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个秉正堂

民生   生活   2023-09-07 20:50   四川  


2008年,彼时的何宇新正在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担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中药学博士后,他一直走在中药学领域的前沿,在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保健食品及食品开发等领域多有建树。教书、做课题研究、探索产学研一体,何宇新的日常如同时针,缓慢稳定地运行在一条既定道路上。

直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面对灾难,生命的渺小和人的脆弱可见一斑,他形容自己像经受了一次“心灵洗礼”。何宇新的学长,同样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后夏隆江亦有所感。他们希望从解决医学问题的角度出发,成立一个学术研究型诊所来帮到更多人,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2012年8月28日,成都秉正堂中医馆正式成立,在新乐路开设了第一家诊所。11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的秉正堂拥有3家中医医疗机构和2家食疗馆(食有食無·素问馆),并设立了药物食疗研究所,非药物疗法中心,提供中医多科别服务及健康管理服务。另外,秉正堂与以色列团队先后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分别进行中药化妆品和中药功能食品的研发与生产。

截止至2023年,成都秉正堂中医馆先后获得“全国中医馆经营创新奖”“第三届全国诊博会百草奖”“全国社会办中医100强”等殊荣,作为中医药创新的标杆企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同行来参观学习。

从一家中医馆到一个中医品牌,秉正堂走向国际的同时也走进了大众方方面面的生活。



01.

国内中医医疗发展现状:
蓬勃发展,层出不穷


中医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诞生于秦汉时期,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几千年的传承延续至今,秉正堂中医门诊部的联合创始人、总经理何宇新总结,中医医疗在国内可谓“蓬勃发展、层出不穷”。

步入现代社会后,中医诊所、医院的设立曾经历层层审批的时代,中医诊所的创立实行“审批制”,对医馆环境、面积、人员的要求严格,同时还有医馆数量的限制,一个片区一般只设立1-2家中医诊所。当时的秉正堂从开始筹备到正式取得营业执照,经历了大半年的审核。


2017年7月1日,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部法律极大推动了中医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整个中医行业的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播进行立法保护,该法令指出中医的管理应当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应限制其数量,要让中医在更多社会层面发挥更大作用。

曾经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民营、个人的中医医疗诊所的发展基本享有和公立机构发展同等的地位,写字楼、小区商铺或商业体里都可以创立中医诊所。另外从民众基础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文化,特别在疫情之后,更多的人开始相信中医的疗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第一部以立法形式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法律,至此,国内的中医医疗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作为拥有3000年历史文化的城市,又有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研究机构,成都一直走在国内中医医疗的前列,被誉为“诊所之都”。截至今年,成都的诊所数量超过12000家,其中中医诊所、医馆超过2500家,占成都整个医疗机构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个数据在未来几年还会增加,何宇新预计,2年后中医诊所在成都医疗机构的数量会占到40%以上。

要在数量庞大的中医诊所中生存下去,每家医馆势必要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结合自身优势来弥补市场不同区域的空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医疗上,因为医生的区别,每家擅长的科室不同,主治的人群或针对的疾病不同。在经营上,有的医馆借助互联网已实现现代化诊疗,有的则延续传统,或实行一对一服务等。这样百花齐放的市场也形成了行业内业务创新的良性循环。



何宇新曾与组织中医年会的行业媒体——诊锁界和医馆界进行交流,作为第三方,大家都认为成都中医医馆的发展是全国最好的,创新业态最多,同时差异化明显,有各自的特点,医馆之间相对来说是一种良性竞争,而不是同质化的竞争。

成都在去年成立了成都中医诊所协会,这是全国第一个城市级别的中医诊所协会,秉正堂也是其中的发起单位之一。作为一家学术研究型诊所,何宇新认为秉正堂最大的特点还是“创新”。




02.

中医给社会的不只药方和针灸
还有几千年的养生知识和生活哲学


秉正堂位于西村的门店就在编辑部办公室的楼下,我们对这位“隔层相望”的邻居一直充满好奇。西村大院有秉正堂旗下的食有食無·素问馆(茶饮空间)和中医生活学院,位于4楼的中医馆内不止能看病抓药,也售卖香囊、糖果糕点和酒水,这个看似传统的中医品牌显得有些“不务正业”,而这正是秉正堂作为从传统生根的中医馆在进行商业化路程上交出的答卷之一。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中医医疗在商业化过程中最大的阻力——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中药饮片的收入,即使中医总体呈现蓬勃发展的现状,业态层出不穷,但“倒下”和新建的诊所一样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给许多医馆带来巨大的压力,在一副中药的平均价格从二三十元上涨至四五十元后,一周的中药费用可以达到300元左右。过高的治疗成本不利于中医的发展,仅靠药品差价来维持经营的模式也不健康。

正因看到传统中医的发展壁垒,何宇新希望在秉正堂的经营上寻找真正适合中医发展的商业模式,做到中医的可持续化发展。在三年前,他便提出了中医的“四化”——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生活化。


国际化就是要让中医走出去,在新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下,中医不能只是自娱自乐,必须要走上国际舞台,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便是中医国际化的代表。现代化则是在几千年的传承之上,用现代手段做出更多医学研究,除用先进的物理化学手段实现医药生产研究的现代化,在服务和经营上主动采用互联网工具来赋予中医药传统之外的现代形象。


时尚化指的是让中医的消费成为一种时尚,通过中药研发奶茶、咖啡甚至鸡尾酒等产品形成时尚化的内容体系,让人们去中医生活馆喝一杯“中药咖啡”和走进咖啡厅喝咖啡没什么区别。最后是生活化,核心在于不管是医疗还是非医疗,去打透大众真实的生活需求,不仅在需要看病时有中医,日常生活里也有中药的处处妙用。比如防蚊虫能用中草药香囊,嗓子不舒服就喝一杯桑叶茶。


中医的“四化”在于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传统的变成现代的,经典的变成流行的,学术的变成大众的,秉正堂正是围绕这“四化”在做中药的工艺创新和业务线的布局。

目前的秉正堂分为3个业务板块。主体业务专注做医疗研究、看病问诊和基于医疗的文化教育传播,旗下的食有食無·素问馆用于研发中医产品、做食疗和生活物品,还有一块业务则研究中医与体育锻炼的结合,形成“医体一体”。


由此形成秉正堂的三个标签,看病问诊、研究疾病治疗、培养“生活家”。何宇新希望人们来到秉正堂,看病之外更能收获一种中医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能给予社会的不只是药方和针灸,还有几千年的生活哲学和养生知识。对此,秉正堂还打造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公益活动,课程分享会来做中医文化的知识传播。

通过中医来培养“生活家”,这不仅是中医商业化道路的答卷之一,也是秉正堂与其他中医馆的最大区别。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疾病是大多数人生活中较少的构成部分,去医院的次数一年可能就2-3次。“生活”则不同,每天都有不同的生活需求。

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以中医为基础来构建饮食、运动的生活体系,不仅能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能大大减少生病的频率。基于此,秉正堂不只看病问诊,更希望培养拥有正确的健康知识理念的“生活家”,患者看完病回到家里能真正地健康生活,从而减少来看病的次数。


事实上,许多患者正是这种理念的受益者。何宇新碰到过一些康复后再来秉正堂的患者,他们不是来看病,而是来“看看”医生,交流最近的生活状态和心得。

“我们在面试新医生时会格外强调:能不开药就不开药,能少开药就少开药。我们坚决反对考虑诊所收益,去给病人开一大堆药。大夫们只需要考虑患者最真实的需求,不用吃药就不要开药,比如湿气重,那就让他回家时买一些藿香泡水喝就可以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一个正确的健康理念。”
——何宇新

患者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后,能自己照顾自己,这样的理念乍一听是让患者不必再来看中医,实际上他与中医的连接更加紧密了,也让更多患者明白秉正堂是一个真正想帮助他的机构,从内心感受到正能量。


何宇新形容这种能量的传递在中医叫“气”,“气”的传递也是一种治愈人的方式。有时候,药不是治疗人的唯一方式,能量或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处方。快乐能传递愉悦,而愉悦本身就能解决许多问题。

就像秉正堂温江店的整个打造都基于对儿童群体的照顾,Logo设计为一个胶囊壳内装着一颗糖,秉正堂的“堂”改为“糖”,内部空间主动让位于儿童,大量面积留给玩耍区域,许多小朋友玩着玩着,病就好了一半。何宇新希望通过这样的呈现,让小朋友认识到中医不是苦的,“这个药是甜的”,还能玩得很快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能感受到中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这是现代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也是秉正堂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定位:一家有温度的中医生活馆。



03.

成都秉正堂
要看病更要培养“生活家”


打开微信搜索秉正堂,进入小程序选择就近诊所,选择医生挂号、签到、就诊、拿药,还能选择中药代煎邮寄到家。每位医生的资历、擅长跃然屏上,电子处方也保存在过往病历,真正实现了传统中医的现代“问诊”。


便捷高效的看病流程、满足生活需求的中药产品、丰富高频的公益活动.....多条业务线齐头并进,源于秉正堂在组织架构上的持续搭建。何宇新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产品研发和药事服务,他的学长夏隆江在中医界饱受赞誉,主管医疗团队和学术研究。包括医生,秉正堂的团队有130多位成员,分为运营服务部、产品部、活动策划部、药事服务部、医务部、非药物研发中心等。

何宇新认为,中医的管理更复杂和特殊,管理对象多元化,涉及医生团队、行政团队和患者。同时也要求整个机构具有公司属性、服务属性、技术属性和文化属性,对管理团队的要求相对较高,三家门店的医馆馆长都是从基层培养而来,要求既有中医专业又具备管理知识。整个运营团队的伙伴大多不是中医出身,学新闻、管理、传播、计算机的同时也要懂一些中医,基本都是复合性人才。



医疗团队的专业毋庸置疑,坐诊医师40余名,以中青年医师为主,9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60%为中高级职称,擅长科室遍布中医全科。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由夏隆江牵头负责的过敏专科,此外,朱蔓佳、陈为、赵凌、高林林、于军桥等医生作为专科团队负责人,带领的儿科、妇科、肿瘤结节科、针灸外治科也是特色专科,在临床当中具备相当实力,在患者群体中口碑颇佳。

夏隆江在过敏专科领域研究了20多年,提出许多前沿理念。他们发现,四川片区大多数过敏症状的产生都来源于“吃”,比如许多小朋友不能吃鸡蛋牛奶,家长缺乏对过敏的认知,盲目补充营养反而引起过敏。除了依靠中药手段,秉正堂也研发了食疗产品,比如没有添加鸡蛋和牛奶的糕点面包,可以作为小朋友过敏时临时性的选择。


针对生活所需研发的中药产品都由食有食無·素问馆负责,这个名字中的“有”和“无”,与中医里的“阴”“阳”相对应。“有”是指从功效的角度,产品是对身体有帮助和作用,“无”是强调产品本身没有添加过多技术,主打有效和安全,这也是秉正堂做产品研发的核心理念。

目前,食有食無·素问馆有7大系列产品,小酒馆、茶水铺、点心局、糖果屋、膏滋坊、炖汤馆、香料驿站,7个系列涵盖袋泡茶、现泡茶、饼干巧克力、佛手青梅酒、黑豆青丝膏、炖汤料、鼻香囊等饮食生活产品。所有产品基于秉正堂临床机构的真实反馈来测试研发,自带产品壁垒,比如专门为不同体质的客人定制的“体质茶”,没有医学背景,未经培训的店员配不出一杯“体质茶”。


这些都是实现中医“生活化”的落地措施,秉正堂希望用更多有效产品来形成规模,使中医走进人们的生活。除此之外,文化传播活动也是他们培养“生活家”不可或缺的一环。

做公益活动的初心源于许多老年人没有正确的健康理念,被互联网涌现出的各种信息影响,盲目购买保健品,既花钱也没有收获到实际意义。基于此,秉正堂每年都会在收入中划出一定费用来做公益活动,还成立了专门的活动策划团队来负责活动的执行。

目前,这些公益活动针对的人群从小朋友覆盖到中老年。小朋友有夏令营、少年中医班,老年人有老年中医班、太极站桩课。针对成人,秉正堂联合文殊院香园一起开展了蒲公英中医班,第五届学员在今年5月正式结业。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的公益课程广受欢迎,每一届蒲公英中医班的报名人数都达到上千人,西医三甲医院的医生、博士生导师、全职妈妈、餐饮厨师……在上千人中筛选出30-50人组成班级,每周末上课,一共12节。

“所有上课的老师没有报酬,我们对学员的要求很简单也很苛刻,不能缺一堂课,缺一堂即代表退出,因为想上这个课的人非常多,就希望大家能珍惜这个机会。秉正堂做了7年的文化教育活动,目前主要以投入为主,但我们相信可能再经过几年的发展,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何宇新



04.

互联网+中医
虽迟但到


对何宇新来说,今年秉正堂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知识产权的维护和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这两块。

他注意到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秉正堂产品的模仿者,不论名字还是产品设计都有雷同。对秉正堂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产品得到了认可,但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培训,建立防火墙,让模仿者难以复制研发成果。


另一个重点则是信息化建设,这比快速扩展市场规模或探索新业务更关键。秉正堂的临床信息化已经完善,但产品物流和仓储方面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体系。他也注意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信息化已经很成熟,但依然需要从中医行业的管理出发,提出各部门需求,与相应的资源对接,寻找适合秉正堂的工具来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我认为我们在做一件难度很大但意义重大的事情,这件事情非常难,但它是正确的,非常有意义。不管最终成不成功,我们都要坚持去做,至少我们已经感受到在推动这个行业进步方面的成果。比如像食有食無·素问馆在产品方面的创新,已经被许多医馆和餐饮企业模仿,如果我们继续加强专业化,将继续引领中医行业的进步。”
——何宇新

传统中医有四个优点:简、便、廉、验,但现代中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需要进行各种检查。此外,中医的有效性也无法保证,因为中医教育体系的原因,现在的中医医生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方面相对较少,要将中医的传统优势与互联网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还需要做更多探索。

即使在今天 ,互联网在中医领域的发展也是比较滞后的,中医诊疗要结合VR和人工智能去做到标准化非常难,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医生开处方,同样的病症开的药方也不一样,因为不同医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对患者身体的了解都有所不同,标准化的东西很难实现智能化。


实际上,秉正堂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在未来的规划中,艾灸由机器人完成。机器手臂会自动寻找相应的穴位、距离和温度,为患者艾炙。如果秉正堂在中医智能化的方向上取得一定成果,在可预见的未来,团队的组织架构会发生很大变化,下一步则是建立新型的互联网智慧诊所,让人们感受到中医的智能化,通过手机、视频和其他现代互联网技术,中医可以变得更高效便捷。

何宇新相信,通过开放的态度和对新技术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作为中医大夫的人工智能为大家问诊看病的那一天。


-END-


千年来,中医的传承经历波澜壮阔但从未停滞不前,中医的发展一直以来都较为封闭,如今的中医变得越来越开放,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医学的极大发展。自6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中医与现实生活方式变迁的轨迹几乎完美吻合,各行各业的人都关注并参与其中,也正因他们的介入,行业在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也是中医在自身进化的成果。

在何宇新看来,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从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中医需要进行这样的尝试,所以秉正堂最近几年一直在与具有互联网思维,想要改变消费和医疗习惯的机构进行合作和研发测试,希望让更多现代技术去跟中医行业做一些碰撞,做难而正确的事,让中医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是秉正堂诞生的原因之一,也是它不只是一家中医诊所的魅力——除了问诊千百年来人类已知的疾病,它更希望把脉中医无穷无尽的未来。即使一个品牌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这条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如唐代苏拯所言,“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何宇新同样明白,他们不会停下探索中医未知领域的脚步。



————

 有点编辑部出品 
总编 | 豆沙
编辑 | 晨曦
设计 | 果子
摄影|阿悦

本文素材为有点编辑部原创出品
部分素材来自品牌方
如需引用请后台私信获取许可


有点成都
发现更好的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