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园深度访谈间,有幸请到了德国尼克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杨建,就儿童医院建筑设计理念和基本建筑原则等内容为大家做分享。
对于医院建筑设计,德国尼克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克里斯蒂娜·尼克韦勒及汉斯·尼克教授创立的德国尼克公司,作为一个研究性事务所,以Healing Architecture(中文为治愈性建筑)为核心研究课题。德国尼克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设计了德国首家“治愈式医院建筑”,并将这一设计理念延续到日后的医疗建筑设计中。在德国80~90年代的时候,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建设了一大批机械化系统很强的医院,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传统的王字型布局,这种布局特点建造速度快,医疗工艺流线基本标准化生产,当然运营效果也不错,但作为医护或者病人来说,类似工厂流水线似的医院环境感受就不是那么人性化了,因为病患没有体验到就医的舒适性,医护工作环境也没有较好的日照和采光。教授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是一个很神圣的场所。作为社会城市的核心建筑,医院其实是一个感情的容器。大喜大悲,每天在这里都有可能会发生,通过设计体现对人性光辉的尊重,对建筑师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医疗工作者,更专注的是治病救人,服务好每一位病人,但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在设计的时候更要考虑的是能给医生和病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具有治愈性的环境。
病患治疗疾病大概仅有20~30%通过治疗来实现,更多的是通过找到心理慰藉的有效手段进行身心调理来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对于儿童医院,救治的病人是我们的未来人文疗愈就更凸显其重要性。孩子在病患群体中占量20~30%,但却是社会100%的未来。深度考虑治愈空间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最难解决的是儿童年龄跨度大的问题。从儿童到成人是发展最快的一个过程,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和对世界认知的一个过程。从新生儿到学龄前儿童,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他们如何在医院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比如门诊等待空间,是否可以设置一些适合不同或者吸引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有趣空间呢?这是可行的,如最近刚开业的深圳儿童医院等待区,设计了适合新生儿家长亲子活动的空间,也设计了稍微私密一些更适合初高中生的等待空间;包括住院部,一方面要尽可能加大活动空间,一方面要设置教室这些可以学习的空间。
另外就是在做儿童医院设计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要给他原有儿童医院的压迫感,在刚建成的深圳儿童医院龙华院区现在反响很好,尽量从外形上有一定的色彩设计,并通过模块化就诊、治疗单元间隔设置,以及护理单元的巧妙设计,在建筑内部形成众多尺度宜人的阳光庭院,给门急诊到医技治疗,甚至到病房及手术室,都提供了充裕的阳光通风和绿景,让患者、医者都能在明亮亲切的环境里愉快的治疗、工作。同时在进入医院之后,对于一些原本比较压抑的空间如大型的检验检查空间、核磁检查空间做了海洋探险这种主题设计,以此让孩子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让他觉得生病是场苦难,被治疗是非常痛苦的一个过程。我们尽量让他感觉这是对其自身再次的发掘,或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举例90年代德国尼克在德国一家儿童骨科康复医院的四层通高大厅内设置的一个攀岩墙设计。在德国攀岩是做康复评价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康复评价需要判断他四肢的协调能力,还包括整个身体肌肉的力量是否可行。很多儿童骨科患者因滑雪意外摔伤带来的心里障碍,可以通过攀岩体验来克服。我们对其暗示一定要爬到顶峰,然后拔下顶部的小铃铛就可以出院了,证明你超越了以前的自己。让孩子更有信心地重新回归社会,让孩子感觉得到新生可以说是儿童医院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设了一些体育医疗设施系统并与医院共享。患者出院之后可以到周边社区进行康复训练,而体育医疗运动医学工作者也会利用这些设施进行相应的研究。这几年在德国也在尝试通过共享医疗资源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模式。另外,德国尼克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也是受中国“赤脚医生”启发,正在推行“把医生派出去”的医疗系统模式,类似乡村医生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病人集中涌向医院,排三四个小时才能问诊几分钟的低效就医。我们研发的这套系统,通过模块化方式把医院所有功能全都装入集装箱,这个集装箱的模块能够达到50年的使用寿命。现在德国新建医院的住院部病房已全部采用这种模块预组的方式建设,与中国装配式不同,其设备设施、建材全都预组在内,安装后直接入住使用。目前我们也为非洲提供了200多套模块,同时建设完成了一艘医疗船,另外六条医疗船正在建设当中。我们还跟德国政府签了十年的合作协议,明年会提供18套模块给到医院。大型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一般不会采用用这种方式去做。这种模式更多适用于社区型的医院或200床以内的医院,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快速建造甚至移动,可以为养老院、偏远地区、或应对突发意外灾难。我们还组建了船队、车队能够将这些模块直接快速运输到达现场。这种模式让医疗资源能够更加快捷德融入到社区,现在我们在跟国内的设计院包括相关的生产制造厂家进行合作和研究,希望把这套系统尽早在中国实现使用。
Nickl & Partner Architekten AG(德国尼克建筑设计集团)由汉斯·尼克教授于1979年在德国慕尼黑创立。尼克教授及夫人韦勒教授2004至2018年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该集团在德国建筑行业排名领先,尤其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位列第一。目前,集团拥有超过200名员工,其中75人为持有德国注册建筑师执照的专业人士。
Nickl & Partner Architekten AG承担了众多大型国际项目,包括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综合医疗产业园、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院、中国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等。此外,在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方面,完成了诸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实验研究大楼、慕尼黑中风和失智症研究中心以及汉诺威转化医学中心等重要项目。
杨建,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医疗建筑方向,在校期间的设计作品先后在伦敦BeOpen设计周参展,并获得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刊登在美国发表。毕业后在柏林及慕尼黑的德国尼克建筑设计集团工作。现主要负责尼克中国区以及印尼区的业务。参与深圳第二儿童医院项目,主持北京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深圳第三儿童医院项目和大连妇女儿童医院,大连中心医院,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项目等,荣获包括“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师”及“中国医疗建筑设计新锐人物”等多项奖项。担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绿色医疗建筑建材分会副会长及绿色医建设计师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