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介绍
作者:
论文名称:《后疫情时代下社区体育公园韧性设计研究》
参赛类别:论文类
参赛单位:江南大学
正文内容
后疫情时代下社区体育公园韧性设计研究
摘要:
疫情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更具韧性的城市系统表现出了更强的调节能力。提升社区体育公园的韧性,不仅能实现公园面对疫情扰动时的自适应能力,还将以点带面,完善城市韧性。 以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为例,基于韧性 设计视角研究疫情前后居民的需求变化,针对环境、空间和治理方面的韧性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增补植物及设施、强化 空间复合功能、完善自组织群体与管理的设计策略,为社区体育公园的韧性提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区体育公园;韧性设计;复合空间
引言
在后疫情时代,民众的应激防御认知逐渐由被动隔离转为对自身免疫力的主动提升,与身体防御机制高度相关的体育运动成为民众应对疫情危机的重要举措,由此引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2]。社区体育公园以体育锻炼和健身休闲为主要功能,配备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健身场地和辅助空间,具有可达性、便利性和多样性的场地特征,可以满足周边居民的交往和健身的需求[3],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区体育公园的价值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凸显,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社区体育公园需要考虑未来的使用模式和更新策略以应对疫情的扰动。
现代社会的城市空间和人口分布愈渐密集, 新冠疫情一触即发,爆发性疫情可能会造成社会秩序失衡、城市功能失效、生命财产损失等灾难性结果,城市的健康运行面临严峻挑战。城市韧性表现为城市系统具有应对灾害干扰、实现相对稳定平衡的能力,符合后疫情时代下的城市需求,而包括社区体育公园在内的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韧性的基础生态单元,可以为城市韧性做出补充。更具韧性社区体育公园可以承担更多的功能和角色,疫前社区体育公园能够做到有效的疫情防控,维持自身景观结构和健身功能正常运转,帮助居民提升免疫力;疫时社区体育公园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应急空间,缓解城市面临疫情的压力。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寻求社区体育公园在后疫情时代的韧性设计策略,不仅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康体价值,更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环,为城市韧性的提升做出贡献。
1 社区体育公园的韧性设计
1.1 韧性理论指导社区体育公园设计的意义
城市学将“韧性 ”定义通过有效预备、适应和恢复不确定性扰动,使城市系统和区域实现经济建设、 社会秩序及公共安全等正常运行的能力[3] 。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对公共空间提出了防疫、应急和储备等要求,这就需要公共空间具备灵活可变的弹性特征,社区体育公园作为体育公园的分支,往往临近社区, 相较而言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面向疫情扰动的韧性设计,宏观上表现为社区体育公园作为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形成韧性网络的重要环节与基础构成,通过设计实现空间的复合变通,为城市应对疫情扰动预留出应急场地;微观上表现为社区体育公园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景观系统,通过韧性设计的方式,使其具备面对疫情扰动的协调能力,可以保持自身的稳定运行。
1.2 各防控状态下韧性设计目标
基于疫情防控政策下的社区体育公园存在开放、限流、封闭三种状态[4] ,这决定了公园在不同防控状态下侧重于不同的韧性需求(图 1)。社区体育公园的韧性需要依赖于物质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协同促进来实现,物质层面的包括环境韧性和空间韧性,社会层面则体现为自治和他治两方面的治理韧性。
物质层面的韧性可以使社区体育公园在处于开放和限流状态时,预防疫情的发生与传播;在封闭状态时实现功能转换,提供临时的应急空间。社会层面的韧性可以促使社区体育公园在开放的状态下组织活动,提升居民参与度;在限流状态下规范居民的活动范围, 限制聚集规模;在封闭状态下对公园进行有效的消杀管理。
图 1 不同疫情防控状态下社区体育公园的使用情况
1.3 疫情全周期下的韧性需求
社区体育公园的韧性提升可以让公园在面临疫情扰动时作出自适应的反应。从疫情发生的时间维度 来分析公园的韧性需求,可以更精确地把握疫情全周期的防御重点[5](图 2)。
图 2 疫情全周期下的韧性需求
1.3.1 疫情来临前:疗愈性绿化和辅助防疫设施
环境韧性包括由绿化构成的环境和由设施构成的环境。更具疗愈性的绿化环境不仅可以舒缓居民因 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还通过植物释放的挥发成分,抑制和破坏病菌的繁殖[6] 。设施环境的韧性是指公园内部各类服务设施辅助防疫的能力,包括医疗设施、指示设施、标识设施等。
1.3.2 疫情来临时:规划预留场地
相较于社区公园,广场和球场的更丰富的社区体育公园本身就拥有更多开敞的留白空间,传播风险 更低,并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通过对社区体育公园健身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功能植入,使之构成适应疫情变化的复合空间 。复合空间在疫前可以满足居民的健身和观景需求,疫时为周边居民提供物资储备、 中转和供给的场地,这使得社区体育公园能够与外界系统相互呼应,共同搭建城市韧性的底板。
1.3.3 疫情结束后: 多元主体共治
良好的治理韧性可以提升社区体育公园疫前的组织能力和疫时的应变能力。治理韧性不仅体现在管理人员对公园的治理,更需要周边居民共同参与进行治理,只有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区体育公园, 才能完善公园应对疫情的能力。
1.4 社区体育公园的防疫韧性设计原则
综合诸多学者对城市韧性特征的研究[7-8](表 1) ,实现城市韧性的一般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是城市组织的适应性原则, 不仅体现在社会层面的组织上,还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上。其次是城市系统的多元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城市遭受灾害冲击时,具备多元性的选择措施、多尺度的构建 要素以及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最后是城市功能的冗余性原则,体现城市具有一定重叠和备用的模块化设施。
表 1 城市韧性特征
考虑到社区体育公园物质和社会层面的特点,本文认为社区体育公园防疫韧性设计原则应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4.1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体现为社区体育公园系统应对突发疫情时的灵活性,这一方面依赖于社区体育公园治理主体的学习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依赖于公园物质环境的功能性,即场地应具备模块化特征, 以便于公园内部空间可以在疫情的干扰下进行自我调配。
1.4.2 多元性原则
社区体育公园的多元性体现在绿化功能和空间功能上。绿化功能的多元性表现为植物的多功效性; 空间功能的多元性在于通过空间节点功能的重叠强化系统韧性,在有限场地内分时段满足多种功能需求,激发公园面向疫情的适应能力。
1.4.3 冗余性原则
社区体育公园的冗余性源于制度和物质的丰富性, 比如应急预案、应急物资等。冗余性是社区体育公园防疫的重要依托,当疫情来临时可以帮助公园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在第一时间斩断疫情的传播。
1.5 社区体育公园的防疫韧性评估框架
从韧性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社区体育公园的韧性设计原则,根据社区体育公园情况设定韧性衡量标准,从而得出社区体育公园的防疫韧性评估框架(表 2)。
表 2 防疫韧性评估框架
2 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的使用情况
2.1 区位特征
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占地面积约 7.6 万平方米,西侧社区与公园相隔高速路,故入口均开设在公园东侧。该公园主要服务于碧水蓝湾社区的居民以及蒋王中小学的学生,服务人群稳定,对公园的使用率极高。其中碧水蓝湾社区当前常住居民约 2640 人,2021 年 8 月 3 日曾因疫情反扑遭到封控(图 3)。
图 3 公园交通和区位分析
2.2 空间形态与活动类型
公园内部的健身空间依据使用空间形态可划分为面域健身空间、路径健身空间和节点健身空间(图4)。
图 4 公园内部空间分析
2.2.1 面域健身空间
面域健身空间指公园内开阔且面积较大的空间,通常依赖于铺装变化实现场地功能划分,包括广场空间和球场空间。作为群体性健身空间,其特点是专业性强,灵活度低,主要活动类型是健美操和球类 运动 。现有面域健身空间包括广场空间 4 处、 门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场各 1 处, 网球场和篮球场各 2 处。
2.2.2 节点健身空间
节点健身空间由可移动的活动设施实现场地功能,包括健身器械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等,其特点是灵活度、使用率和周边绿化率较高,空间布局和形式丰富多变 。居民活动类型是使用健身器械健身、亲子活动等。场地现有节点空间包括健身器械空间 7 处,儿童游乐空间 1 处。
2.2.3 路径健身空间
路径健身空间是居民行径类运动的主要场地,其特点是服务人群较多,专业门槛低,空间富于变化,两侧封闭性较强,主要活动类型是慢跑、竞走等。场地现有路径健身空间主要为 1.5 公里的健身跑道。
2.3 调研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及访谈法。笔者于 2022 年 4 月 10 日至 4 月 20 日(期间均为 常态化防控) ,通过“滚雪球 ”抽样方式[9]在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及其周边发放问卷, 即问卷首先发放给 5 位扬州居民,之后通过这些受访者将问卷发放给更多的调研对象。本次共发放调研问卷 394 份, 回收有效问卷 381 份,有效率为 96.7%。
随后笔者对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并选取部分调研对象进行访谈, 了解居民的健身状态及需求,总结公园现存问题,为设计策略提供必要性依据。
2.4 使用对象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共计 28 人疫情前后均未来访过社区体育公园。此类群体年龄主要集中于 18-35 岁,这部分人群多认为公园内缺少专业人士指导,因此他们更愿意去健身房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锻炼。
在针对公园来访人群调研发现,健身居民女性略多于男性,其中以中年人数占比最高,少年人数占比最少,58.6%的居民习惯结伴出行(图 5) 。随机访问了一些健身居民,中老年人群多表示自己的年龄 属于新冠易感人群,希望通过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公园虽临近蒋王中小学,但来访过公园的中小学生却仅占据 14.2%,针对这种现象,健身居民普遍认为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只能通过学校的体育课锻炼。
图 5 使用对象情况
2.5 疫情出现前后公园使用情况分析
新冠疫情出现前,每月访问公园 2-3 次的居民占比最多,他们来访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接触自然和强身健体,55.8%的居民会在公园内停留 1 到 2 小时,访问时间多集中于早晚间 6 点至 8 点。
对比疫情前后,居民的访问频率有一定的提升,70%的居民至少每周访问公园 1 次,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在公园内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因疫情造成的不安导致居民社会交往需求降低。居民逗留时长变化不明显,傍晚健身的人群对比疫情前有显著提升(图 6)。
图 6 疫情出现前后公园使用情况
3 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的现状问题
3.1 植被功能和防疫设施不完善
疫情期间,人们一直在应对居家隔离、停工等压力源,这让居民渴望接触自然舒缓压力。调研问卷的结果显示(图 7),超过 70%的居民表示绿化环境对自身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有助于自身活动的开展,但近一半居民对公园内绿化环境直观感受一般,居民普遍认为植物色彩变化较少且缺乏良好的延续性。经实地调研发现,公园内部树种多为银杏、柳树和雪松,观赏花果类植物较少致使景观季相变化弱, 且杀菌防疫功效有所欠缺。
遭受过疫情爆发之痛的扬州居民防疫意识普遍较高,94.2%的居民认识到保持社交安全距离是防止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超过一半的居民表示健身过程中会不经意越界。公园内设置了一些防疫宣传标语,但并没有明显应急场地指示设施、社交距离提醒标识设施和医疗设施储备,这让80.6%的居民对安全问题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心(图 7)。这都说明公园在环境方面存在韧性缺失,难以满足预防疫情的基础条件。
图 7 针对公园环境韧性的调研情况
3.2 空间缺少划分且功能单一
健身活动项目是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外在表现。针对来访公园居民的调研结果显示(图 8),使用健身器械和慢走等轻度运动最受居民欢迎。疫情出现后,慢跑的人数明显提升,但球类运动参与人数却下滑了 49%。
经访谈得知,新冠疫情出现前人们更愿意集中至面域健身空间,进行集体式活动 。新冠疫情出现后人们相对更愿意分散到节点健身空间和路径健身空间进行个体式或家庭式健身活动 。部分居民反映节点健身空间内部缺少划分,造成人群聚集,这使得健身器械虽然需求度上升,但使用效率却降低了。而球类运动参与人数的下滑是因为只有防疫常态化下的球场才处于开放状态。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公园道路系统通达性强,但广场空间往往较为孤立,缺乏其他健身空间的配合,而球场空间又分布过于集中,存在交叉感染风险。此外,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时的安全性不足,如慢跑时无法控制安全距离等。在疫情管控和封控的状态下,公园仅作封闭管理,未能发挥场地的应急功能。
综上所述,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内部空间未能形成多中心功能组团,空间功能较为单一,灵活性欠缺,且在健身空间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上表现不佳,这都表明了当前空间韧性的缺失。
图 8 疫情出现前后居民运动项目参与情况
3.3 缺乏有效宣传和自组织群体
访谈发现社区体育公园的管理人员均未经过体育培训,也不负责公园活动组织。大多居民认为公园 的防疫宣传工作还存在不足,且当前公园缺乏通知和预约机制,居民难以在第一时间判断公园的人流情况。公园内部存在部分自组织群体,但因种类较少、组织不到位等原因,实际参与人数并不多(图 9)。
综上所述, 目前师姑塔社区体育公园在自治和他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短
板,缺乏实现居民内部共建 共管共赢的治理机制,导致治理韧性的缺失。
图 9 针对公园治理韧性的调研情况
4 社区体育公园韧性设计策略
4.1 增补植物及设施以提升环境韧性
4.1.1 补充高功效植物增强绿地效益
高功效植物是指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益且生态效益突出的园林植物[10] 。这类植物的功效作用主要体现在康体保健和消杀细菌两方面。康体保健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质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放松助眠的作用,其呈现的色彩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常见植物有桂花、合欢等 。消杀细菌类植物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抗菌活性成分,如香茅醇、按树脑等,此类物质对病毒有一定的消杀作用, 阻碍病原菌的传播,常见植物有薄荷、楠木等[11]。
因此,在公园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补充高功效植物,不仅可以丰富公园的季相变化,还能够增强公园的绿地效益和安全性(图 10)。
图 10 高功效植物配置
4.1.2 增设设施提升防御能力
社区体育公园在医疗设施上应通过配建小型医疗站的方式,在疫情常态化和防范状态时,作为居民身体突发状况的救助地点;在疫情管控和封控状态下,可将小型医疗站征用为救灾物资的储备空间,完善周边社区居民面临突发情况的生活保障。
在指示和标识设施方面,宜增设色彩跳跃的指示牌于应急场所的醒目位置,并通过划定个体居民活 动范围、利用地面铺装划分空间等方式完善社交距离提醒标识,增强空间的导向性(图 11)。
图 11 增设设施提升防御能力
4.2 强化空间复合功能以弥补空间韧性
4.2.1 面域健身空间
公园的面域健身空间主要包括广场空间和球场空间,总面积约为 5739 平方米,约占健身空间总面积的 63.3%。面域健身空间既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又是承载应急空间的主要场地。
球场空间在场地规划时应将其分散设置于公园各处,使其各自独立,并在主导风向外围设置浓密的植被隔离带[12] 。在疫情常态化状态下,球场应通过预约制度,限制入场人数,保障活动的安全开展。当周边社区处于疫情防控和封控状态时,球场可作为救灾物资集散空间[13] ,为救灾物资装卸与分配提供场地。
广场空间周边应搭配设置节点和路径空间, 围绕广场形成多中心的均衡布局,有利于分散人流。疫情常态化下,广场在提供健身功能的同时,还可作为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点,提升居民的防疫意识。当所在区域转变为防控状态时,广场空间可作为临时核酸检测站点,缓解周边医院的筛查压力(图 12)。
图 12 弥补面域健身空间韧性
4.2.2 节点健身空间
由健身器械空间和儿童游乐空间组成的节点健身空间,总面积约为 1480 平方米,约占健身空间总面积的 16.2%,分布较为分散。针对节点空间的韧性提升可通过设置模块化的果蔬种植箱,利用滑轮、轨道、轻质化等方式实现可移动性[12],以种植箱不同的排布方式,控制空间范围内的健身人数,同时在场地内部配备急救医疗箱和户外清洁设备,提升节点健身空间安全性。
在疫情常态化状态下, 由果蔬种植箱形成居民共享的种植空间,实现了节点健身空间的复合功能, 以强调公众参与的方式,提升社区体育公园的活力。
在疫情防范状态下, 以果蔬种植箱作为隔离带,可自由调控空间划分,将空间化整为零。在小空间 内设置健身器械设施或儿童游乐设施,可有效拉开设施间距,保护脆弱群体,有效避免聚集。
在疫情防控和封控状态下,周边社区可能会面临突发性食物紧缺的压力,果蔬种植箱作为可食性景观储备,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食物补给,也为城市的韧性建设作出补充(图 13)。
图 13 弥补节点健身空间韧性
4.2.3 路径健身空间
路径健身空间作为使用率最高的空间类型,空间总面积约为 1869 平方米,约占健身空间总面积的 20.5%,往往作为主流线贯穿整个公园,应在健身跑道两侧设置距离感应灯带,弥补路径健身空间韧性。
在疫情常态化和防范状态下,灯带可帮助居民判断自身当前跑步速度是否符合安全社交距离: 当居民与前方健身者距离较远时,居民经过灯带,则绿灯亮起,代表当前跑步速度适中; 当居民与前方健身者距离较近时,则蓝灯亮起,提醒居民减缓跑步速度。
在疫情管控和封控状态下,可以发挥灯带的指路功能,即通过灯带的不同颜色指引工作人员快速通往不同区域,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图 14)。
图 14 弥补路径健身空间韧性
4.3 完善自组织群体与管理以实现治理韧性
4.3.1 组建草根体育组织实现自治韧性
鼓励草根体育组织组建,引导居民到社区体育公园内进行体育活动,激发居民公共参与精神[14]。 草根体育组织可以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具体的体育锻炼类型,如广场舞组织、路跑团体等,并招募志愿者提供健身指导。
疫情常态化状态下,草根体育组织可举办小型体育赛事,拉近成员间的距离;周边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也可以跟公园的赛事联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缓解学业压力,增强家庭凝聚力。
4.3.2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他治韧性
疫情常态化状态下,公园出入口管理应逐渐趋向无人化,检测入口可配置热成像人体测温机、防疫消毒设施等 。疫情防范状态下,公园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 APP 或小程序为媒介,在第一时间告知周边居民当前公园的人流状态,通过预约控制居民数量。公园需要暂时关闭时,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公园的巡查管理和喷淋消毒,通过与志愿者的配合,发挥公园的应急功能。
5 结语
后疫情时代下,相较于封闭的室内空间,兼顾健身和休闲的社区体育公园不仅可以做到有效的疫情防控, 还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同时,社区体育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 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以点带面实现城市韧性,才能将疫情掐灭于爆发之前。
此外,社区体育公园的价值实现离不开管理者和决策者之间的跨学科合作。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未来可以对新冠疫情期间和之后的社区体育公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4) : 13-20.
[2] 王智慧. 规训与惩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身体规训与认知转向[J]. 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20, 43(3) : 1-13.
[3] 邵亦文,徐江.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 : 48-54.
[4] 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区区 ”不同,要注意啥?解除标准是什么? [EB/OL],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https://www.jscdc.cn/hdjl/wzy jll/202202/t20220223_71952.html
[5] 白晓丹,谭少华,杨春. 基于韧性理念的社区空间环境更新策略探索——以北京市东铁营社区为例 [J],2021, (4) : 20-26.
[6] 陈然,赵晶,邵壮,等. 城市疫情背景下的 19 世纪后期城市公园发展与应对举措研究[J]. 中国园林, 2021, 37(11) : 81-85.
[7]Ahern J.From Fail-Safe to Safe-to-Fail: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the New Urban Worl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100 (4) :341-343.
[8] Wildavsky A B.Searching for Safety (Vol.10) [M].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8
[9] 李倩云,罗诗婕,宁春娇,刘群阅,黄启堂,谭少华.新冠疫情前后居民对社区公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 [J].中国城市林业,2022,20(06) :92-98.
[10] 肖洁舒,徐艳,王予婧. 华南地区人居环境高功效植物景观设计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11, 27(8) : 73-76.
[11] 陈莉. 康体保健植物景观设计初探[D]. 西南大学, 2011.
[12] 陶聪,陆邵明,李佳芯.防疫视角下医院附属绿地弹性设计策略[J].中国城市林 业,2022,20(02) :98-104.
[13] 孟羲,苏腾. 适合空间隔离防灾的城市免疫空间模型初探[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 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 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C].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1 :12.
[14] 杨志亭. 我国草根体育组织的功能定位探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0(1) :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