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优秀论文鉴赏第29辑

文摘   教育   2024-05-31 11:05   湖北  


今日优秀论文分享来啦~

论文介绍


作者:范晶晶

论文名称:《基于红色革命历史片区保护与利用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武汉武昌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地段为例》

参赛类别:论文类 

参赛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正文内容


基于红色革命历史片区保护与利用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武汉武昌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地段为例


摘要: 

当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大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消失,传统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被新的方式所替代。


我国当下对于革命历史纪念地的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视,针对红色纪念地的保护与利用。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其革命历史纪念文物较多。然而这些红色文物的历史地段的整体保护与利用的设计则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有效保护这些红色文物,努力提高红色历史地段的利用价值成为值得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红色革命历史;农讲所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持续发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武汉市的历史文化、革命古迹遍布城市内部,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肌理脉络,对其进行合理建设、有效保护、恢复与新建的结合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形成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等四片旧城风貌区和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首义片、昙华林片、农讲所等十六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建设破坏了街道原有路径,公共区域与绿化减少,导致人们淡化城市的革命历史文化情结。因此增加保护红色革命历史街区的意识十分重要。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其研究对武汉市武昌区红色革命历史片区的整体设计提供一定的理性参考,提出适合其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概念,对其他相关的城市片区设计的结构关系、美学要求及有关设计原则都有着具体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科学保护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城市红色革命历史片区,将有利于城市革命历史文脉的传承;完善片区的人居环境与文化商业环境,提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建筑与景观空间形态和谐统一,必将会给新型的生态结构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的意义。


2 武昌区农讲所红色革命历史地段案例前期分析

2.1 武昌农讲所红色革命历史地段的历史遗产

农讲所片区主要的革命旧址包括:
(1)毛泽东旧居
旧居位于都府堤路 41 号,1927 年毛泽东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暂时居住的处所。1967年依据原来的民房样子重新修建了现在的旧居,2001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中国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旧址位是毛泽东同志在 1926 年开始筹备的,是为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而创办的学校。农讲所建筑为砖木结构是晚清宫廷式建筑,在 2001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 年被评为 4A 级景点。

(3)“中共五大会址”旧址
建于 1918 年。原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后为陈潭秋中学,2007 年 11 月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开放。


2.2 基础建设与现状问题

(1)历史地段风貌的不完整
现状调查分析得出,现存的主要历史保护单位有三处,中共五大会址、农民讲习所以及毛泽东故居,除此外并没有其他完整的历史遗存,周边脏乱差的环境与历史建筑也极不协调。

(2)部分街巷肌理关系杂乱
传统历史街区的街巷肌理具有原有居民生活的场所关系,大部分地形是顺应山体自然生长的,后来人们的生活发展后,根据生活环境的改变又自发的搭建了一些零散的建筑群落,对历史风貌的延续以及周边环境的协调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3)公共空间及景观绿化较少
由于传统建筑肌理的制约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造成公共空间缺少,景观绿化除了现有的“武昌廉正公园”内,历史古建筑内比较集中,其余社区和街巷绿化严重不足。

(4)建筑立面不协调
基地内历史建筑保存完好,能够体现荆楚建筑的文化,而新建的建筑的部分建筑构件、细部装饰、整体色彩等,与周边历史建筑不太协调。


3. 武昌区农讲所红色革命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

3.1 项目设计理念

在武昌农讲所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的措施里设计的理念本着以保护为主要前提,在发展中完善需要保护的对象。在设计思路上需要解决商业圈与文保建筑的关系,现代功能与传统类型之间的关系。而具体的措施手法上需要将零碎的空间连续起来,孤立的交通有序起来,破碎的建筑界面协调起来。


3.2 项目保护的措施

3.2.1 完善法规体系

首先在对红色革命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中,要完善法制法规的完整体系,制定确实有效的配套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


其次制定保障制度,设立红色革命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合理的分配保护与利用的投资,将企业与个人的收益清晰分开。


3.2.2 完善具体景区格局设计

1)建筑的保护措施

武昌农讲所保护历史建筑和地方风貌的完整,充分考虑现有状况和可操作性的。对于重点的文保单位建筑,在整体的格局上是不予变化的,但要主要日常的保护、局部整修、重点加固等措施。部分保留的历史遗存历经时间久远,在不改变外观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


2)用地布局的保护措施

项目平面布局(图 3.1)主要是在原始的建筑基地进行局部调整,主要的古建筑遗址不能变动,都府堤路入口的清江饭店也是不能拆除的,都府堤社区建筑基地位置予以保留等。



 3.1 农讲所历史地段改造总平面图


保护的范围包括:
1)南北景观主轴线不变,设置若干的商业布置,以红色历史文脉作为主线,在周边产品的经营上做内容,营造三个历史建筑的历史精神的连接。

2)都府堤入口与农讲所入口保留,分别拓宽路口尺度,设计一定的广场范围,使得人们进入景区时有强烈的识别性。

3)在农讲所西面增加公共的停车场区域,使得车辆有序的停放,不影响路面街道车行的通达性。

4)都府堤社区和雄楚楼社区的街巷拆除违章多余建筑部分,还原道路宽度,增加绿化区域与公共休闲空间。

3)公共空间结构的保护措施
整体规划的结构在原有的布局上大部分是保留的,只是在主题定位上与尺度上略有变动(图 3.2):

图 3.2 农讲所历史地段保护结构图

“二轴”:形成以都府堤路为南北向特色商业轴、红巷东西向历史文化轴的“一纵一横”的轴线格局。

“二点”:指农讲所门前广场和中华路入口广场的两个广场节点。

“三区”:指以文保单位为核心形成文物展览区,以武昌廉政文化公园为核心形成休闲景观区,将农讲所东、西两侧进行改造形成文化创意区。

4)道路交通的保护措施
原有的交通具有一定的历史遗留,规划保护的重点是梳理街道的不合理搭建,控制主干道和支路的明确宽度。每条道路分别承担旅游、商业和交通步行绿道的功能,各有作用而相互联系。

都府堤路、红巷路交汇,设计均达到景观与交通的双重性功能,都府堤路为人行参观步道,禁止车辆进出,是该区域的步行人流来源,都府堤路轴线古建筑与社区建筑的距离控制15 米。增设商业单元形成部分商业步行街,提供人们聚集的活动场所。红色广场为人流密集处,区域控制道路规划尺度为 30 米,保证一定人流量的聚集,红巷路段农讲所外墙与社区建筑的距离控制在 15 米规划范围。


3.3 项目开发利用的策略

3.3.1 建筑整治与利用方案

在农讲所片区的建筑整治中,多数建筑的基地位置是不能变更的,所以建筑的外观造型是整治方案的重点:


1)红巷为主要观光轴线,现有的沿街活动主要为居民的居住日常活动,体现出过于闲散的环境特点。改造方案将临街一层改造为商业店铺,一来增添景区的产业特色,二来可以规范街面秩序,使得街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材料以清水砖饰面,配以黑布瓦屋面,木制葵式万川挂落,木制十字长方式长窗,部分刷白色外墙涂料(图 3.3)。


沿街住宅 A

改造方案 A

沿街住宅 B

改造方案 B


3.3 建筑立面改造图


(2)青石桥社区与雄楚楼社区中的建筑立面过于陈旧。改造方案将建筑外观饰面材料改成清水砖,增设斜面块瓦装饰窗楣,增加窗台结构与配以绿化,使得整体环境更加有秩序(图 3.4)。


青石桥社区现状

青石桥社区改造方案

青石桥社区现状

青石桥社区改造方案


3.4 社区改造效果图


3.3.2 公共景观区域的整治和利用

(1)在整体的景观布置中,方案规划出“二轴”、“二点”、“三区“的结构。将零碎的景观节点连贯起来。


“二点”设计中“一点”则是以中华路入口广场与农讲所门前广场作为景观节点,丰富视觉中心。中华路入口广场为主要步行出入口,设计一半圆型包围式的广场,自然地将人流引入其中。建造一景点门楼,形成标志性的门楼建筑,给人们明确的指示性(图3.5)。


“二点”则是在农讲所门口广场设置圆形五星图案,以革命元素图案象征人们的凝聚力,增加古建筑庄严肃穆的氛围,四周绿植环绕,广场也可形成部分纳凉集散的环境效果(图3.6)。


中华路入口现状

中华路入口改造方案


3.5 入口广场效果图


农讲所门前现状

农讲所门前改造方案


3.6 农讲所门前广场效果图


2)整个历史地段用地面积有限,为了满足交通,在道路的尺度上加以控制,使得景观绿化严重缺少,现状景观硬质铺装面积过多。改造方案在社区与临街步道的绿化设计中采用了大面积灌木植被,单株观赏树种。

4 结论
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是能够延续革命精神,发扬革命事迹,展现城市革命文化内涵的构成要素。对于农讲所红色革命历史地段应积极有效的保护,合理的开发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需求。

课题需要不断深入实际进行研究,每一个革命历史遗留的区域都有着其自身的特色。因此希望仅以此文作为研究的起点,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下去,并能够在今后找到更加符合科学的、全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启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

[2] 《武汉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辑(一);

[3] 武汉城市规划管理局. 武汉市城市规划志[M].武汉: 武汉出版社, 1999;

[4] 张国超,龙金菊,刘剑,保护、弘扬与认同: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文化价值研究[J].铜仁学

院学报. 2022,24(06);

[5] 唐龙,殷乐,王彩芳,俞滨烨,鞠刘,周士鼎.红色文化认同对构建文化自信的作用研究[J]. 文教资料,2021(25);

[6] 辛一凡. 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3);

[7] 王秀美.红色革命文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探析——以广东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为例[J].

老区建设,2022(17);

[8] 韩彦军.创新保定红色革命文化挖掘、整理、传播方法研究[J]. 作家天地,2021(18);

[9] 黄茵.红色旅游助力红色革命精神传播——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为例[J]. 西部旅游,2022(08);

[10] 杜沛,李萌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对河北省邯郸市涉县 129 师司令部旧址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现状的研究[J]. 中国军转民. 2022(08)


“阅读原文”即跳转至官网历届证书查询页

更多赛事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


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作为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榜单项目,是检验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项目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