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降本增效,你得先细化流程有无业务流程,会有什么区别?陈老师书里,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企业中的成本分摊问题,如果简化一下,就像是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到底饭钱怎么摊才公平。比如,周末你和4位老同学聚餐吃涮羊肉。结账的时候一看,一共花了1000元。这时怎么办呢?传统成本法会说,那就AA吧,5个人,每人200元。这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案。业务流程里有个比较典型的基于活动管理的ABC方法(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会进行更细致的“归因”。比如,这1000元中,菜钱只占了一半,剩下一半是酒钱。ABC方法在研究流程后发现,其中两位老同学特别爱喝酒,你们其他三位压根没喝。那么没喝酒的人,每人出100元。喝了酒的人,每人出350元。这才是更好方案。那么到企业具体事务里,这种流程方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比如,能够优化产品的定价策略。陈老师举了个他曾做过咨询案例。当时有一家连锁零售企业,邀请陈老师去做咨询。陈老师发现,它的销售成本比较高。是人的问题,还是产品的问题呢?都不是。是陈列方法的问题。他一个个排查过去,发现企业的销售督导人员工作效率很低。倒不是因为他们消极怠工。是因为,这家企业的商品品种繁多,而商品摆放的位置,乱七八糟。当销售督导人员在巡店时,就要专门花许多时间,来指导门店改进陈列。每一次巡店,都要这么来一次,多浪费时间和人效啊!于是陈老师建议他们,对某些门店的商品组合和商品数量进行调整,统一陈列标准和规范。这样做,督导人员巡店时,相当于拿着一份标准答案,让门店对着抄就好。大大降低了这家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有流程记录和规范,间接成本就能被准确归因和追踪。而识别每个产品真实的成本,就能准确发现,哪些产品定价低了,哪些产品被分配了不该承担的成本。比如有的问题明明在“人”和“场”上,而不是“货”上,企业只是简单把产品定价抬高了。消费者又不满意了。进入了负循环,却找不到改进原因。工作简化。效率优化。组织再造。这是科学的流程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所以,业务想要降本增效,就要细化流程。你可能会好奇:那些追求流程极致的人,可以把它细致到什么地步呢?19世纪,美国有一对很有名的科学管理夫妇,吉尔布雷斯夫妇。他们会通过摄影技术,拍摄记录人在工作中的所有动作轨迹和时间。然后,逐一分析哪些动作可以优化,优化后归纳成标准的工作流程,从而改善工人的工作效率。相比起极度需要创新的科技改革,或许,极致优化流程,是企业提升业务路上,性价比更高的选项。流程这么好,我要不要赶忙回去,把手上的每个业务都流程化?别急,每个业务,需要做业务流程的程度,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