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当花椒将“有点日历”第一张初稿展示出来时,我们心中涌起巨大的感动,我知道,微信推文之外 ,我们找到了另一种记录这座城市的方式——日历,同年4月,有点编辑部城市日记第一期《成都,31天》正式发布,延续至今。这是有点编辑部城市日记,也是成都的城市日记,希望你喜欢。
一月末的一场久违落雪,似乎激起了大家对年节假期的渴望,让忙于工作的编辑部变的热络起来。
曾曾畅谈着要去哪里谈恋爱,荔枝把编辑部的人组上cp一顿乱嗑,阿悦背着单反穿梭在大街小巷四处“寻龙”,拍摄好看的日历,我在午休时一直看着飞机票,脑海里预演着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的画面,从西南内陆出发,会穿行过怎样柔软的白云,飞往东南沿海的上海。
不过几年没回老家的我,还是先回到了那个小镇,在重山之间的转角之地,爷爷奶奶还是一直在那里。但也许是时间的书页悄然翻过,大家过年的形式内容有了变化,提着大包小包上门拜年的人少了很多,堂屋的碳火也换成了新式的暖炉,不能直接在碳灰里烤土豆了。
在亲戚家的碳灰里扒出土豆的时候,阳光正好,虽然没有盐,但金黄的土豆就像凝实的阳光,阳光的糯香,比一撮盐味更难得品尝。
与此同时,阿悦也在老家忙着给姐姐们拍照,一起放烟花,荔枝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听着家里的麻将声,曾曾“如愿以偿”地沉浸在粉红气泡的氛围里,豆沙的朋友圈出现了家乡的山西老陈醋……每个人都在上演着自己不同的年节故事。
几天后,我在上海看到「宇宙·电影」年展,读到亚历山大·克鲁格说“宇宙就是原初的电影,所有过去的时间,以可见的‘光轨’形式保存其间”,每到年节,大家奔向各自的天南海北时,“年”是同一个年,也是不同的年,上演的是不同的生活电影。
保存下这部春节“光轨”,记录下成都生活电影的编辑部,为大家送上2月的城市日记。
一环路街道两旁已经挂上了红灯笼,晚上亮灯之后更好看了。
除夕夜来东门大桥夜游霓虹锦江。
中纱帽街灯火璀璨,情人节氛围感拉满了。
和天府广场的芙蓉花来张合影~
开小皮卡在营兴街卖东西的老板,午饭就在树下支个小桌就着阳光吃。
-END-
年节里的成都,一如往年的精彩绚烂。天府广场中盛开了巨大的芙蓉花;蜀都大道总府路的天桥上挂满了印有脸谱和熊猫的灯笼;一环路街道两旁也挂满了红灯笼,夜幕降临后,会被新春的氛围点亮;阿悦也在春熙路、在太古里、在晶融汇,都找到了形态各异的神龙,许多游客会前来打卡,和爱打堆堆的成都人一同感受龙年的氛围。
人与人的交际除了这热闹的碰撞,也是寻常里的陪伴与相遇。景点之外,走过大街小巷,大源中央公园里,婆婆一脸宠溺地给孙儿拍照;REGULER 源野的店铺内有许多人正和二三好友聊天喝茶;交子大道举办了元宵主题活动,在拥挤的人群中,小男孩坐上了爸爸的肩头,细雨纷飞,而他在幸福的山头稳坐。
这些“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幸福与珍贵。过年能见到的熟面孔逐渐少了,亲戚八十大寿说“说不定这就是最后一次见面了”,游走在贝森社区的印度飞饼摊,碰上不赶紧买一份,下一次也不知道这张飞饼要飞去哪里,像我远去上海见的人,一见之后也几乎就没有以后。
回程飞机起飞前,藏不住的眼泪一直掉,邻座的小姐姐发现后还好心向我递了卫生纸,人与人的链接在一瞬间被一张纸打通,但很快又断链。
在宇宙这场原初的电影里,我们不断演绎着相逢、别离的故事,而在无数光轨编织的交点,当刻的美好相伴被永远藏匿进宇宙的片段,也许在未来某一刻,会被解读传颂,而此刻,请看向身边最近的人,珍惜这一眼的相伴。
有点编辑部出品
总编 | 豆沙
编辑 | 阿竹
设计 | 小曹
摄影 | 阿悦
本文素材为有点编辑部原创出品
如需引用请后台私信获取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