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7岁的女儿

育儿   2023-12-21 12:04   新西兰  



亲爱的薇儿,
 
落笔此信时,你和爸爸已经落地北京,接下来的生日和新年,你们将在北京的爷爷奶奶家中度过。这是你出生以来第一个不在我身边的生日,但依然有那么多人陪着你,爱着你,很幸福。妈妈提前祝你7岁生日快乐,新年假期快乐。
 
这一年你在新西兰完成了Year2的学习。学校时间之外,你还有精力维系着一些兴趣爱好,有些时候你很乐意主动去学,也十分坐的住。有些时候你则会跟我争论,我累了,不想再继续了,但鼓励你一下,你就会继续练习,然后多数时候你都觉得,完成后心里好舒服啊,自己做的真不赖。
 
到了下半年,你开始意识到,如何安排娱乐和学习时间,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事情。于是你发出声音,每天要多久花在放松,听书,练琴,写字这些上面。这些大声的背后,都在向我说明,你的自我已经在疯狂地生长。而我不希望用任何简单的对和错作为一种指示,影响你对自己的判定。
 
每个人都有个性,有想法,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新西兰教育里推崇的自由和独特在你身上已经有所显现。但做自己并不比“不做自己”轻松。它也要面临很多的苦恼。
 
这封信,我不想跟你探讨你可以是谁,你会比我有想法,我更想跟你聊的是如何在成长中,更好的安放这个自己。
 

1. 意识到不同的想法有利于我,会让你舒服很多

 


在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别人的言语一不小心就被当成了对自己领地的威胁。
 
上次是跟姥姥争论要不要吃虾,姥姥希望你吃两只,你忽然就生气了,觉得自己的主权被侵占了,小嘴一噘,双手抱起,“如果我不想吃的话,你也不能强迫我啊。”
 
家人们给你解释,不是在强迫啊,没有强迫。我们只是关心,你可以不吃,但吃了对身体更好。我们希望你有好身体。
 
磨来磨去,你选择了不吃,回来的路上也在跟我喋喋不休,我就是不喜欢
 
我也做了努力,帮你又理解了一下什么是强迫,什么是合理的建议和适度的关心。最后我好像抓住了要点,问你,是你不喜欢吃虾吗,还是你不喜欢被人‘推着走’的这种感觉?
 
虽然你的回答是两种情况都有,但我认为提出这个区分还是很重要的。单纯的不喜欢虾,你只需在下次别人再劝说你吃虾的时候,礼貌回答我不吃就可以了。
 
而不喜欢来自后者,你可能更需要一种意识的激活。因为今后你还会遇到这些声音,也许是人生的建议,也许是关心,或者是别的什么要求。它们来自一个个独特的人,与你内心的想法不见得一致。
 
有可能是想推着你走的更快一点。还记得你玩魔方时那个好为人师的小哥哥吗?他觉得自己的方法正确,于是一直念念有词,“哎呀,你看,你得这么转才行啊!”
 
有可能是推着你重新规划方向。还记得你的不忍心吗?好朋友不想让你和别人玩,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了,于是气鼓鼓的说,”要么跟她,要么跟我,你选一个吧!”
 
这些场景中,我能看到你的为难。但,它们也并不值得成为你的痛苦。

上图:跟我参加奥大教育学院市场部动物园团建 

秘诀就在于你让自己怎么去听别人的声音。我希望你,把这些不同的想法,建议,观点当作了解自己的机会,借他人之手,搞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是你无论如何都不想要的。
 
想要的,就点头谢谢。不想要的,就大方的说出我不想,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人把不同的声音视为在做自己的路上的一种威胁,这与真相不符,真相是听过不同的声音,你才能确认自己的观点。有能力欣赏别人的不同,你才有能力欣赏自己的独特。
 
妈妈花了很长的时间,想明白不同的声音对我的正向作用,是巩固旧的自己,拓展新的自己。
 
而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会一再的坚持自己的想法,拒绝他人的声音,直到我发现自己到底错过了多少潜在的乐趣。比如,10岁之前我从不吃鱼。直到你姥爷做了一次煎鱼块,那一天就着小神龙俱乐部吃着鱼的味蕾刺激,我终生难忘。
 
我希望你能够认可,他人不是你的敌人,而是陪你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找到并修正自己的人。
2. 以整合的眼光看待世界,你会舒服很多
 
你可能意识到了,在安放自己的过程里,一个重要的题目,就是与众多不同和谐相处。
 
在新西兰,比较典型的是文化的不同。你在这边上小学,在学校不是那么容易感到规矩的束缚。各种空间和任务,准备好放在那里,只等待你们用一个个好奇心和创造力去打开。
 
你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鼓励探索自由。从探索学习的方法到探索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老师多数时候只负责安排好任务,然后隐形在背后。
 
它带来的快乐是那样的明显——谁不喜欢无所束缚,自由驾驶的快活呢?但它带来的顾虑呢,不能说隐晦,但起码也构成了一些社会文化学者的探讨空间。
 
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自己。作为生活在新西兰的中国家庭,家里人还是希望你能够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方面,尊重师长,有礼貌,有一定之规,不逾矩等等。事实上,你也在这样的小环境沁润里。
 
两种文化的碰撞,像给齐天大圣戴上了紧箍咒一般。比喻或许不恰当,但确实引出了一个普遍的困扰,人要如何调和才能使自己在多元的环境中,好过一些?
 
这不是你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

上图:今年4月,和我晨跑在基督城Hagley Park
今年妈妈作为学生研究员,有机会去听不同背景的中国家长对多元文化的看法。比起期待文化本身的学习,很多家长的反思发生在帮助孩子进行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判断这个方向上。
 
我很认同。它预示着不能再用单选题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既有又有的环境,需要的是与多元相处的勇气和能力。每一种不同,它的优势在哪里?限制在哪里?可以与其他共用吗?怎么用?
 
这个整合的思路,也是你今年打Vex机器人赛后的其中一个反馈。
 
和竞争类的赛场不同,Vex主打一个合作。两队设计的机器人,如何在1分钟的时间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拿到高分。
 
从北帕回奥克兰的飞机上,我问你,最喜欢哪一场比赛,你毫不犹豫的回答,被对方救助的那一场。那场比赛在临近结尾时你们的机器人发生了小意外,好在对方的人前来补救,两队共同拿到了高分。
 
你告诉我,当时你松了一口气,还好我们的机器人不一样(听得出潜台词:否则同样的故障,也可能出现在对方身上),可以互相帮上忙。
 
我感叹你的好意识,也希望你将这个意识继续发挥在更多的舞台。
 
规矩与自由不可调和吗?只要你觉察到,规矩的存在不是为了束缚人,相反,它创造了一种公共的秩序,让每个人得到更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空间,安稳的享受自己的那份自由。那它就是在你的认识里,可被调和的。
 
中新文化不可调和吗?让思想先流动起来。你理解各自文化的核心,斟酌场合,互补着实践,谁说不可以呢?
 
当然都是可以的。当你学会灵活的看待这个世界,你的自我,也会获得一个更有弹性的空间去安放和发展。

 
3. 学会适当的向世界低头,你会舒服很多
 
当然,灵活的视角并不能解决一切客观世界的难题。因为很多事,靠个人的力量,还是太难了。
 
这学期回家,你经常跟我聊学校发生的事。你说有同学放学就直接进课后辅导班了,到晚上才回家。我听得出来,你背后呢,是想夸一下我,”你看我妈妈多好,不用送我去。“
 
但事实是,你虽然没有课外辅导班,但妈妈在家里对你的辅导一直也没有停过,这个功夫要算下来,也不亚于上外面的班。
 
家长什么要这么干?你可能会问,不是有学校么?
 
跟你分享一组数据来解释原因。
 
新西兰学生在今年刚刚过去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考试中,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平均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分数下降了高达15分。
 
对这样的成绩,新西兰学界各有分说,有学者批判,这里教师不教书太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纲,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非常淡化。也有学者指出,按能力给学生分组,让差生更差,差距越拉越明显。
 
这边老师不教书这件事,和国内的教育环境似乎走了两个极端(国内的问题是过分的教师主导,学生失声)。但无论是哪种教育环境,对家长和学生的直接影响都是,人在环境里变得非常被动。
 
放在新西兰,因为老师指不上啊,家长再不想想办法,孩子的学习就真的一落千丈了。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完全靠数学英语这些衡量的。拿这件事来说,是想告诉你,我们生活在社会里,有很多客观存在的问题, 靠个人是很难去改变的。
 
那改变不了怎么办呢?
 
有意识的家长,这时候就不会再跟自家孩子较劲儿了,如果学习成绩普遍差,那就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

上图:2023年一个普通的午后
这些家长中,可能也有不少人尝试写信给学校,教育部complain。但也知道,有机会去扭转决策者想法的几率,可能微乎其微。这个时候,个人与系统的力量悬殊会明显可见

当然,这只是教育里的一个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情况,都不是靠个人的力量能完成掌控的。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适当的向世界低头,承认自己就是没有办法扭转世界的规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意识。它帮助你先解放自己(错不在我),进而心中怀有静气(不再跟自己较劲),去认真思考如何与一个不尽人意的环境共处。

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与世界维持起一种出不了差错的关系。

在学校,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回到家,家长们要么自己在家教,要么送课外补习让老师来教。要么就不care学业发展,只要求孩子身心健康,要么干脆离开新西兰,前往别的国家,当然,搬家后难免还会遇到新的教育问题。

你看到了五花八门的共处策略,虽然会绕远,但结果是不动声色地冲着好的方向去。大人的做法未必正确,做的时候呢也未必开心,很可能是极端辛苦。


所以对你来说,我希望你首先明白,苦中做乐不是一个坏的词,甚至不是下策,而是一种越发被未来社会需要的智慧和能力。而你,在面对庞大的对手时,也需要去发展自己的“苦中作乐”。

我希望在你未来的成长里,积极改变你能改变的,甘心放下你不能改变的。待你继续成长,或许已经用自己的方式优化了很多周遭,也可能大环境会发生变化,都未可知。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安放自己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不断的去意识,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自我安放之路。

有时需要一些刺耳的声音,你才有机会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
有时需要打开一点视角,你才能发展自己的力量;
有时需要承认自己的力所不能及,你才有机会与这个不可控的世界共舞。

不尽如人意的世界,也是世界。
听见它,拥抱它,感受它。
最后,将思考多放在关系里,你会更容易解放自己,找到心中的那片安稳。
 
爱你的妈妈
2023年12月21日

索菲的文字世界
《活在标签之外》作者、教育学硕士,在读博士。公号聚焦心智成长、亲密关系、女孩养育。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希望用积极不设限的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方法,帮助更多人在焦虑的时代,寻找到内心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