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132 | 美国为什么没有电子政务?

文摘   2025-01-10 17:50   北京  



编者按
《美国观察》是在中华美国学会青年分会支持之下,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战略青年(CISS Youth)推出的专注于观察美国的栏目,既有围绕美国问题的基础研究,也有针对美国问题的深度思考。投稿要求和联系方式详见:《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稿件一旦录用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单篇400-500元),并有机会参与CISS实习生项目和战略青年的后续活动。优秀稿件将推荐至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已有部分稿件被“中美聚焦”、澎湃新闻等转载。

本文是《美国观察》栏目推出的第132篇文章,主要聚焦美国电子政务、政务新媒体等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交平台性质、政治与行政体制、社会态度等多个方面加以分析。


本文作者:朱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系“团队管理与领导力”项目指导员、前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分析师


习惯了国内便捷的公共服务,特别是网络公共服务的公众,大多数民众可能并不了解我国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亦领先。诞生ChatGPT,引领世界AI、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国,却没有建立完善的“智慧政府”服务系统,原因为何?本文从美国社交平台性质、美国的政治与行政体制以及社会态度等方面,分析美国电子政务、政务新媒体等缺失的原因。

2023年10月30日,拜登-哈里斯政府宣布“安全、可靠、可信地运用AI”这一政令,其中提到要在联邦政府加快对AI的运营,使其更好地服务公众,促进公平和创新[1]。2024年3月28日,美国总统办公室又发布“促进机构AI治理、创新与风险管理”的政策(Advancing Governance, Innov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Agency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这些政令,基本构成美国联邦政府关于“智慧政府” 的基本框架。在白宫相关网站的“AI 行政命令”页面[3],附有各联邦机构关于如何利用AI提供服务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列举各机构对AI技术利用的单个例子。然而,为何在美国政府官网找不到跳转至相关公共服务页面的链接?美国的“智慧政府”究竟如何体现?

笔者曾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商学院等师生交流过中国政府如何利用类似微信、支付宝来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的话题。由于个人信息、定位、功能使用的强绑定,中国政府可以在紧急时期查询如新冠病例行踪等信息;网民也可实时查询个人就诊和社保信息、职业教育证书、高考分数,申请失业保险,进行网络报警等。当笔者提到“智慧政府”“网络政务服务”“一站式政府服务”等概念时,美国教授与学生都很茫然。他们认为“政府”离个人生活很遥远,且觉得政府似乎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反而商业平台有可能。有人提到美国的CVS(美国最大的连锁药房品牌)在疫情期间推出过类似追踪病例行踪的服务,但整体上大家无法在美国找到与中国“电子政务”对应的概念或服务。虽然美国政府界、学界、业界目前常提“AI Governance”“Government Use of AI”,但其概念与国内的“智慧政府”大相径庭,离真正实现智慧政府也比较遥远。

平台原因


2009年11月2日,中国湖南省桃源县政府网站首次在新浪网注册“桃源县人民政府”“桃源县政府网站”账号,成为国内第一个官方认证开通的政务微博[4]。此后,随着社交平台的崛起、传播形式的丰富、用户习惯的改变,政府机构又纷纷推出“政务微信”“政务头条号”“政务短视频”,甚至自建政务客户端等多种形态;同时,得益于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和网络服务的普及,不少政府机构整合线上线下服务,打通不同部门、级别、区域间的数据传输,并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政务新媒体”慢慢扩展至“电子政务”“智慧政府”的概念。


英语中,对应“电子政务”常用的翻译是“digit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public sector”,即“公共部门的信息化转型”,包括政府部门利用一系列互联网或智能设施设备提供公共服务,并不只局限于“新媒体”或“社交媒体”。从媒介平台特点看,美国主流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gram、X(Twitter)服务功能并不显著,而是侧重信息沟通。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流行的Instagram,也更多用于图文、视频内容分享,且更集中在私域社交;常被人用来类比微信的Whatsapp,也是近来才开通“公共账号”功能,但未成主流;职场人士更多用“领英”,可也正是由于其突出职场社交,其他类型的内容难以被关注;Reddit聚焦趣缘社区。有时美国政府行政文件中,也会提“Government Use of AI”,即“智慧政府”,“政府对AI的使用”,但更多会强调对AI使用要遵循安全、平等、风险管理等原则,并未强调建立大而全的服务平台,因此政府即使有对AI或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也可能内部的、个案性的,不一定是面向公众的规模化服务。

政治与行政原因


一是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定位,限制了政务的职能范围和影响力,为商业服务腾出空间。以医疗服务为例,中国主要是公共医疗,而美国医疗服务和医保大都由商业公司提供。比如凯撒是全美最有名的商业医保品牌之一,拥有大量私人医疗记录和数据。美国公司为员工买保险,也是选择商业医保。公立医院存在,但费用也不低;至于牙医等基本是私人诊所,且每个机构接受的保险和理赔范围不一。有些医疗机构和CVS联网,病人可以去CVS取药,但需要加手续费。对于个人保险覆盖的疫苗,民众在填写保险信息后可以去CVS接种;面向全民的疫苗,比如秋季的流感疫苗,政府为了鼓励更多人接种,所有人不论国籍身份,可以直接去CVS接种,甚至不用出示证件。因此,美国个人医疗行为和信息,包括就医、购药、疫苗等,多由商业公司记录、掌握。政府在不直接掌握个人信息的情况下,难以做到信息联网和服务整合。


即使仅从“政务新媒体”角度看,政务机构在Twitter、Facebook、Ins等社交媒体开设机构账号并不流行,受关注度也不高。联邦机构层面,也仅有部分机构开设社媒账号,如教育部、能源部、劳工统计局等。据笔者统计,美国能源部在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Ins上发布150 篇内容,有16万关注者,篇均评论11次,篇均点赞260次,且点赞更多的内容为介绍科技突破的图文;在Twitter上发布约500篇,点赞评论整体更高(未统计具体数据),拥有 82万关注者。然而,美国大多数的城市政府并无社媒账号。


二是美国各州法律法规不一致,阻碍政务信息沟通和整合。在美国联邦制下,各州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和政策制定权,不同州之间的法律规定不同很常见。这些差异,有时是本质不同,比如加州作为民主党大本营,大麻、堕胎等合法;而共和党主导的州对堕胎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例如,驾车是美国人最常见的可能会和政府打交道的行为。不同州之间,驾照不同,换州生活需换领当地驾照。在加州,驾照和本地居住证明(Real ID)合二为一。没有驾驶资格的人,无论是否外籍,也可以申请Real ID,但只起到证明身份、年龄等作用;有驾驶资格的人则可以一证两用。由于服务人群广,提供办理驾照/Real ID的政府部门DMV(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类似于国内车辆管理局)对接民众比较密切。即使如此,它也存在着未实现无纸化、线下服务点位少、预约时间长等问题。申请人在网站上提供所有材料后,可以预约线下制证服务,一般需等1-2周,人多时间更长;线下办理时,需要再次提交纸质材料。并且不同的州,有各自的身份证明证件系统与手续。


三是美国不同政府机构间(即使州内),也缺乏信息流通渠道。比如在美国,和纳税相互绑定的个人信息是SSN(Social Security Number,社会保障号码)。无论国籍,在美国工作的人士都需要申请该号码以报税。SSN号不分州,每个人有唯一编号,从功能角度,更像国内身份证编号(非身份证本身)。外籍人士(包括留学生)需要SSN才能申请大部分主流信用卡,有了信用卡,才有信用分,便于租房等行为。按国内逻辑,SSN 和个人居住证明,如Real ID等,可以绑定;在美国却是功能不同、独立运行的两套系统,两个证件上也不会有另一个证件的号码。比如驾照无法凭SSN来办理,申请人需要提供其他居住证明,如租房合同、水电费记录、信用卡地址等申办;反之亦然,有Real ID无工作,个人也不能申请SSN。而办理SSN的时效呢?从个人在社保局成功办理的那天开始,至少需要等待10个工作日。并且,作为重要证件之一,政府在寄出SSN时,不提供快递单号,以至于出现问题无法追踪、查询(注:SSN是一张单薄的纸,泄露SSN有风险)。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政府服务效率不高。


又比如,美国社会保障局负责发放针对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幼龄孩童等)的补助,并提供就业服务。以加州不少地方机构来说,由于需要服务的群体较广,郡县一级政府会将部分服务(咨询与培训等)外包。然而,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一般是非营利机构),却未能实现与政府部门,以及相互间的数据实时互通。美国有一个低收入家庭临时补助政策TANF(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属于联邦政府政策,各州有具体实施标准。在为旧金山湾区某地方政府做政策分析时,笔者发现该政府只要求第三方服务机构保存申请人的纸质材料满18个月即可。


同时,记录数据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记录以个人为单位,无法区分夫妻双方是否都是享受者,也无法了解某人是否在幼时或青少年期间跟随父母享受过该政策。家庭内多名成员都成为该福利的受益方,是被允许的,但是数据的不完备及短期保存,导致了后续分析政策效果的困难。比如:个人的职业发展基本是长线行为,可是18月的数据记录,无法反映出该政策对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及其对家庭整体的作用;政府同时招募不同机构进行外包,可是不同机构间数据不共享,减弱了信息流动,减少为个人匹配更多更合适岗位的机会。


四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州政府与县、市政府的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分歧,削弱上级政府整合能力。美国行政体系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县/郡政府(及部分大市)、市政府。大市比如旧金山,本身就是郡县级别;县/郡政府下面是市,一个县/郡有多个市,而市的范围较小。从面积上,可以把州类比作国内的省,把县/郡类比作地级市,把美国的市类比作国内的区县。然而,美国的大市、县,甚至城市在政策等方面拥有较高的自主权。


美国类似百度“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品牌是谷歌旗下的Waymo,于2020年推出,目前在旧金山、凤凰城等城市试运行。Waymo一经推出,便引发加州州政府、旧金山市政府、旧金山居民巨大争论。民主党主导的加州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姿态积极,提出到2035年实现乘用车销售100%电车化,Waymo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动汽车,受到州政府支持。然而本地居民出于对安全、路权的考虑,出现很多反对声音;旧金山市议会也曾持反对意见。长期以来,Waymo只能在旧金山的一小片区域试行,且真无人驾驶服务只针对受邀用户免费开放。直到2024年6月,Waymo才宣布服务覆盖旧金山市,面向所有用户,但仍不包括旧金山国际机场片区。


不仅是州政府和市政府,有时县政府也未必能引导下级政府。笔者曾与一位加州湾区负责“政务信息化转型”的官员交流,他表示了解中国政府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政府可能自建大型数据库;在美国,每个政府部门,每个市都可以自行决定云服务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很难打通,上级政府也难以统领下级县市。


社会原因


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新技术的担忧以及对种族不平等等问题的考量,挤压了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需求。不仅作为“供给方”的美国政府机构对建设“电子政务”的动力不足,作为“需求方”的民众,似乎也没有强烈的对公共服务联网化、智慧化的需求。由于美国大社会的概念,除了政府以外,大型企业、工会、非营利机构,甚至社区力量等,相互间都存在较大博弈。很多民众并不信任政府及其提供服务的能力、质量,而是相信其他组织。一来有党派争斗因素,如民主党的州对特朗普(共和党)执政期间就非常不满,不信任其政策。二来,很多民众对于隐私、安全等问题的担忧,超出他们对于获取公共服务的期望。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未曾体会过,便利的公共服务是什么样的。只看到提交信息的风险,却无法感知信息互通的便利,削弱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预期。三来,部分网络技术手段,可能涉及种族、性别偏见(bias)等问题,加剧社会不平等,比如不少人认为人脸识别手段会更容易误判黑人群体,也有研究显示领英在推送职业信息时对有色人种或女性有偏见[5]。相对中国民众而言,美国民众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更低。


城市政府也存在对于新技术观望和反复摇摆的情况。特别以警察为代表的执法部门,在利用科技手段破案的问题上与民众有较大分歧。据英国《卫报》,旧金山在2019年成为首个限制执法部门使用人脸识别手段的城市,随后有更多城市效仿。然而在2022年,旧金山市议会态度反转,通过AB-642法案,试行为期15个月的新政,规定执法部门在获得居民同意的情况下,即可调用私人监控[6]。2023年,有团体认为旧金山警察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使用私人监控查案,对旧金山警察局发起起诉[7]。又如,底特律市议会在是否继续与枪击识别公司合作的问题上反复摇摆,后来,该市警察局因依赖人脸识别技术而错误地对黑人判刑,受到社会舆论抨击,又修改其政策;新奥尔良市也在2022年转变了其原先禁止警察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政策。美国政府可信度办公室发布报告表示,该机会于2023年检查国土安全部和司法部下辖的7家执法机构,有4家在未出台使用法规或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情况下,就使用人脸识别等工具[8]。这些执法机构对AI技术的不规范使用,特别是在涉及种族等问题的时候,往往激发民众对政府和技术的双重不信任。


总结与现状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很难说谁是决定性的: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导致政府在部分服务上退出,为商业机构创造空间;政府服务的薄弱,又降低了民众的认可度,反过来减少了民众对政府服务的期待,转向商业服务和公益组织等。并且,政府、民众,对隐私、安全、科技手段等认知的不统一,又造成了不同机构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与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匮乏相比,美国的政治人物并不排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表达,有些甚至很活跃。拜登也常发帖子,特朗普更被称为“推特治国”。这些表达有时比较个人化,是否算成“提供政治服务”,回答可能见仁见智。也有一些州长办公室等机构利用商业化APP沟通选民,不过更侧重点对点交流,而非提供普遍化服务。另外,纽约市政府科技与创新办公室于2022年制定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政府服务的计划[9],并于2023年推出服务网站My City[10](“我的城市”),相对接近国内电子政务的含义,但目前只包含儿童照顾、商业、求职、社保等服务。

编:闫咏琪

审:孙成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立场无关。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10/30/fact-sheet-president-biden-issues-executive-order-on-safe-secure-and-trustworthy-artificial-intelligence/
[2]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4/03/M-24-10-Advancing-Governance-Innovation-and-Risk-Management-for-Agency-Us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pdf
[3] White House. The Government is Using AI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https://ai.gov/ai-use-cases/
[4] 桃源县人民政府官网,“桃源政务微博被评为全国政府网站精品栏”,
https://www.taoyuan.gov.cn/zwdt/szyw/content_22487
[5] Sheridan Wall, Hilke Schellmann. MIT Technology Review. “LinkedIn’s job-matching AI was biased. The company’s solution? More AI.”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1/06/23/1026825/linkedin-ai-bias-ziprecruiter-monster-artificial-intelligence/
[6] The Guardian. “Surveillance shift: San Francisco pilots program allowing police to live monitor private security cameras.”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2/oct/04/san-francisco-police-video-surveillance
[7] “Lawsuit: San Francisco Police Violating Facial Recognition Ban.”
https://www.govtech.com/public-safety/lawsuit-san-francisco-police-violating-facial-recognition-ban#:~:text=A%20new%20lawsuit%20says%20the,whatever%20surveillance%20techniques%20they%20choose.
[8]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Facial Recognition Services. 
https://www.gao.gov/products/gao-23-105607
[9]New York City Office of Technology & Innovation. 
https://www.nyc.gov/content/oti/pages/oti-roadmap
[10] 
https://mycity.nyc.gov/s/?language=en_US&LanguageCode=en_US

相关阅读


《美国观察》131 | 拜登执政时期的美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行动、特点及影响
《美国观察》130 | 从LA84到LA28:洛杉矶奥运会与中美关系的“台前幕后”
《美国观察》129 | 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美国立场及未来趋向
《美国观察》128 | 气候人工智能:技术博弈下中美合作新窗口
《美国观察》127 | 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对台军售比较研究
《美国观察》126 | 枪口下的辉煌与阴影:评《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
《美国观察》125 | 马斯克缘何倒向特朗普?
《美国观察》124 | 两党新战场?美国摇摆州拉丁裔选民的抉择转向与成因分析
《美国观察》123 | 靠音乐拉选票?——流行音乐与2024年美国大选
《美国观察》122 | 菲利普·戈登及其对外政策偏好
《美国观察》121 | 谁将接替安东尼·布林肯?美国下任国务卿人选分析
《美国观察》120 | 2024年大选季美国公众对外议题认知倾向探析
《美国观察》119 | 2024年美国大选与DEI:演变、争议与前景分析
《美国观察》118 | “印太”视域下美国太平洋空军“空中外交”政策
《美国观察》117 | 加密货币:2024年美国大选的新战场
《美国观察》116 | 哈里斯-沃尔兹组合何以取胜美国大选?——基于组合人选与演讲语言视角的策略性分析
《美国观察》115 | 从普利亚峰会看七国集团的涉华动向
《美国观察》114 | 美对华新能源产业打压的路径、原因及影响——以电动汽车为例
《美国观察》113 | 民调领先?哈里斯持续扩大竞选优势:原因探析与前景展望
《美国观察》112 | “小镇老兵”爆冷成为“政治黑马”?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沃尔兹
《美国观察》111 | 拜登退选的背景、动因与未来展望
《美国观察》110 | “国家安全”被滥用了吗?——评TikTok剥离法案
《美国观察》109 | 哈里斯与万斯:“美国梦”与选举资本的双重博弈
《美国观察》108 | 从科研诚信到安全文化:基于JASON咨询的NSF研究安全之路(2019-2024)
《美国观察》107 | 人物聚焦: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
《美国观察》106| 参议院的草根斗士——J.D.万斯
《美国观察》105 | “火上浇油”:亚利桑纳州最高法院堕胎判决后的2024选情
《美国观察》104 | 2024年美国大选与税收政策调整:方向与影响
《美国观察》103 | 简析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特征、动因和前景
《美国观察》102 | “史上最紧密的美日同盟”: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日同盟的演进、动因以及前景
《美国观察》101 | 从《台湾国际团结法案》看美国对联大2758号决议的歪曲
《美国观察》100 | 美国高校亲巴勒斯坦抗议的由来、现状与影响
《美国观察》99 | 重思“莎拉·佩林现象”与美国身份政治之变
《美国观察》98 | 脆弱但微妙的联系:州长选举何以影响美国大选?
《美国观察》97 | 社会自由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
《美国观察》96|种族主义叙事下的美国:“白色伊甸园”抑或“彩虹国度”——评《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族群关系》
《美国观察》95 | 美日韩三边关系的同盟困境与重塑方向
《美国观察》94 | 人物聚焦: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
《美国观察》93 | 拜登政府对华投资限制令的原因及影响
《美国观察》92 |从大罢工看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和能源转型
《美国观察》91 | 美地方政府出台限制中国购买土地法案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美国观察》90|再论IMEC:发展、评估与美国的地缘政治意图
《美国观察》89 |最高法院与特朗普参选资格:争议、走向与影响
《美国观察》88 |“幸运之子”:加州州长加文·纽森
《美国观察》87 |美国《2023年国防部网络战略》:背景、特征与启示
《美国观察》86|中美人文交流拥有坚实基础——赴美游学侧记
《美国观察》85|总统特别提款权(PDA)何以成为拜登政府对台援助“工具”?
《美国观察》84|如何看待美国政府对华科技打压的“小院高墙”策略?
《美国观察》83|“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是谁?
《美国观察》82 | 拜登“学生贷款减免计划”受挫原因及其影响
《美国观察》81 | 拜登政府的科技外交战略及其走向
《美国观察》80 |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沙关系演变:特征、动因与前景
《美国观察》79 | 拜登政府的小多边主义发挥作用了吗?
《美国观察》78 | “印太沙皇”坎贝尔是谁?
《美国观察》77 | 美国制造业回流是否可持续?——对拜登经济学的再思考
《美国观察》76 | 简析美国IMEC经济走廊:内容、目的与困境
《美国观察》75 | 拜登执政以来的美韩同盟关系:调整、挑战和影响
《美国观察》74 | 美国安全战略中的“离岸平衡手”:推动东亚均势“再平衡”
《美国观察》73 | “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设立过程、原因及影响分析
《美国观察》72 | 透视当前美国军工企业产能不足的现象及成因
《美国观察》71 | 美国2024财年国防安全开支评述
《美国观察》70 | 两版JASON报告揭示美国科研安全政策的何种变化?
《美国观察》69 | 美国公共教育“文化战争”——两党博弈的新战场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68|透视“印太战略”视域下美国对印度的海军外交
《美国观察》67|人物聚焦: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
《美国观察·书评》10 | 同盟的代价:《芯片战争》中的美日半导体竞争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66|美国力推TikTok“禁令”:解决方案还是政治操弄?
《美国观察》65|拜登政府联盟外交“无懈可击”吗?
《美国观察·书评》09 | 优绩主义:公共精神之殇、民粹主义之源——评《精英的傲慢》
《美国观察》64 | 意大利裔美国人——美国政坛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
《美国观察》63 | 人物: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参选人德桑蒂斯是谁?
《美国观察·书评》08 | “自由国际秩序”的历史逻辑与未来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62 | 美国的政治文化与“印太战略”
《美国观察》61 | 探析美国半导体政策的诸多挑战
《美国观察》60 | 内塔尼亚胡“三进宫”,美以关系前景如何?
《美国观察》59 | 拜登政府对非基建援助:美国优先嵌入非洲利益
《美国观察·书评》07 | 历史和政治的地理参考——再评《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美国观察》58 | 无人飞艇的战略影响:美加两国战略防空合作新动向分析
《美国观察》57 | 硅谷银行破产敲响美国激进加息的衰退警钟
《美国观察·书评》06 | 被忽略的“他者”?——再思《超越国界的活动家》
《美国观察》56 | “芯片铁幕”?美国组建芯片联盟何去何从
《美国观察》55 | 人物聚焦: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
《美国观察》54 | 人物聚焦: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参选人妮基·黑利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安全篇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全球治理篇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外交篇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政治篇
《美国观察》53 | 美国对华脱钩战略的特点、成因和趋势
获奖名单|《美国观察》栏目2022年度奖项公布
《美国观察》52 | 美国联盟体系与拜登任内的联盟新动向
《美国观察》51 | 人工智能在美国选举中的应用
《美国观察》50 | 拜登政府消解韩国民间反美情绪的策略与效果
《美国观察》49 | 人物聚焦: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艾薇儿·海恩斯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48 | “印太经济框架”下的美日经济安全政策合作评析:动向与展望
《美国观察·书评》05 | 中美关系的“第三方”诠释:评马凯硕《中国的选择》
《美国观察》47 | “伤心太平洋”?——美国重塑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之动因及实施困境
《美国观察》46 | 拜登强化美菲同盟:全面出击,力有不逮
《美国观察》45 | 美国力推反卫星试验禁令:负责行为还是别有用心
《美国观察》44 | 美军“三位一体”影响力威慑概念探析
《美国观察·书评》04 | 资本霸权操纵下的国际社会: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美国观察》43 | 特刊:CISS战略青年讨论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战略青年】时事研讨会: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青年观察
《美国观察》42 | 好心办坏事?拜登政府学生贷款减免计划的评估
《美国观察》41 | 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基于文本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美国观察》40 | 不确定的合作:从东盟视角评估“印太经济框架”的问题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39 | 拜登政府新非洲战略评析
《美国观察·书评》03 | 历史遗骨还是时代呼唤: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美国观察》38 | 美国难民接纳计划:内容、意义及前景
《美国观察》37 | 美国右翼身份政治:被操纵的社会意识
《美国观察》36 | 友岸外包:“拜登主义”之下的供应链政策调整
《美国观察》35 | 削减通胀法案中的气候变化条款及其对华影响
《美国观察·书评》02 | 国际政治中的道德与秩序——评《美国总统及其外交政策》
《美国观察·书评》01 | 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进化”——评《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
《美国观察》34 | 祸起萧墙,难酬壮志:遭遇司法阻挠的拜登政府气候新政何去何从
《美国观察》33 | I2U2:如何看待拜登组建的“中东小集团”?
《美国观察》32 | 从《美韩领导人联合声明》看拜登任内美韩同盟“印太区域观”的变与不变
《美国观察》31 | 美国推动的PGII能否重建美好世界?
《美国观察》30 | 拜登沙特之行遇挫,美沙关系走向何方?
《美国观察》29 | 什么阻挡了“绿色美国”的到来?——拜登政府气候新政推行中的政治极化
《美国观察》28 | 探析新版印太战略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影响
《美国观察》27 | 俄乌冲突中的印度:让美国失望的伙伴?
《美国观察》26 | 特定议题选择:俄乌冲突下美欧能源合作的传统与局限
《美国观察》25 | 传统难题与突发事件:拜登政府拉美政策的双重困境
《美国观察》24 | 作为“导火索”的油气禁令:对俄制裁下美国党派分歧的激化
《美国观察》23 | 美国最高法院草案泄漏:堕胎权何去何从?
《美国观察》22 | 透视“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缘何建立与有何影响?
《美国观察》21 | 美国东盟关系走向何方?基于美国东盟峰会的观察
《美国观察》20 | 拜登政府下的美印关系——是否会走向同盟?
《美国观察》19 | 美国政治如何吸纳亚裔?
《美国观察》18 | 美欧印太战略:有何异同?
《美国观察》17 | 协同盟友、多域布局,新版《美国印太战略》透露了什么?
《美国观察》16 | 拜登政府的气候新政如何服务于“霸权护持”?
《美国观察》15 | “绕开军事战争”:拜登政府在俄乌冲突中的阶段性尝试
《美国观察》14 | 面对美国次级制裁威胁,我们拥有何种利器?
《美国观察》13 | 拜登政府“气候新政”:新意何在?有何分歧?
《美国观察》12 | 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拜登政府做了什么?
《美国观察》11 | 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美欧是铁板一块吗?
《美国观察》10 | 拜登政府对非经济政策:“推回”中国影响力?
《美国观察》09 | 军工复合体:巨额军费与被裹胁的对外政策
《美国观察》08 | 增强韧性,提升自主:拜登政府《美国供应链行政令》解读
《美国观察》07 | 拜登政府对东南亚政策,先冷后热?
《美国观察》06 | 为拜登执政一年打分:表现欠佳
《美国观察》05 | 为何拜登支持率持续走低?
《美国观察》04 | 美国和东盟网络安全合作的新发展
《美国观察》03 | 拜登任内的对华战略竞争,美国学界战略界都在讨论些什么
《美国观察》02丨美国选区重划:零和的政治争夺战
《美国观察》01 | 投票权之争能改变美国选举吗?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校级研究机构,以战略与安全、外交与国际关系等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发布全球秩序、国际安全治理、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等研究方向的数据、活动及研究成果。CISS官方网站:http://ciss.tsinghua.edu.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