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生活还在下沉,关系还在生长

文摘   2024-09-16 19:22   新西兰  


今天是我和队友10周年结婚纪念日。

屋内《七年婚姻,贵在共情》余温还在,窗外3年又经过了我们。这几年的整体感受是,好的夫妻关系会在夫妻关系之外体现。

当各自有更多的时间关怀社会,关心周边,关注自己,说明内部的关系首先是和谐的。

写《七年》时,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共情。比如他不跑步,却懂跑步对我的重要性,乐意听我说说我在跑步时遇到的新情况,新自己,新感受。

比如我不擅长他擅长的很多事,但不妨碍我愿意理解他做事的逻辑和支撑点,然后提出我的想法,给探讨一个空间。

如果概括这种和谐,大概是“男女主角活在不同的故事里,但这些故事的背后呈现出内核层面的高度相似”。

但,生活不总能被高度概括成一个概念,这也是10年的一个重要感受。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流速里,虽然以“懂”为主题的和谐成为了一个锚点,推进着我们的生活。但新的事件总在发生。你问对方how 's your day? 每个小时、每分钟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这一点,我和队友都认可。所以也更愿意从宏观的世界落地,回到生活里,在瞬间中感受彼此,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和大规划带来的方向感不同,瞬间中的小彻小悟,让生活原地下沉,关系原地生长。

生活在下沉

今年9月以来虽然忙,但却有了更多的觉察,特别是日常和队友的沟通方式。因为信息爆炸,注意力常常会被拉到宏观的叙事上,很多“不重要”的生活对话就被折叠了。

经常发生的一幕,队友问:“你刚刚说了什么,对不起我没听清。”

我想了想,倒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事觉得,没必要再花时间重复,于是就会答:“啊,没什么,小事情,别放在心上。”或者答的更简单利索。

心有猛虎,有时不免丧失掉细嗅蔷薇的能力。“算了,不重要,也许吧,回头再说”

然后,生活的细节就被这样的对话折叠了。

很有意思,前几天不再是这种情况。

我们对一件生活小事进行了很多轮的对话,是关于薇儿跟我们说她白天学校的一件事,我因为在二楼听的断断续续,于是打了个岔。队友追上来,我们隔着浴室的玻璃门,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继续聊。我解释,刚才我听成了什么,他给我复述薇儿的原话是什么。

现在我已经想不起任何实质的内容,但那种把生活展开,铺好,用语言当作交通工具不放过每一寸空间的感受,真的是好久没有过了。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加速,只有在特别兴奋地时刻才有的那种加速。

它重置了我们这一段的生活节奏,让生活恢复到一种很慢很扎实的流速里。

那天薇儿也跑上楼加入我们,每个人很silly又认真的在发展对话,尽量解释自己的视角,把这件小事认真的捡起来,去聊开。

事后我和队友也一起反思,决定每天要有一段特定的时间,不去讨论任何宏观的概念,只回到生活中,一起变成蜗牛,看到视野之内,然后慢吞吞的行走。

因为生活中的小事值得认真的去聊,这个值得或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在捡起一件具体事情的动作中,重新以我们的时区为准则set the pace, 安置生活的感受,发展重要的关系。



关系在生长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问有多少夫妻是结婚几十年的,有多少对是每天还在互通电话问今天过的怎么样的?

我在心里默默举手,咧嘴微笑。

因为那天早上,我刚好也重新看了公号里写过的文章,对很多画面记忆深刻。

早前恋爱的时候写下的文章,是溢出屏幕的热烈。7岁的年龄差,跨国恋爱、女以色授,男以魂予,满满的年龄和性别张力。

那时候的关系体现在对外界条件的隐隐对抗。“很多事,我们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做了。” 如果希望在一起,那么就必须做点什么,得把“希望感”变成行动。

于是在对抗中,异地变成了同屋,继而发展为举案齐眉。

结婚后,文字逐渐回归到细腻和温情中,记录多集中在具体的小事,薇儿出生、搬家海外、疫情异地。从当年的措辞可以看出,大变动下,俩人说出的字字句句都有斟酌,都把对方的感受放在了首位。

关系在这个时期显化为了动词,因为平视彼此,所以你始终看的见对方的看见。遇到问题呢?沟通、沟通、沟通,嫌不了一丁点儿麻烦。

这些文字忠实的记录着这些年我们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关系在往深刻发展,一方面我开始好奇,关系还可以怎么生长?究竟有没有瓶颈期?

所以,当看到“有多少夫妻还在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日通电话?”我竟然咧嘴微笑了。题面“无关紧要”这四个字,似乎被我找到了我这个版本对于“关系”的答案——

关系生长在我们创造的私人叙事中。

“今早送薇儿没事吧?”
“没事,傻呵呵的,可高兴了。”

“开到哪里了?”
“到Link Road了”
“行,那就快了。”

“哈喽呀,我就是想给你打个电话哈”

“哎哟跑步呢吧?悠着点儿”
“……好”

聊的长或者短不是重点,重点是手机一响,我本能的知道是他。而且10年间,我没再有过别的接电话本能。

重点还是,所有文字和语言,都有一层“有且只有”流动在我和他之间的意义。

像一瓶藏酒,重点不在酒,在于“藏”。热烈也好,温柔也罢,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期待都开始变得私人化,变成一种存在于局部空间内,属于两个人的舒服的、自由的叙事。

这个趋势告诉我,只要我们还在努力的制造着新的对话,我们的关系就会以私人故事的形式继续生长。我不介意这个故事是伟大还是平庸,因为评价故事是别人的事情,而别人在我们的关系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我喜欢私人,因为它的另一个表达是:无法替代。



人在向前走

无法替代的关系,需要人来提供独特的内核。

两个星期前,我向学院提交了博士申请书。

递交之前,我和队友把读博这3年,学业对家庭每个人可能带来的影响认真的聊过。

对家庭整体的影响,比如近年内要不要搬去澳洲,未来可能出差的频次;
对薇儿的影响,比如陪伴时间,通勤时间,兴趣班安排;
对队友的影响,比如他下班后睡觉前需要额外给的支持,周末额外的通勤;

聊完之后,我俩沉默了一会儿。

他说,“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喜欢研究。你不会停在原地。”

我跟他聊过我博士阶段要研究的去殖民化课题,以及在博导办公室,临走时导师的那句:“Sophie, 你已经是个有social impact的人,下一步你想要做什么?你想不想为这些孩子们写书?”

那晚回家,我很激动的告诉队友,“你知道吗,我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其实这本书在我的心里已经有了。” 他听完点头。

在宏观问题和人生志向这层面上,他的关注点和我的关注点极其接近。

所以,选择沉默不是因为我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而是,我们一起站在了一个最有可能是正确的决定前,我们需要一个短暂的时间,去屏住呼吸,期待一下未来。

当生活下沉,两个人越来越会以真实的样子相视。它给了我们再一次选择的机会,让不相似的内核互相道别,相似的内核不再走散。

这么看,个人对关系最好的贡献,就是给出一个本真的、保持成长状态的自己。



上周队友去Costco加油,偷偷买了白玫瑰和百合放在客厅里。算好时间,应该会在16号左右开花。

薇儿下学问因为什么买花?

一个答:因为妈妈喜欢花。
另一个答:因为爸爸知道妈妈喜欢花。

10年,我们都在以龟速继续move on。

途径的地方去回忆,不再是一种公共空间的打卡记忆,而是加满了纯粹私人的叙事和温度。

曾经各自喜欢的东西,要么还在继续喜欢,要么变成了养料,揉进了各自的性情里,伴着关系一起生长。

我们还在关心世界,在大的叙事中握紧生活的方向。

也还在关怀着水表电费,生活值得被吐槽,也值得被接纳。

但若说偏爱,第10年,还是具体一点的生活,最好。

H同学,感谢有你,和我一起吐糟、接纳,也狠狠拥抱着这样的日复一日。

索菲的文字世界
《活在标签之外》作者、教育学硕士,在读博士。公号聚焦心智成长、亲密关系、女孩养育。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希望用积极不设限的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方法,帮助更多人在焦虑的时代,寻找到内心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