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村90后的乡村记忆

文摘   2024-12-07 22:22   四川  


↓ 进入公众号,点关注 ↓

防止内容走丢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营山县,地区以农村为主,户口以农业为主。所以,营山90年代及以前的大多数人,都出生和成长于农村。

笔者是营山一名普通的90后,人生中的前十五、六年都在绿水镇石桥村度过。曾经的石桥村是营山657个行政村之一,它和当地400多位村民一起隐匿在营山上山区的农村,默默无闻,艰苦为生。

石桥村位于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脚狭窄地带,大约1.5公里。石桥村以山为背,最高处为海拔5—600米的插旗山。山腰及以下以缓坡为主,山脚最宽处不过2-300米,前面则是一条垂直落差约4、50米的山沟(石桥沟)。石桥沟下面也有一些平坦地带用作农田,还有一条两、三米宽的小河沟,再往前横卧着营山境内的一条大河,有人称之为“仪陇河”。这条河从营山境内的青山、绿水、安固流向倒渔滩、照珠滩、黄渡镇,也从石桥村的门前经过。

笔者的童年,几乎都生活在石桥村这2—3平方公里的小天地里,虽然农村条件艰苦,但也获得了很多乐趣,比如:上山套野兔、㝩麻雀、烤红薯、攀地瓜;下河沟摸鱼、钓鱼、抓螃蟹、夹黄鳝;观察蚂蚁搬家、曲线儿(蚯蚓)滚沙自然现象,我乐此不疲,沉醉其中。我想,这应该算是大自然对我们这种山区农村小孩儿的弥补和奖赏。

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小学毕业开始到镇上读初中,童年的乐趣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每周背上大米、咸菜和作业,从家里走路到学校,大约10公里。那段时间我对石桥村这个地方充满埋怨,因为从村里到我读书的绿水中学,要么是山路、要么是支离破碎的土泥路和乱石铺设的公路,没有一寸水泥硬化路面,这样的路程异常孤独、漫长和艰苦。

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读初中时我几乎没有搭乘过摩托车上学。后来有一次,因为下雨,搭一个摩托车回家,师傅在泥泞的道路上没有把稳车龙头,人车摔倒在地。摔得满身是泥不说,我的小腿也被摩托车的尾气排放筒烫伤,最后表成一杠水泡,疼痛难忍,过了一周才消退。因为这个阴影,从那以后的好多年我都不敢坐摩托车,而是走路回家。

2007年,笔者到营山县城上高中,月假、寒暑假放假回石桥村老家,所有的时间不会超过2个月。后来去成都读大学,一方面是因为路途遥远,转车的过程非常麻烦,另一方面因为要打暑假工勤工俭学。每年过年回村里待上十多天,其余时间几乎都不会回去。

再到后来,大约2014年前后。笔者回到营山工作,恰巧当年伯父把爷爷奶奶也接到县城生活,清明、春节回村扫墓是例行公事,除此之外我很少在老家待超过一天时间。如今生活的县城,市民化的生活与乡村渐行渐远,我已经很难切身感受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味道。但对于石桥村以及那里的乡亲们,我依然充满怀念和记忆。

近十年,营山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人口向本地城镇或外地大量迁移,村里人,特别是80、90后年轻人肉眼可见地外流。2020年营山合并乡村,行政村从657个减少到364个。笔者老家的石桥村将隔壁的皂角村合并,变成新的石桥村。

石桥村交通状况继续得到改善,除了通往乡镇的主路,还建了几条通往山腰和山沟的支路,村里的土地之前东一块西一块,小一块大一块,逐渐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型农机,耕田犁地不在使用畜力。

老家石桥村的条件显著改善,固然令人欣喜。然而,农村的先天资源不足、思想观念闭塞、文化技能欠缺、社保制度落后、农业产业薄弱,导致他们的收入和生活依然水平不高,甚至可以说远远落后于城镇和城郊的农村。

在县城工作之余,笔者也曾造访过营山其他山区乡镇的农村。以上类似的问题,普遍存在于营山的乡村当中。脱贫攻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乡村振兴的号角才刚刚吹响。营山的山区农村,同等条件下,需要投入比平坝地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笔者作为营山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真心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振兴,让乡村记忆不要止步于90后。也希望大家看到,营山不只有兴云村、千坵村、龙坝村,还有360多个村,比如石桥村,欢迎大家到绿水镇石桥村走一走、看一看。我在石桥村等你。

(导航路线:二水厂出城上S205线,一路向北至安固社区,右转进入乡道公路,过郑家坝、代明庵,最后抵达石桥村)



感谢您的关注、评论、转发,您的点赞是我更新的不竭动力,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推荐阅读



营山二中搬迁,新的历史起点,创造新的成绩


久违,感恩,营山学生资助中心


柏林:营山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双河:双流镇之于营山,即双流区之于成都


消水:营山的山水小镇、宜居村镇、文化重镇


安固:营山的古县城,今天是什么样?


安化:湖南有个安化县,营山有个安化乡

守望营山
营山小县城的守望者、记录者、见证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