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 任瑞波:论半山、马厂文化的分期和年代

教育   2024-10-29 14:01   吉林  


论半山、马厂文化的分期和年代——任瑞波

《考古学报》2024年第3期


作者简介


任瑞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西北先秦考古。


文章概要


甘青地区的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自瑞典学者安特生在1923-1924年对该地区进行考察以来,学界对这两支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但关于其分期和年代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民和阳山墓地的文化归属争议更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不同观点导致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时空框架差异巨大。 

本文首先深入剖析了阳山墓地引起的问题。阳山墓地墓葬数量众多,随葬陶器丰富,其文化归属对半山和马厂文化基础研究至关重要。接着,分别对较单纯的典型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于半山文化,涵盖了兰州花寨子、康乐边家林、乐都柳湾等多个典型遗址和墓地。通过对这些遗址和墓地的分组研究,依据明确的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出土器物的器形和纹饰等特征,将单纯的半山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又可细分为早、晚两段。例如,在兰州花寨子墓地,根据明确的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出土器物的器形和纹饰,将相关墓葬分为三组。第一组以 M26 和 M11 为代表,双耳壶口沿不见小鼻耳,器表主体花纹之一的大漩涡纹周缘不见锯齿,但竖向花纹带明显的大锯齿;第二组以 M28 和 M25 为代表,双耳壶口沿两侧都安置一对小鼻耳,腹部主体花纹样式和布局与第一组有所不同;第三组以 M27 和采集品双耳壶为代表,单耳罐和双耳壶器表主体花纹为漩涡纹,锯齿清晰,涡心较小。类似的分组方法在其他半山文化遗址和墓地也得到了应用,从而清晰地展现了半山文化不同时期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图1 花寨子墓地半山文化陶器分组
1.采0:28 2.M27:2 3.M27:1 4.M27:3 5.M25:4 6.M28:7 7.M28:5 8.M23:18 9.M23:17 10.M23:12 11.M26:3 12.M11:1 13.采0:23 14.M26:13 15.M26:4 16.M26:10 17.M26:6

对于马厂文化,以乐都柳湾墓地、民和马牌墓地、红古下海石墓地等为代表进行分析。将马厂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晚期还可细分为早、晚两段。以乐都柳湾墓地为例,对柳湾马厂文化彩陶最具特色的人蛙纹彩陶瓮和大圆圈纹彩陶瓮进行分析。根据器形和纹饰不同,将随葬人蛙纹彩陶瓮的墓葬分为三组,分别对应鼓肩瓮、圆弧肩瓮和溜肩瓮,且人蛙纹可分为头部明显、躯干和四肢较粗壮,无蛙头、四肢健硕,无蛙头但躯干细瘦、局部绘画潦草三类。随葬大圆圈纹彩陶瓮的墓葬也分为三组,通过对比发现,人蛙纹彩陶瓮和大圆圈纹彩陶瓮的形态演变具有对应关系,从而将柳湾马厂文化墓葬统分为四组。此外,还对较复杂的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遗存进行了研究,如乐都柳湾、兰州土谷台、永昌鸳鸯池、民和阳山、互助总寨以及西宁朱家寨等墓地。通过对这些墓地出土的彩陶进行分类,探讨了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的共存关系。最后,分析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的层位关系和年代,参照碳十四测年数据,暂时推定半山文化的整体年代为公元前2700-前2300年,马厂文化的整体年代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图2 柳湾墓地马场文化典型彩陶翁


对 “阳山现象” 的试析也是该研究的重要部分。半山文化中期彩陶和马厂文化早期彩陶共存的现象在阳山墓地表现突出,本文称之为 “阳山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马厂文化在半山文化中期晚段就已出现,意味着马厂文化早期与半山文化中期晚段同时;二是马厂文化早期墓葬出现的半山文化中期晚段彩陶是晚期单位见到的早期遗物,即马厂文化早期与半山文化中期晚段并不同时。通过对多种考古学文化中类似现象的举例分析,如马厂文化晚期墓葬出现过半山文化中期彩陶、辛店文化墓葬共存山家头文化和马厂文化的典型陶器、四坝文化墓葬中出现过典型的马厂文化陶器等,为 “阳山现象” 的解释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图3 阳山墓地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彩陶


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甘青地区龙山时代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化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对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启示。甘青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完整理解中国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具有重要意义。

审  定:王晰巍

编  辑:刘   卓

排  版:陈雨萌

吉大人文社科
科研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