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真话,往往只是我们想听的话
职场
财经
2024-12-20 08:30
上海
请问,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就喜欢讲真话的人。世界太虚伪,人间不值得,只有真诚得人心。哎。敢讲真话的人,不多喽。这话倒是有一定道理。可是,我们都知道,事实有真假,但观点无对错。但有趣的是,除开能明显看出真假的事实,有很多观点,也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你看看,终于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了。那问题就来了。如果观点没有对错,何来真话假话之分呢?或者说,当我们认为一个人在说真话的时候,我们认同的到底是什么?前段时间,某权威媒体发布某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文章,关注的人纷纷转发。可转发的人里,也不光是只有看好的,也有不看好的。比如,其他品牌的车主,可能会转发报告中“截至目前还在亏钱,未来有较大挑战”。说,你看看,还是有人敢说真话的。我早就说了这品牌搞不长久,还好我当初买车的时候多了个心眼,没买他们家的。但是,这个品牌的员工,则可能会转发“同比销量增加10%,品牌力大幅度提升,看好明年走势”,说,你看看,还是专业机构敢说真话,数据也靠谱。照这么发展下去,我们很快就做大做强了。一篇文章,两拨人,都各自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真话”。既然观点没有对错,也没有真假。那么 ,你之所以觉得“他说了真话”,可能是因为:他说出了你想听的话。就比如,两位员工在讨论新领导时,一个人说,我觉得他太强势了。另一个人马上接话,可不是嘛!总算有人敢说真话了。所以,我们往往不是先有真相,再有判断;而是先有判断,再去寻找能支持这个判断的“真相”。我们以为自己在寻找真相,实际上却是在寻找内心想要的答案。怪不得在足球比赛中,双方球迷都坚信裁判偏向了对方。更要命的是,这种偏差,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你的判断。怎么影响?比如,你可能会倾向于觉得,坏消息才真实。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地产行业下行,失业的人不少。有两个帖子,一个冷静分析城镇化率到顶,现有存量房子过多,行业下行是必然事件。一个,是痛斥经济环境不好,各行各业无一幸免。你猜,哪个帖子看的人更多,出现“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这样的评论,概率更大一点?我想,大概率是后者。因为生活,总会遇到问题。那么,遇到问题之后,如何甩锅?说“大环境不好”,可能就是方法之一。如果事情没有做好,就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因此,当有人把环境描绘得更悲观时,我们就容易觉得这是真话。同时,也更容易偏好这些观点。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曾公布过美国消费者对新闻偏好的数据。其中,战争和恐怖主义、恶劣天气、人为和自然灾害,这些悲观的,消极主题的新闻,在数量和阅读率的排名中遥遥领先。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曾说,人一旦代入“受害者”,就会进入“瘫痪”状态。这种模式,虽然让你动弹不得,但它会让你感到舒适和安全。因为,随便什么失利和不如意,都是外界导致的,不是自己的责任。所以,自己就没有什么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不光对环境悲观,人们还可能会对人悲观。所以,人们可能会喜欢听到:批评别人的话。比如,同样一家公司发布年报,一众媒体纷纷发布内容。但是,分析增长潜力的,观看者寥寥,一看评论:又来,又来。这公司不知道干了多少龌龊事。而预测其潜在风险的呢?却受到了广泛欢迎,评论连说:你看,终于还是有敢说真话的人。尤其是,当某个比自己厉害的人受到质疑批评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倾向于相信这是真的。比如,网友们讨论巴菲特的成功时,就会出现这样的评判:“巴菲特其实就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他爸是国会议员,给了他大量人脉和资源,他能有这么大成就,还不是全靠爸爸。”这时,底下就会有这样的评论:终于有人说真话了。事实上,巴菲特13岁就开始自己送报纸。为了赚更多钱,他给自己设计了5条路线,每天要送出近500份报纸。而他真正大规模的财富积累,是在他年纪较大后才实现的。但是,为什么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靠爸爸”的说法呢?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看,他也不过如此,我们差距没那么大。”这种现象,其实挺危险。它容易让我们陷入一个误区:把对权威的质疑,等同于真相的发现。但事实上,权威说的未必对,但批评权威的也未必对。就像那句话所说:批评比尔·盖茨很容易,但想做出一个Windows却很难。所以,与其沉迷于看“大佬翻车”,不如仔细想想:他身上有没有一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而有趣的是,虽然人们喜欢看到对他人的批评,但却不怎么喜欢接受对自己的批评。当批评来临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你根本没有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反而,当别人赞美的时候,我们又会容易认为:你真懂我,你是了解实际情况的。这就好比一位管理者听到两位下属的年终汇报。其中一个说,你的管理存在短板。另一个说,你特别懂得放权和信任。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会下意识地觉得,后者看到了更多客观情况。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认知防御机制”,又被触发了。在我们心中,有个理想的自我。当别人赞美我们的时候,就相当于强化了理想的自我。当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则是威胁到了理想中的自我。就像自拍。更多时候,我们会愿意相信美颜过后的自己,才是更真实的。所以,或许下次。当我们开始有“这人真懂我”的念头的时候,或许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他是真的了解我,还是仅仅说了我爱听的话?悲观即真实。批评即洞察。认同即正确。不少人所认为的真话,就大概率是这三种情况。但也可想而知,如果这么下去的话,我们一定会做出很多错误决策。想完全克服这些认知偏差,很难。毕竟,这相当于和人性作对。比如,从对错思维到概率思维。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概率。比如,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好的决策不一定带来好结果,但可以提高成功概率。在原因上下百分之百的努力,然后等待有一定概率的结果发生。这也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真正的决策智慧,可能不在于判断“谁说了真话”,而在于如何管理不确定性。又比如,学会反向利用这种认知偏差,增加自己受信任的程度。如果你总说产品好,客户大概率不信;但是你偶尔说几句“产品其实有一些缺点”,客户反而觉得你的每句话,都开始变得可信起来。正如那句话所说:对错可能不重要,哪个决策能让我们在犯错的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学习机会,才重要。所以,当我们下次想说“总算有人说真话了”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这真的是真话,还是我想听的话?*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心理学家揭秘:为什么大家更愿意相信坏消息?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A Meta-Analysis of CEO Overconfidence, Strategic Risk Taking, and Performance
https://www.x-mol.com/paper/1550627621621100544/t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景九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464篇原创文章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