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感冒了。对此,佛山市中医院肺病呼吸科詹伟杰主治中医师强调:面对寒潮,防寒防冻很关键,教大家7个预防感冒小措施。
1、避风寒
目前天气逐渐转冷,风、寒、湿邪夹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要做到避风防寒。小孩玩闹后出汗后应注意勤换衣物,避免汗出受风;室内保持通风,保证充足光照,为身体健康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2、慎起居
冬季防治感冒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作息规律、均衡饮食,避免熬夜,以防过度消耗,耗伤正气,做到“精气足则神旺”。
3、调饮食
“民以食为天”,日常饮食其实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中医提倡饮食有节,重点在清淡、适量,强调营养丰富,戒辛辣刺激物。广东煲汤历史深远,此时汤料中可适当多加些健脾补肺之品,如党参、五指毛桃、山药、百合、薏苡仁、莲子、茯苓、芡实等。
4、热水泡脚
足部位于人体的最下端,属于人体末梢,很多人在冬季会出现脚部冰凉的现象。詹伟杰建议,天冷时可坚持每晚泡脚,促进脚部血管扩张,局部的血液流动加快,不仅预防感冒,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5、饮用姜茶
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风寒、化痰止咳、温中止呕、解毒发汗的作用,对流感、伤寒、咳嗽等效果显著。平时用姜丝泡茶喝,也能有效预防冬季感冒,不过阴虚热盛的人群谨慎服用。
6、注意卫生
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吃饭及共用物品等是引发流感的重要途径,为了阻断这些渠道,家中毛巾、脸盆应专人专用的。另外,门把手、公交车吊环等都可能粘有感冒病毒,接触后应尽快洗手。
7、多多搓手
手和脚一样,是人体的远端,也是血液回流起点之一。《千金方》中提到,“以手调病,疏经络,养生之上道”。天气越是寒冷,就越要保护好手脚。不妨养成搓手的习惯,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出现冻疮的可能,还能够预防感冒,对我们的大脑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此外,还为大家总结了中医暖心过冬八件套,快来看看你有几件?
有些人吃火锅的人易上火,究其原因,是由于辛辣的汤料、调料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失调,内生燥热湿邪,继而出现“上火”。
其次,许多人在食物选配上喜欢以羊肉、牛肉等高热量食物为主,当然会“引火烧身”。
同时入口食材过于滚烫,口腔黏膜受高温刺激出现“脱水”现象,嘴唇脱皮干裂,这也是上火的表现。
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不同的锅底,再选择不同的食材,能够缓解吃火锅的上火情况。
首先,大家可以根据以下方法,辨认自己的体质是阴虚还是阳虚。
阳虚:阳虚的人一般长得白白胖胖的,比较怕冷,舌苔是比较厚的,有齿痕,一般大便也比较烂。
阴虚:阴虚的人群一般认为是偏瘦的,舌头偏红,中间有小裂纹,一般小便有可能是黄的,大便有可能是干结的。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3款滋补养生锅底:
功效:补气养血,温通血脉。
功效:清浊消脂,补虚强身。
养生补血锅汤底
材料:当归10克,党参15克,花生10粒,红枣5粒,生姜片2片,葡萄干15克。
适合对象:贫血,面色萎黄,头晕倦怠,冬天手脚容易冰冷者。
功效:调补气血,增强造血机能,促进血液循环。
另外,其他火锅食材与酱料的选择。阳虚体质人群吃一些牛肉、羊肉,比较滋补的,反而不会上火;阴虚体质人群,如果吃太多牛羊肉以后会耗伤津液,出现口干上火这些症状。
经常听人说吃火锅就喝凉茶,这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对于那些有湿热上火的人群喝凉茶,是能够生津、止渴能败火的,但如果是阳虚体质的那一部分人群就不适宜了。
饮料:甘蔗汁、胡萝卜汁、酸梅汤等,这些在打火锅时可以适当的喝一点,能够生津、败火。
蔬菜:西洋菜、茼蒿、莴笋、藕等,这些食材在打火锅的时候吃起来又爽口,而且是不容易上火。
酱料主要是起提味提鲜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酱料的时候,适当的选择一些清淡的酱料,不要加太厚味的酱料如芝麻酱或者香油。
对于喜欢吃辣一族来说,江家赞建议根据自己吃辣的程度适度、适量吃辣,以既饱口福又不伤身“上火”为度。并且在吃辣时多搭配些性偏凉的食材,如豆腐、芥菜、白萝卜、青瓜、马蹄、苦瓜、雪梨、火龙果、西瓜、甘蔗等,或者搭配一些有清热润燥功效的汤水,这些都有辅助“下火”的作用。对于平素热性体质的人士在“上火”之后可适当饮用凉茶或求助专业中医师帮助。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药学部副主任孙丽介绍,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佩戴香囊,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佩戴香囊不仅可以避秽解毒,防蚊驱虫,还可以安神定志,宁心醒脑。
用于制作香囊的药材以芳香性药物为主,比如苍术、川芎、石菖蒲、藿香、薄荷、荆芥、白芷等具有芳香辟秽、开窍醒神、祛邪解毒、安神定志等芳香性中药。
可以到正规医院购买香囊,也可自制香包。
自制香包建议
藿香、艾叶、苍术、白芷、石菖蒲各3-5克,研磨后置入布袋中。可将香囊携带于身,置于家中、车内,香气包裹身体、充盈其间,入七窍、渗毛孔,可辟除秽浊毒气,防疫侵袭,方便、安全、有效。
每日嗅闻数次,可以宣畅肺气、舒达气机,提升机体御邪能力,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罗汉果、金银花、薄荷、胖大海、甘草,这五款都是适合在冬季泡水喝的中药。结合岭南的气候特点,根据自身不同症状表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治未病(健康管理)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红梅为大家推荐2款药茶。
功效:生津利咽,缓解口鼻干燥。
功效:开宣肺气,畅快咽喉。
李红梅强调,润喉利咽类代茶饮,其服用方法有其特别之处,饮用时应慢慢湿润于咽部,再缓缓咽下,多次反复,以利于药物在咽部充分发挥药效。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阳气、阴性均藏而不泻,营养物质能充分吸收、利用和储存,因而往往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在这段时间以阿胶膏方调补,能最大限度发挥药效,使来年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协调,气血和顺。
冬天的快乐,莫过于两个人坐在一起吃热腾腾的烤红薯、糖炒栗子,这是属于冬天的甜蜜。
红薯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番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经常食用红薯有改善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以及便秘的症状,对癌症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的作用,烤红薯可以治疗脾虚久泻。
红薯有补血、健脾益气、益肾补脑的作用,因为红薯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将其煮成粥食用,可以有效的预防便秘与痔疮的发生,同时还能起到美容养颜的功效,对于贫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板栗
中医认为,栗子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作用。
栗子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能保证机体基本营养物质供应,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美食。
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板栗,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栗可治肾虚,倘腰脚乏力,日食十粒,并以猪腰煮粥助之,久必强健。”《中国药膳学》记载:“栗,味甘性温,具有补肾气,强筋骨,健脾胃,活血等功效。”
但注意,栗子生吃难消化,熟吃易产气,10个栗子相当于一小碗米饭的热量,如果是糖炒栗子,渗入了少量糖分和油脂,热量会更高。建议每天吃7~8颗,如果将其作为零食,可在正餐时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针灸推拿科主任曲崇正介绍,人体的头、颈、后背、肚脐、膝关节、足六处部位并不抗" 冻 ",一定要重点保暖。还可以给颈、后背、肚脐、膝关节、足这五个部位艾灸。
除了这五个部位,曲崇正还推荐了3个保暖穴位,通过揉按、艾灸这三个穴位,可以温补脾肾,促进血液循环,温和身体,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
支沟穴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左右各一。
太溪穴
足少阴肾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左右各一。
太白穴
足太阴脾经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左右各一。
艾灸虽好,以下三类人不能艾灸
1、有创口未愈、溃疡性皮肤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精神类、某些传染病类患者禁灸。
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高热、惊厥、昏迷、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妇女经期、孕期禁灸。
3、对艾叶过敏者禁灸。
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过程中需及时与医生沟通,选择最佳的艾灸温度,避免过热引起皮肤灼伤。
2、艾灸后,患者需要多补充水分,淡盐水或者姜茶最宜,以弥补人体阴液的损耗。
3、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艾灸后因身体的毛孔张开而吹风受凉。
增强体质,锻炼先行。俗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体内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才不会惧怕病邪的到来。
冬季早晨气温低,雾霾相对较重,不适合晨练,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单运动,如在室内慢跑、做体操等。气温回升后,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室外锻炼,时间最好是下午三四点,阴天、雪天、大风天不要外出。
运动忌大汗,以微微出汗为宜,每次进行半小时左右。长期坚持下去,能强壮体格,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学习。
当然了,还可以练习中医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创伤骨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罗毅文认为,头部、颈前部、背部、脐腹部及足部是阻隔寒气入侵的重点保护部位,穿着注意要保护好这五个部位。
声明:本文由广东中医药发布 。分享旨在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文章仅供交流参考,推荐产品请在专业医师下指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