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桥村小到营山中学,90后的求学之路

文摘   2024-10-07 09:18   四川  

 ↓ 进入公众号,点关注 ↓ 

防止内容走丢


营山以丘陵和山地地形为主,90年代的营山农村,除了少数的交通要道和中心场镇,其他大多数地方都是封闭的山村,笔者的出生地石桥村亦是如此。

村里有一个小庙堂,说是庙堂,实则是几间不到3米高的农村瓦房,瓦房由几根木头作支撑,竹篾和石板共同砌成墙面,再加上稻草和稀泥,混合搭建而成。

由于石桥村太偏僻,村里的孩子村去乡镇读书不方便,所以村里把这几间小庙堂利用起来,把它当做村办“庙当沟小学”的教室,也被当地人叫做石桥村小学。1998年笔者5岁,和村里其他十多个同龄人一起,被家人送到村小启蒙班上学。

依稀记得记得当时村小还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最多只有十几个孩子。学校只有两位代课老师,是一对70后夫妻。他们虽然学历不高,但正值青壮年,算是留在本地的文化人,两个人支撑起了村办小学的教学任务。

那时,营山县内像石桥村这样的村办小学的代课老师,估计不在少数。他们一来没有编制,二来谈不上工资待遇,只极低的生活补贴。笔者读到三年级左右,村小由三个班级变成两个。也正是这个时候,老师迫于家庭经济压力,他们决定留一个人在村里继续陪伴孩子们,另一个人则到县城做生意谋求出路。

感谢老师的坚守,笔者能够在家门口的村办小学,度过了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整整6年。在这里,由于村小的硬件、师资力量有限,所以单论教学知识肯定比不上乡镇和县城小学。但是,本土乡村教师对孩子的责任心那简直没得说,可以说是最顶级的。

当然,笔者自身虽然愚钝,但本着笨鸟先飞的态度,学习很努力。2005年小学毕业。在家人的鼓励下,笔者参加了绿水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并在当年9月顺利就读绿水中学。

笔者记得,爸妈当时还在家务农,经济入微薄,但他们咬牙坚持要送孩子读书。他们主动给学校老师送去了当年新收割的稻米和花生,希望老师多多关照自己。老师万般推辞,却没有推辞掉一对老实农民对子女教育决心,在感动之余,只有欣然接受。

绿水中学在县内是为数不多的独立的初级中学,这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不亚于县城或其他乡镇。笔者记忆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教学有方、富有特色,自己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很快弥补了在村小落下的知识盲区和短板。

初中三年下来,笔者在全校的成绩已经从中等,变成名列前茅。2008年,笔者以全县前300名的成绩从绿水中学考入了营山中学,被分到一个重点班。这个过程,没有请客吃饭,也没有托人找关系。毕竟,家里父母和长辈都来自小地方,也根本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可以依靠。

营山中学是营山的最高学府,这里有全县绝大部分成绩优异的莘莘学子。特别是在重点班,学习高手如云,我不再像初中一样是老师重点关照的苗子,而是慢慢变成一个小透明。

刚进入高中不适应,成绩直线下滑,被“女生读到高中阶段,成绩普遍走下坡路”的言论所蛊惑,一度怀疑彷徨和自我放弃。好在,哥哥当时也在营山中学读高中,只要有空,他就会找我摆一摆龙门阵,用他积极的状态、坚毅的目光、成熟的思想影响我、鼓励我、帮助我。

2012年,笔者经历了三年应届学习、高考志愿填报失利、外出深圳勤工俭学、再加上一年的复读之后,成为营山中学当年上线的1230名本科生之一,并且顺利毕业,考上心仪的大学。

2024年的今天,营山的村办小学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很多乡镇小学由于生源不足,也面临着撤并的尴尬。回想起从石桥村小学到营山中学的求学之路,自己是努力的,也是幸运的。

这一路走来,我并不孤单,因为这条路上的每一个阶段,都有90后乡村青少年的共同回忆和美好期盼。


感谢您的关注、评论、转发,您的点赞是我更新的不竭动力,如有错误,感谢批评指正!


 推荐阅读



营山二中搬迁,新的历史起点,创造新的成绩


久违,感恩,营山学生资助中心


柏林:营山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双河:双流镇之于营山,即双流区之于成都


消水:营山的山水小镇、宜居村镇、文化重镇


安固:营山的古县城,今天是什么样?


安化:湖南有个安化县,营山有个安化乡

守望营山
营山小县城的守望者、记录者、见证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