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介绍
作者:范晶晶
论文名称:《基于红色革命历史片区保护与利用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武汉武昌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地段为例》
参赛类别:论文类
参赛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正文内容
基于红色革命历史片区保护与利用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武汉武昌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地段为例
摘要:
当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大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消失,传统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被新的方式所替代。
我国当下对于革命历史纪念地的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视,针对红色纪念地的保护与利用。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其革命历史纪念文物较多。然而这些红色文物的历史地段的整体保护与利用的设计则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有效保护这些红色文物,努力提高红色历史地段的利用价值成为值得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红色革命历史;农讲所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持续发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武汉市的历史文化、革命古迹遍布城市内部,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肌理脉络,对其进行合理建设、有效保护、恢复与新建的结合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形成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等四片旧城风貌区和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首义片、昙华林片、农讲所等十六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建设破坏了街道原有路径,公共区域与绿化减少,导致人们淡化城市的革命历史文化情结。因此增加保护红色革命历史街区的意识十分重要。
1.1.2 研究意义
2 武昌区农讲所红色革命历史地段案例前期分析
2.1 武昌农讲所红色革命历史地段的历史遗产
2.2 基础建设与现状问题
3. 武昌区农讲所红色革命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
3.1 项目设计理念
在武昌农讲所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的措施里设计的理念本着以保护为主要前提,在发展中完善需要保护的对象。在设计思路上需要解决商业圈与文保建筑的关系,现代功能与传统类型之间的关系。而具体的措施手法上需要将零碎的空间连续起来,孤立的交通有序起来,破碎的建筑界面协调起来。
3.2 项目保护的措施
3.2.1 完善法规体系
首先在对红色革命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中,要完善法制法规的完整体系,制定确实有效的配套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
其次制定保障制度,设立红色革命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合理的分配保护与利用的投资,将企业与个人的收益清晰分开。
3.2.2 完善具体景区格局设计
1)建筑的保护措施
武昌农讲所保护历史建筑和地方风貌的完整,充分考虑现有状况和可操作性的。对于重点的文保单位建筑,在整体的格局上是不予变化的,但要主要日常的保护、局部整修、重点加固等措施。部分保留的历史遗存历经时间久远,在不改变外观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
2)用地布局的保护措施
项目平面布局(图 3.1)主要是在原始的建筑基地进行局部调整,主要的古建筑遗址不能变动,都府堤路入口的清江饭店也是不能拆除的,都府堤社区建筑基地位置予以保留等。
图 3.1 农讲所历史地段改造总平面图
3.3 项目开发利用的策略
3.3.1 建筑整治与利用方案
在农讲所片区的建筑整治中,多数建筑的基地位置是不能变更的,所以建筑的外观造型是整治方案的重点:
(1)红巷为主要观光轴线,现有的沿街活动主要为居民的居住日常活动,体现出过于闲散的环境特点。改造方案将临街一层改造为商业店铺,一来增添景区的产业特色,二来可以规范街面秩序,使得街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材料以清水砖饰面,配以黑布瓦屋面,木制葵式万川挂落,木制十字长方式长窗,部分刷白色外墙涂料(图 3.3)。
沿街住宅 A
改造方案 A
沿街住宅 B
改造方案 B
图 3.3 建筑立面改造图
(2)青石桥社区与雄楚楼社区中的建筑立面过于陈旧。改造方案将建筑外观饰面材料改成清水砖,增设斜面块瓦装饰窗楣,增加窗台结构与配以绿化,使得整体环境更加有秩序(图 3.4)。
青石桥社区现状
青石桥社区改造方案
青石桥社区现状
青石桥社区改造方案
图 3.4 社区改造效果图
3.3.2 公共景观区域的整治和利用
(1)在整体的景观布置中,方案规划出“二轴”、“二点”、“三区“的结构。将零碎的景观节点连贯起来。
“二点”设计中“一点”则是以中华路入口广场与农讲所门前广场作为景观节点,丰富视觉中心。中华路入口广场为主要步行出入口,设计一半圆型包围式的广场,自然地将人流引入其中。建造一景点门楼,形成标志性的门楼建筑,给人们明确的指示性(图3.5)。
“二点”则是在农讲所门口广场设置圆形五星图案,以革命元素图案象征人们的凝聚力,增加古建筑庄严肃穆的氛围,四周绿植环绕,广场也可形成部分纳凉集散的环境效果(图3.6)。
中华路入口现状
中华路入口改造方案
图 3.5 入口广场效果图
农讲所门前现状
农讲所门前改造方案
图 3.6 农讲所门前广场效果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
[2] 《武汉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辑(一);
[3] 武汉城市规划管理局. 武汉市城市规划志[M].武汉: 武汉出版社, 1999;
[4] 张国超,龙金菊,刘剑,保护、弘扬与认同: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文化价值研究[J].铜仁学
院学报. 2022,24(06);
[5] 唐龙,殷乐,王彩芳,俞滨烨,鞠刘,周士鼎.红色文化认同对构建文化自信的作用研究[J]. 文教资料,2021(25);
[6] 辛一凡. 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3);
[7] 王秀美.红色革命文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探析——以广东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为例[J].
老区建设,2022(17);
[8] 韩彦军.创新保定红色革命文化挖掘、整理、传播方法研究[J]. 作家天地,2021(18);
[9] 黄茵.红色旅游助力红色革命精神传播——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为例[J]. 西部旅游,2022(08);
[10] 杜沛,李萌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对河北省邯郸市涉县 129 师司令部旧址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现状的研究[J]. 中国军转民. 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