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挑战。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过上健康、充实的生活。
今天正值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疾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内一科举办了一场极具意义的糖尿病知识讲解活动。
活动现场,内一科李主任凭借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在场的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一场关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精彩讲解。李主任从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常见症状,讲到日常护理及防治要点等多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对这一疾病有了更为清晰且全面的认识。
主治医师温海霞针对我院开设(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中心)MMC的糖尿病一站式筛查流程也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患者及家属明白了这些检查对于把控糖尿病病情、实现精准诊疗的重要性,有助于他们后续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疾病监测等工作。
讲解结束后,内一科的医护人员还认真听取了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双方进行了亲切且深入的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为感谢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内一科特意准备了小礼品赠予大家,为此次活动画上了温馨的句号。
下午,内一科组织义诊宣传团队到孙塬镇卫生院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场健康盛宴。来自科室的医务人员发挥专业所长,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居民进行义诊,测量血压,血糖,并进行糖尿病防治科普。医护人员向居民们介绍了医院的特色科室、先进医疗设备以及优质的医疗服务,增进了当地居民对医院的了解与信任。
内一科联系电话:0919-6585836(医生办)
0919-6587245(护士办)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较无危险因素者高。
1.超重与肥胖;2.高血压;3.血脂异常;4.糖尿病家族史。5.妊娠糖尿病史;6.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如果空腹血糖(FBG)在6.1mmol/L(含)~7.0mmol/L之间,或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在7.8mmol/L(含)~11.1mmol/L之间,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但“高危”并不代表一定会患病,无危险因素的人群也不代表一定不会患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积极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足病 心脑血管病变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分类 | 临床症状 |
末梢神经病变 | 双侧肢体酸、胀、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
自主神经病变 | 腹泻、便秘、心律失常、排尿困难、勃起障碍、出汗异常 |
运动神经病变 | 肌肉萎缩、嘴角歪斜、眼睑下垂 |
糖尿病的治疗有五驾马车: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的正确知识、调整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
做到少量多餐,总量控制。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少盐少油、戒烟限酒。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一周5天,每天30分钟,运动形式可以为快走、太极拳、骑车、慢跑、健身操、游泳、各种球类等,每周最好再进行2~3次锻炼肌肉的抗阻力运动。有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可征询主治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意按医嘱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加药停药。
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在血糖不稳定或药物调整期,次数适当增多,可达每天数次。此外,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