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结束了吗?

文化   2024-11-25 18:02   上海  



77%、70%、65%...

中国GDP对比美国的比重,正在下降——这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未有过未有的局面。

2021年,中国GDP17.82万亿美元,达到美国的77%,两国GDP差距为5.2万亿美元。

到了2022年,这一差距扩大至7.47万亿美元,我们美国的GDP比重,也下降到70%

2023年数据显示,中美GDP差距还在继续拉大,比重进一步下降至美国的65%

面对这一情景,美国媒体高兴地说道:中国GDP可能永远也追不上美国。

并且,他们开始流行一个叫做“70%定律”的说法。

什么是“70%定律”?

就是说当一个国家GDP达到美国的70%左右时,美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遏制其发展,最终成功阻止后来者超越。

当年的日本,就是在70%这个位置上,止步不前。

而苏联,根据某些版本的GDP统计数据,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初,也是在70%这个位置上,从巅峰进入衰落。

不禁要问,中国的崛起,也难道要结束了吗?

中美GDP差距对比


一、美强中弱

2022年底的时候,拜登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推送,写到:

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将有望超越中国,这是自1976年以来从未发生的情况,并且已经创造了超过1050万个就业岗位。

拜登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2022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仅为3%,为近些年来GDP增速的次低(除2020年)。

但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源于疫情因素。等疫情好转后,我们的经济自然会恢复活力。

然而,2023年以来持续不及预期的经济数据,驳斥了这种说法,证明我们确实受到了某些长期因素阻碍。

而这也让“中国经济可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的悲观情绪,开始在国内民间蔓延。

另外,一个导致中美经济差距扩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汇率。

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年初的6.5一路升值至6.3。然后此后不久,人民币却快速贬值至7.3。

直到柏年发稿时,人民币依旧在7.3的上限徘徊——显然,这背后正在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民币汇率保卫战。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中国GDP缩水。

然而,你能说它是单纯的“数字游戏”么?

不能。

因为汇率就像一个国家的“股票”,虽然短期有波动,但长期是和这个国家的基本面挂钩的。

你的经济好,外资就涌入,你的汇率就会长期升值。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不必否认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经济方面“美强中弱”的事实。

但是,柏年需要提醒大家:

“中国经济暂时比美国弱”,与“中国一辈子都追不上美国”,这两个命题不是画等号的。

短期的挫折,不等于永久的失败。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搞清楚,在表面上的“美强中弱”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二、中美不同的道路

柏年认为,真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疫情之后,中美两国政府走上了两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美国走的是经济强刺激的路线;

而中国则选择不进行强刺激,代之以深层次的经济改革。

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后,美国采取了二战以来最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多轮发钱我们就不说了。就说2022年至23年,美国政府即使在已经“高通胀”、美联储大幅加息的背景下,财政依旧在扩张。

2022年,美国联邦政府赤字率为5.5%,这一比重远高于疫情前的2013年至2019年。2023年,这一数字还要增长。

大规模财政刺激,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除了通胀以外,民众消费热、房价大增长。

2022年底,根据标普公司的统计,美国20大中城市房价,相比于2019年上涨37%。

更令人惊讶的是,2024年在美国房贷利率已经高达6%、7%的水平之下,美国房价又上涨了7%,美联储加息都压不住。

这一幕,相信曾经信奉“炒房致富”、“房价永远涨”的中国人,并不陌生。

相比之下,中国却并没有像美国一样,走上强刺激之路。

而是选择对地产、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改革。

然而,天下没有“无痛的改革”,改革是有阵痛期的。

房地产熄火后,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企业暴雷;

教培关停后,不少行业从业者失业。

过去疫情期间,在出口尚可的情况下,许多负面影响暂时未显现出来。

但是去年至今,随着全球经济共振下行,改革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就暴露了出来。

在此情况下,很多媒体、包括专家学者呼吁,要和美国一样进行强刺激,并且认为改革的路线错了。

那么,这一说法究竟对不对呢?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我们可以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中找到答案。


三、改革、还是刺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总共有过三次大的“经济困顿期”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

80年代初,为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我们制定了“价格双轨制”原则,也就是同一种商品有两种价格。

体制内的实行一个价,体制外的实行另一个价。

“价格双轨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

但到了80年代中后期,“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现。

有门路的人,低买高卖牟取暴利,导致了投机和腐败。“批条子”、“倒爷”、“官倒”就是那个时代的专有名词。

在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背景下,1988年国家决定加快改革步伐,进行“价格闯关”——也就是改变“双轨制”,迈向真正的市场经济。

然而,这一改革却立即引发严峻的通货膨胀。1988年一二季度,物价指数是8.8%,但到8月份,物价指数已经蹿升到38.8%。

高昂的通货膨胀,衍生出严峻的社会问题。

以一部电视片命名,“河殇”思潮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泛滥,“定体问”蔓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客观来说,“第一次价格闯关”是失败的,国家和官媒也都定过调,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停止改革。

仅仅2年之后,以著名的“南巡讲话”为起点,“价格闯关”再次启动。

由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一次改革虽然也经历了物价大幅上涨,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物资短缺等现象,改革总体是成功的,为后续中国经济转轨奠定了基础。

但是,改革也不是完全没有风波。

例如同期发生的“327国债事件”,就被誉为中国证券业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到了90年代中后期,就来到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内严重的“三角债”问题。

国企之间,你欠我、我欠他、他欠你,这是中国经济的第二个难关。

例如当时的央企——肥城矿业集团,1997年负债6000万,1998年增加到了4.7亿,到了1999年更是负债6.5亿。

拖欠货款规模,超过了当时该集团销售收入的一半。

大量的僵尸企业,庞大的债务陷阱,和低效率、高腐败的局面,使得国民经济不堪重负。

于是在90年代末,我们对国企部门进行铁腕改革。

过程大家都清楚,自然又一部分人成为了“改革的代价”。

最近,很多电视剧、影视作品开始回顾那个年代,特别是在改革幅度最大的东北地区。不得不说,这些影视作品很有人文关怀。

但柏年还是要说,今天我们能站在当下这个位置,去回顾90年代末的“东北阵痛”,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幸运”。

如果,那时我们不进行改革,就拖着、或者改革失败了。

恐怕不只有东北有“阵痛”,而是全国都将成为“失败的代价”。

接下来,就来到了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困顿期”,2008年。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这一次采取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路径,推行“四万亿”刺激,而不是改革。

可以回想一下,2009年到2012年这4、5年,是不是多数中国家庭最幸福的一段时期。

原材料价格上涨,做钢铁、矿产生意的老板们赚了钱。

房价大幅上涨,中产阶级家庭财富增加。

工资大幅上涨,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财政刺激带来的好处。

在那4、5年里,是没有人说“四万亿”不好的。

可是,强刺激真的没有代价么?

今天回过头来看,“四万亿”带来了高房价、高通胀、产能过剩等很多负面效果,房地产开始绑架中国经济。

2015到2016年,我们又不得不用痛苦的“去产能”去化解。

为了缓解“工业去产能”的痛苦,我们选择用“地产去库存”的手段去对冲、刺激。结果又导致了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绑架进一步加深。

今天,很多年轻人诟病的高房价、养育成本高等问题,就是那时候来的。

所以,财政强刺激不是没有代价,只不过当时不会显现而已。

强刺激的好处,当代人能享受。

但强刺激的代价,只会让下一代承担。


四、中国为何能超越美国?

讲到这里答案已经很明白了,今天美国财政强刺激,带来了短期繁荣,却掩盖了长期矛盾。

就拿房价来说,经过美国房价大幅上涨之后,难道美国年轻人就没有“买不起房”的问题么?对美国的金融体系来说,就没有房地产绑架经济的问题么?

所以对于某些的专家学者提议,要学美国搞财政强刺激的做法,柏年只能说:

请为我们的年轻一代多考虑考虑。

今天,不断下降的生育率数字反映出,年轻一代已经在承受很多“过去的代价”,别让他们承受更多。

而从长期来看,虽然短期内中国经济暂时不如美国,但是柏年对于“中国最终超越美国”的结局,是很乐观的。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人才和劳动力队伍。

没别的,就是人多。

因为人多,印度GDP也能排进世界第五。而中国不但人多,劳动力素质也高。

我们每年有超过1000万高校毕业生,是世界上自然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

除了人多,中国人人均劳动时间和劳动参与率,也在世界排名前列。

如此勤奋的民族,没有道理不兴盛。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科技进步的背后是科研投入。

20年前,中国科研经费投入不如美国十分之一。

但到2022年,中国研发强度(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已经从0.9%上升到2.55%,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我们的科研投入总量,也追赶至美国的60%。

我们的人力成本不比美国,因此同样一笔投入,中国的科研产出显然比美国更多。

近些日子,中国在大飞机、盾构机、核磁共振仪乃至5G和自产芯片上取得的成就,就是中美科技差距缩小的最好例证。

我们都知道,科技水平决定了劳动生产率。

我们的劳动时间、劳动基数本来就比美国大,再加上逐渐缩小的生产率差距,中国经济没有道理不超过美国。

这也就是今天官方讲的“新质生产力”。

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经济学原理,只不过想要实现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从历史来看,后发国家想要追赶先进国家,短则五六十年,多则上百年。

美国GDP从1894年就超越英国本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超越英国及附属殖民地。

然而直到二战结束时,美国才完全战胜英国霸权。

在这期间,美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就受到过最严重的冲击。

所以,中国崛起注定是一个“持久战”,特别是今天美国已经开始警惕,并给我们施加压力的时候。

在桥水瑞·达里奥制作的这张有关“大国兴衰”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过去40年的中国一样,崛起地如此快和顺利。

以至于过去几年,中国民间曾泛起过一股“速胜论”思潮。

但是,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一旦战争遭遇挫折,“速胜论”很容易转化成“亡国论”, 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

过去半年,中国民间思潮的转变,就完美地印证了这种论点。

所以“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认识到中美现有的客观差距,但也要认识到中国崛起的根本逻辑,目前没有发生改变。

“战争的长期性是确定了的……此外不能有任何取巧图便的法门”。

这句话应用于抗日战争,但我想,应该也适用于今天中美博弈的大时局。

与大家共勉。

如果大家对投资和宏观趋势感兴趣,想看更多深度文章或者想与我1对1交流、提问,欢迎加入我的私密粉丝社群【柏年的财富圈】与我讨论。

【柏年的财富圈】是我精心打造的私密粉丝交流圈。这里有独家的经济判断、各类政策分析,以及过往13年我的一线投资研究经验分享。

帮大家扩展宏观视野、提升个人认知、强化投资理财能力。

“五大”专属服务:

服务一:会员专属文章/视频,每月不少于三篇

服务二:1对1会员专属问答

服务三:每日财经资讯分享与解读

服务四:会员专属数据服务

服务五:年度投资培训课【柏年财富说】(持续更新中)

“三重”入会福利:

柏年240多篇往期文章(包含其他平台被删文章)合集;

柏年精选50本电子书,分为投资理财、宏观经济、企业管理三个方向;

柏年精选90份研报,帮助股民、基民们了解现在一线机构都在干什么,建立对于2024年资本市场的底层认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类似的社群服务价格动辄998元起,【柏年的财富圈】目前年费仅为298元,后续将恢复原价498元。

通过社群提升对宏观大势和金融投资的认知,学会投资避坑的本领,并与柏年建立链接,这个价格绝对超值。

长按下面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加入,如有问题请添加微信:tides100。

我们在知识星球等你!


点下方蓝字,看精选文章

-   柏年说  -



中国经济重心的第4次转移!


国家强大了,为何很多人却变穷了?


黄金投资指南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柏年说
我是柏年,前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兼职财经作家,发表超100篇专业经济金融分析报告,培训超1000位公募基金经理,全网粉丝超300万。 知识星球:【柏年的财富圈】,我会用心为大家搭建信息共享与财富增值的高质量社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