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首次提出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实现了优化调整,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快递是服务生产、促进消费和畅通循环的重要力量,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京津冀地区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我国经济发展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要素资源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北京市是科创和总部基地,天津市是外贸和先进制造基地,河北省是生产和物流基地。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为148.8,同比提高5.6,协同日趋紧密。从交通基础来看,京津、京沪、京滨、津兴4条高铁连通京津双城,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为快递深度嵌入产业链和支撑产业间、区域间分工协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快递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北京市、天津市、雄安市、廊坊市明确为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石家庄为区域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在全球邮政快递枢纽布局战略地位凸显。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中铁快运、京东物流等多家快递企业总部在北京集聚,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较强。2024年,京津冀地区预计完成快递业务量超过140亿件,占全国快递业务量的8.1%。2014-2024年,京津冀快递业务量翻了三番多,年均增长率为24.6%,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速,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4-2023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增长情况(单位:万亿元)
在全国快递业务量排名前50城市中,北京市、天津市、廊坊市、保定市、邢台市等5个城市入围。快递区域内结构持续演变,受产业疏解影响,北京市已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导致寄递需求外溢。2024年,北京市快递业务量占全国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为1.6%,较十年前下降了6.4个百分点。河北省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比重快速提升,从2014年的2.4%提升到2024年的5.4%,占比仍在快速提升。主要快递企业加快在京津冀区域布局,中通、圆通、申通、极兔等企业均在河北廊坊布局北方总部、区域分拨中心和功能总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吸引和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在周边集聚,区域辐射能力和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增强。
2014-2024年京津冀快递业务量增长情况(单位:亿件)
▍快递在服务协同发展中作用显著
快递发展显著降低了京津冀地区物流成本,提升了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力。快递规模经济效应显现,2014-2024年,京津冀地区快递均价降幅接近一半,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快递业务平均价格分别下降10.8%、51.1%和47.4%,快递运行成本持续下降。2024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快递均价预计分别为11.9元/件、9.9元/件和6.3元/件,快递均价呈现进一步下降的态势。快递价格持续下降,一方面降低了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的使用门槛,提高了快递的用户渗透率,快递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已成为现代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驱动物流需求向快递渠道转化,快递广泛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无缝衔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库存成本和接驳成本,快递性价比高的比较优势显现。
2014-2024年京津冀快递平均价格变化情况(单位:元/件)
快递发展明显提升了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同城化。主要快递企业增开北京至重点区域的全货机航线,开通了全国首条高铁货运专列(武汉-北京),新增多条干线运输线路,优化路由网络及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综合运输效能明显提升。2023年,京津冀四大核心机场货邮吞吐量均位于全国前40之列,北京首都机场排名第四。主要快递企业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分拣中心自动化改造,新建和扩建快递物流产业园区,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快递时限同城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京津冀城市群内快递基本可以实现次日达,按照同城快递24小时送达的国家标准,京津冀快递已经实现了同城化。与重点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京津冀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基本可以实现隔日达,提升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快递发展加速京津冀地区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快递全程全网运行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跨城市、跨省份、跨区域运作成为常态。
京津冀快递协同发展,区域定位发生了新的变化。北京市作为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跨境航线资源丰富,是我国跨境快递运输的重要通道,但区域分拣功能逐步弱化。河北省充分承接北京市外溢的中转分拨功能和相关产业,枢纽的资源聚集效应和产业辐射效应不断显现,快递经济模式渐显。天津市承接北京跨境功能,充分利用自贸区、滨海新区等外向型政策窗口,建设天津空港航空快递物流园、东疆港跨境快递物流园、武清电商快递物流园等重点枢纽,打造快递专业类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跨境快递基地和先进制造业与快递业联动示范区。快递发展水平成为产业布局和生产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跨境寄递需求向北京和天津集聚,商贸物流需求向河北集聚,吸引和带动上下游在周边进行布局,产业间、区域间联系更加紧密。
2024年1-11月京津冀分城市快递业务量对比(单位:亿件)
快递发展增强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北京高校和研究资源丰富,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数字经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快递是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领域,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丰富。多个快递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低空配送、无人车运输投递、无人仓等规模扩大。中国邮政投资1亿元在北京成立无人机公司,顺丰在北京顺义试点无人车投递,京东物流在京津冀布局多个无人仓,数智化水平快速提升。部分快递企业加强快递数据的挖掘,持续赋能生产流程的优化和供应链条的整合,协同生产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提速京津冀地区快递高质量发展
加强枢纽和通道建设。在北京、天津、雄安和廊坊布局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推进机场新建扩建中统筹规划快递功能,加密至全球主要市场的全货机航线,形成覆盖全国、联通世界的寄递中转和运输能力。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建设一批快递物流产业园区或快件集散中心,吸引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布局,打造“寄递枢纽+关联产业”快递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衔接综合交运体系,构建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利用、顺畅衔接的干线运输网络。依托铁路节点建设集散中心、分拨枢纽,有效利用高铁、城际铁路运输资源,探索形成安全稳定、快速便捷、经济高效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快递铁路运输通道。
2023年京津冀主要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对比(单位:万吨)
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利用京津冀的航空、海运优势,发展“保税仓”模式的跨境电商快递业务,不断提升企业的通关、仓管等一体化服务能力。引入跨境电商平台和跨境快递企业在京津冀地区设立国际运营基地、功能总部或区域总部,提升产业服务功能。在中欧班列运输跨境电商商品常态化基础上,发展集拼与中转业务,做大市场规模。引导跨境寄递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发展,深化业务协同,提供集仓储、包装、报关、寄递于一体的服务,提升跨境全链条服务承接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寄递企业和科技研发企业等要素资源,设立快递研发中心、创业孵化、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平台等专业机构,激发协同创新优势。紧贴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产业集群实际需求,丰富物流大模型应用场景,强化数据赋能和技术驱动,推动实现产业升级和“智造”转变。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新技术在快递物流领域转化和应用。加快推广应用自动化分拣设备、机械化装卸设备、智能安检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和动态路由系统等,增强科技对京津冀地区快递规模增长、效率提升和安全生产的贡献。
总体来看,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快递业务增长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快递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随着京津冀经济圈建设推进,京津冀地区发展被赋予全新优势,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增强,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水平提升,将为京津冀地区快递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动能。加快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符合我国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有助于优化快递发展空间格局与区域产业布局,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快递业在服务京津冀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并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京津冀经济圈建设。(作者:刘江系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白津榕供职于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行业发展与治理研究处)
本文内容刊详见《物流时代周刊》2025年2月第一期,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视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