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3期 (总第201期)
十八 医门八法心要
清法心要
“热者寒之”谓清法,
方药寒凉配伍佳;
卫气营血治不同,
虚实辨证用当恰。
“寒而勿凝”护脾胃,
蒲氏经验价值大;
《医学心悟》论清法,
内伤外感体质挖;
辨热轻重斟酌量,
清之太过寒证加;
清凉之剂热未除,
正气有亏壮水法。
水湿痰饮皆不宜,
气滞血瘀出舛差;
用之不当损脾胃,
体虚产后慎用它。
清法是使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达到退热降火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是也。它和温法相对,适用于阳症,是治疗热病的一个主要法则。由于热病的临床症状很复杂,所以清法的运用也就各各不一。
《蒲辅周医疗经验》说:“清法:寒而勿凝。阳盛则热,热之极为火。有表热、里热、实热、实火、郁热、郁火。而‘阴虚则热’则为虚热;劳倦内伤发热‘烦劳则张’亦为虚热。清法就是‘热者清之’,清之泻之皆指实热、实火而言。虚火宜补,阳虚假热之证,面赤、狂躁、欲坐泥水中、或数日不大便,舌黑而润,脉反洪大拍拍然,应指按之豁然而空,或口渴,思冷饮而不能下咽,或饮热汤以自救,应以温补,若误用苦寒撤热,甘寒清热则危矣。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急宜引火归源,误用清法,祸不旋踵。……凡用清法,就须考虑脾胃,必须凉而勿伤,寒而勿凝。体质弱者,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避免热证未已,寒证即起之戒。”皆为经验之谈,凡为医者,不可不识也。
秦伯未在《中医入门》中说:“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表热证应取辛凉,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脑胀,用清肝方剂能使息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临证上用清解法比较多,但亦不宜多用久用,尤其是苦寒一类的药,能损害脾胃,影响消化。体质素虚,脏腑本寒,食欲不强,大便溏薄,以及产后病后,均宜慎用。”这些名老中医的谆谆教导,来之经验,用之不忒,焉有不遵之理。
夫实热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证蜂起。此当清不清之误也。又如中气大虚,劳倦发热,心烦溺赤者,名曰虚火,为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非外感发热者可比。又有阴虚发热,日晡潮热,跟那产后血虚,发热烦躁,证象白虎,其实不然,误服白虎者难救。又如命门火衰,浮阳上泛者。甚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倘若识证不清,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此为不当清而清之误也。又如风寒闭火者,则散而清之,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火郁发之”是也。代表方剂李东垣升阳散火汤(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各15克,炙甘草、柴胡各9克,防风7. 5克,生甘草6克)。暑热伤气者,补而清之,东垣清暑益气汤(黄芪、苍术各4. 5克,升麻3克,人参、白术、橘皮、炒神曲、泽泻各1. 5克,炙甘草、酒黄柏、当归身、麦冬、青皮、葛根各0. 9克,五味子2克)是也。湿热之火者,则或散、或渗、或下而清之,开鬼门(宣肺发汗),洁净府(利小便)、除陈莝(人体代谢的水液废物)是也。燥热之火者,则润而清之,通其大便。伤食积热者,则消而清之,食气去其火自平也。只有伤寒转入胃腑,热势如蒸,自汗口渴,饮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之类鲜克有济也。更有阳盛拒阴者,清药不入,随喝随吐,则以姜汁少许为引,或用姜制黄连反佐以治之,所谓寒因热用者是也。此为外感实火之清法者也。至于七情郁结,互相感触,火从内发者,朱丹溪常用越鞠丸(苍术、香附、川芎、六曲、炒栀子各等分)行气开郁。薛立斋主以逍遥散(北柴胡、当归、炒白芍、炒白术各9克,茯苓12克,炙甘草4. 5克,薄荷1. 5克,煨姜2片)疏肝和脾,养血调经。此乃调肝气之法,意为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此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木郁达之”之旨。故其治疗方法,必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并养血健脾,达到治肝补脾之目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又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热则腠理疏松而汗出,阳气随汗外泄),惊者气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逍遥散方,用治气上、气结者相宜,而于气缓、气消、气乱、气下之证,恐犹不合。盖气虚之证,必须补气,血虚之形,当滋其血。只有气平血和,七情之火自然平复。倘遇真阴不足而虚火上炎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真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引火归原,以导龙入海,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此内伤虚火之治法也。程国彭说:“病因于火,而以热药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人火也,有形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则灭,故可以水折。内伤之火,虚火也,龙雷之火也,无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龙得水而愈奋飞,雷因雨而益震,动阴蒙沉晦之气,光焰烛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龙雷各归其宅耳。是以虚火可补而不可泻也。其有专用参芪,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无寒也。其有专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无水也。补则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盖外感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医理昭昭,入脑入心,医之良工也。
又有清之当审证量候,既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将医药矣。程国彭说得好:“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犹有法焉,壮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肾水者,天真之水也,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邪不除?而又何必沾沾于寒凉,以滋罪戾(罪恶过失)乎!由是观之,外感之火,尚当滋水以制之,而内伤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芪、术,亦当酌量而用。非曰清后必补,但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惠,然后止药可也。此清之贵量其证也。总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真乃医者意也,非聪明睿智者,不可为也。
袁按:清法不仅仅用于外感热病,也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例如清心火,治口舌生疮的导赤散(生地黄15克,木通6克,淡竹叶9克,甘草梢3克);清胃火,治牙龈肿痛的清胃散(生地黄15克,当归6克,黄连3克,丹皮9克,升麻3克);清肝火,治胁痛耳聋的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克,黄芩、山栀子、生地、泽泻、车前子各9克,当归、柴胡、木通、生甘草各6克);清肺火,治燥热咳嗽的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9克,生甘草3克,粳米6克);清肠火,治热痢后重的白头翁汤(白头翁15克,黄柏9克,黄连6克,秦皮9克)等等,都是以清热降火为目的,用于诸经有火的主要方剂,所以也属于清法的范围之内。至于清火与其他方法的配合,也是非常机动的,例如与汗法相配合,就是清解法;与下法相配合,就是清下法;
与补法相配合,就是清补法;而且还可以与温法相配合,成为温清并用,治疗寒热错综复杂的疾患。这些都是运用清法,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凡为医者,必须明白,清法虽然具有退热降火的作用,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方法,但用之不当,或多用久用,也能损害阳气,产生不良后果。于是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虚寒体质,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的病人,宜审慎使用;
二是产后、大病之后,因为体质虚弱,虽有热证,也应该谨慎使用。
《医门八法 —— 一通百通实验录》说得好:“清法用于热证,分为清实热、清虚热两类。通常所说清法特指清实热,清虚热的类别通常放到补阴津(即教材所云补阴与滋阴润燥)中论述。方剂学教材清热剂之清虚热的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实际上并非纯粹的“虚热即阴虚”证。”辨证之精当,论述之明快可见一斑。
来源:漆沮文艺
-END-
院训:精诚、关爱、传承、创新
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官方公众号
点击卡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