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当花椒将“有点日历”第一张初稿展示出来时,我们心中涌起巨大的感动,我知道,微信推文之外 ,我们找到了另一种记录这座城市的方式——日历,同年4月,有点编辑部城市日记第一期《成都,31天》正式发布,延续至今。这是有点编辑部城市日记,也是成都的城市日记,希望你喜欢。
1月23日傍晚,成都开始飘雪,第二天一早出门,簌簌雪花已经包围了整座城市,落在屋檐上,落在行人的肩头,最终化成水。大家聚在编辑部门口的阳台,看雪落在西村竹林,举着手机录像,却怎么也拍不出来,韵竹感叹:我们拍的好像头皮屑啊。
朋友发给我看她拍的雪,在路灯下悠悠落转,而镜头里的行人也在拍同一地方的雪,看起来像是她在拍他。今年的第一张日历,是穿着民族服饰的两姐妹在文殊院的红墙前打卡,一位在拍另一位,阿悦则拍下了她们。在别人的镜头里,别人的故事里,我们不知当过多少次主角或观众了。
读书的时候常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 在被福柯看作是个圆形监狱的现代社会里,凝视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则让被窥视的恐惧更深度地蔓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窥视欲是人类的本性,很多人厌恶被窥探的同时也热衷于窥探他人,听到街头吵架就驻足,好奇一个人就去翻对方的社交媒体,线上线下不停吃瓜以咀嚼别人的酸甜苦辣。
这些人里也包括我。我很喜欢希区柯克的《后窗》,观众跟随主角,通过窗子观看对面那栋楼每个住户的生活,凶杀案的存在则将这个行为合理化。而当凶手回看男主角的时候,我们从窥探的主体变成了客体,在这个普通的行为中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惧。在更普遍意义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恐惧沦为观看的客体,更恐惧承接观看主体带来的价值评判和欲望投射。
新年伊始,编辑部如火如荼地推进品牌图集,大家采访了多位品牌创始人,和读者一起,看他们的故事、品牌的故事,也看坐在店里的人的故事。当然,读者也在这个过程中看编辑部的故事。
致力于用心观察成都人生活的编辑部,为大家送上1月的城市日记。
成都当代影像馆「第二届成都国际摄影周」免费开放啦,1月1号至1月6号,搞快来看!
西餐厅下午档,玻璃房外摆区喝个能晒太阳又吹不到冷风的下午茶。
太阳把树影映照在墙上,给卖橘子的嬢嬢镶了个背景。
牛王庙北街的流动五金小车,一大早就围满了人。
一片森林儿童博物馆落址麓湖,这也是成都首家“世界级儿童博物馆”。
-END-
有点编辑部出品
总编 | 豆沙
编辑 | 荔枝
设计 | 双双
摄影 | 阿悦
本文素材为有点编辑部原创出品
如需引用请后台私信获取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