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随笔 | “内卷”时代何为——2024年毕业季随想

教育   2024-09-22 10:58   吉林  

人是很矛盾的存在。拿当前的毕业季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喜悦的时节,同时也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节。喜悦于收获,伤感于离别。人生犹如旅程,走走停停,不断到达不断离开。 

回想自己大学毕业时,“内卷”还没有今天这样激烈,那时未觉时间紧迫,因为必须告别本科生活,花了大把时间感受怀念情绪的折磨。直到今天,还总是梦回大学时光。大学室友常播放一首歌曲,歌中唱到“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这句话我不理解。我只觉得,大学的初见和经历那么美,如今只能回味,实在令人感伤。不知往事如烟,有几人在记忆中紧握? 

自己不走,便被时间推着走。来到吉林大学读研是人生的新阶段。选择哲学专业对我来说不幸也幸:不幸的是哲学抽象晦涩,对天资愚钝、后知后觉的我来说挑战颇大;幸运的是,吉大哲学系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理论积淀,有一批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大师,在这里如能学到皮毛也可以“造一气”。老师们常说要有自己的“理论工具箱”,在此我尝试依托自己不成熟的“工具箱”谈谈对最近见闻的一点浅陋感想。 

6月21日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当晚我像往常一样浏览微信,突然发现一条关于某咖啡店的店员与顾客冲突的报道。在大致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我不由得把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时代问题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联系起来。 

咖啡店店员情绪爆发,让人想到大家常说的“卷”。确实,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好像不停旋转的齿轮。在上述事件中,催单者时间紧张,而被催单者何尝不是如此。时间紧张,这大概是“内卷”时代典型体验之一。然而,时间是人的生命的刻度,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但在“内卷”时代,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每天耗尽力气也觉得要做的事情做不完。与此同时,伴随“内卷”程度加深,人们言行失范的风险随之增加,这个时候尤其要强调“直面困惑,有所为,有所不为”。 

“直面困惑,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是张希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的题目。张希校长指出:“在科学发展中,‘困惑’有着积极的意义……应当从一次次的困惑中思索和求变,不断自我革新……要有所为,亦要有所不为。古人常说‘慎独’,就是要求我们在独处之时依然能谨守正道。这一点,在此时此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值得重视”。我想,比过去更需要重视同“内卷”的时代环境应该是有关的吧。张希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不仅再次教导学生们如何求知,而且再次嘱托学生们如何为人,这很好地对应了毕业典礼上贺来教授所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吉林大学馈赠给每一位毕业同学最为珍贵的礼物”的说法。人不是现成性的存在,而是生成性的存在,人总是要变,希望她能变得更好。 

贺来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教师代表讲话与张希校长的讲话不谋而合,同是以保持奋进和坚守原则为主题,其内核深处同样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贺来教授指出:“我们永远不能停止成长的脚步,而是应该永葆成长的动力,不断增强成长的能力……如果你不觉得去年的自己是个蠢货,那就说明你没有什么成长和进步!”这里强调要保持奋进,其中十分关键的是确立积极的自我意识。觉察到自己过去的不足体现的就是这种意识。在前不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的讲座中,孙利天教授也反复强调要确立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是对意识的意识。对意识的意识是反思,它同孙正聿教授所强调的“要跟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是一致的。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其中有一些汇聚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贺来教授在讲话最后引用哲学家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的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整场毕业典礼犹如一次人文大课,它启示我们,奋斗进取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也应当是人生的姿态,但无论何时它都要受到更高原则的规范,这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作为目的”的人文精神。后者是人类历史的另一永恒主题,而且是更为重要更为优先的主题。尤其是在“内卷”的时代环境下,更需要凸显它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也就是说,奋斗进取必须指向对人作为目的的价值关怀。今天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也在“卷”,给整个世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强调和贯彻人是目的的原则尤为迫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习大师们“跟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我们要把“卷”这个时代问题追问下去。以前述事件为例,店员与顾客冲突的焦点是交付咖啡的时间。那么交付咖啡的时间是谁来确定的?答案是,机器。店员的劳动遵循的是物的逻辑而不是人的逻辑,即受到数据、算法和智能化系统的控制。数据、算法和智能化系统没有感情,不会共情,不懂得同情,它服务于利润增长和财富增殖的目的。因此,所谓物的逻辑在根本上是资本这一“社会物”的逻辑,从而关于现代社会“内卷”的现象和根源已在马克思那里被洞穿,包含在马克思的学说中。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关系,它原本是人的创造物,但人的这种创造物反过来支配人自己,这是人的异化。消解这种异化的根本途径是在历史条件成熟时扬弃私有制,建立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在更高层面实现人作为“类存在物”应有的生活状态。吉林大学哲学系高清海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类哲学”思想,把握到了马克思上述思想的精髓。今天党和国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大方针和战略,无疑印证了高清海先生“类哲学”思想的先进性,体现了高清海先生强大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超越“内卷”的重要一步。 

就目前来看,彻底扬弃资本逻辑的条件还不成熟,我们需要利用资本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扬弃资本逻辑提供基础。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来引导、规约和制衡资本,在利用资本创造各种财富的同时使之更好地为人服务。在资本逻辑被彻底扬弃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才能获得实现,即实现人作为“类存在物”应有的生活状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人们得以彻底超越“内卷”。 




     刘兴盛,1990年生,辽宁鞍山人,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课题9项,出版学术专著《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及其当代价值》1部,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审  定:刘   坤  赵   杨

排  版:高淑倩

责  编:陈雨萌


吉大人文社科
科研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