物递释系统唤醒休眠胶质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 重要科学依据!柳叶刀子刊|复旦大学阚海东/陈仁杰:揭示长期空气污染暴露与住宅绿地覆盖对糖尿病人群死亡的单独和联合影响


关于光华


复旦大学光华生命健康校友会”是复旦大学校友总会正式注册成立的分支机构,是跨学科、跨界别、跨地域,覆盖生命健康领域的公益性行业校友组织。

校友会以推动中国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人类健康为使命,以促进“产学研医用”的融合创新与资源整合为目标以加强母校与校友联动,增进校友互助协作,发掘科技创新成果,助力母校发展、助力校友成功、助力行业进步、造福社会大众为为宗旨

校友会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会员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附属医院校友为基础,同时覆盖化学、材料、信息、大数据、金融、管理等多学科泛生命健康相关院系,涵盖产业、学术、科研、医疗、政府、资本等“产学研医政资”的优秀校友。


有意入会的校友,可以填写以下申请表。

复旦大学校友会光华生命健康分会
“复旦大学校友总会光华生命健康分会”新媒体平台,传播生命健康领域“产研医”的最新知识与进展,促进产业界、科研界、医疗界的跨界交流与合作。助力母校发展、助力校友成功、促进行业发展、造福社会大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