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外中文教育环境不尽人意,一个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教育   2022-11-28 12:52   新西兰  

上个周六,我发布了一篇学术笔记,What can a mother do i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s poor? 天这篇文章是翻译版,如下:

如果一个母亲不满意海外华人的中文教育环境,她能做些什么?她可以--以硕士生、博士生的身份重新回到校园,以坚定而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探索和研究,最终带着研究成果脚踏实地地从微观影响、改变这个环境。这不是一个容易的旅程,但如果不这样做,将会更加困难。

我就是那个妈妈。下面是我的四篇日记式的文章,涉及 "为什么"、"如何 "以及我现在的处境。我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我的思考,不只是作为一个书作者养成的习惯,也是因为我想将这些记录留给我的女儿,告诉她 —— 有一天,如果你对周遭的环境感到失望,与其焦虑,你总是可以选择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一旦你开启了这个“不同”的旅程,你会着迷于看到你的思想如何被拆开、更迭和重新组装。在这段美妙但无聊的时间里,你会质疑世界,甚至质疑自己。你的大脑会提出批评,但你的心却鼓励着你继续向前走。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最后,你都会被引向真理,并发现你一直在享受这段旅程。

学术日记1--两个 "为什么 "驱使我进入研究领域。2022年8月

第一个为什么,发生在2021年7月7日凌晨5点,清晨闹钟把我吵醒。我坐在床上,脑子里萌生出一个有趣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引入中国的课堂?"从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是促使我进入教育领域的第一个想法,不仅是作为一个5岁女学生的母亲,也是作为一个中国移民 — 在我的本科期间,项目式学习已经让我受益。

作为一个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妈妈,在与其他妈妈聊到孩子的中国传统学习话题时,很容易感到焦虑。一种共鸣是,"很难找到一个合格的中文机构!"或者 "很难保持孩子们对中文的学习兴趣"。当时我和那些妈妈有类似的焦虑,但当我问自己,"我有什么可以做的吗?" 我开始了一段不同的旅程。

我第一次尝试不同的东西是在去年。我设计了一个项目来支持我四岁的女儿海瑟薇,让她了解与中国传统色有关的词语和诗歌。为了使这个项目更加有趣,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开场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诗人,你想在你的诗歌中使用什么样的颜色来描述我们的社区?她很兴奋,因为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当她自己成功地创造和命名一种颜色时,她同样感到了巨大的快乐。在这次学习中,我还为她提供了两首与中国颜色有关的诗词,让她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将自己的情感与诗人联系起来。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后来达到了很高的质量,因为海瑟薇不仅正确地抓住了目标词(包括说和写),而且还建立了关于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精神含义的入门知识。最好的证据是,她能用自己的知识来创作自己的诗歌,描述我们生活的社区。

那一次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将传统的中文遗产教学(heritage education) 改变为更主动的形式的可能性。我迅速在谷歌上搜索了相关文献,试图找到一些关于我为海瑟薇所用的学习模式的线索。就是这次搜索,我进入了PBL的世界--就像Kokotsaki等人(2016)所总结的那样"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究力、目标的设定、合作、交流和在现实世界中的反思。" 经过漫长的烧脑之夜,我被这个WHY唤醒了。它驱使我进入教育领域,并让我发现,对新西兰中文语言课堂上实施PBL的研究,尚且存在空白。我期望进行这项研究,收集第一手的社会数据来填补这一空白。虽然研究尚未开始,但总体方向其实已经明确了,而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庞大的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或者说,一个更聚焦的领域。

在这种需求下,我选择了教育心理学作为我的第一个研究生课程,并获得了关于’内在动机”和“全球童年概述“的宏观知识。我做了一些关于童年历史观和中国安吉游戏的文献回顾,后者是一个有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在这些阅读之后,我选择了将’内在动机‘作为我在研究中的评估工具。我相信,这学期的研究方法论课程将进一步帮助我发展对这个主题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个为什么,发生在8月6日,Elizabeth Rata教授的第二次讲座--思考你的研究,EDPROFST754。这个讲座对我很有帮助,因为它提醒我考虑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如果我发现研究结果与我的个人信仰相悖,该怎么办?而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另一种动力,又尖锐地带我回到原点--我到底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在此前的第一次讲座--研究简介中,我纠正了对‘研究假设含义的理解--对导致问题的成因进行假设(Hypotheis to the problem),而不是研究本身的假设-。利用这一知识,我对研究题目、问题和假设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如下图。

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语言课上实施基于项目式的学习。

存在的问题:在新西兰,参加中文语言补习班的年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内在动机不高。

对问题的假设:中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教学法受到传统课堂模式的限制。

本研究目的:探索基于项目式的学习对海外中文教育的影响。

主要研究问题:项目式学习能否促进中国学生对中文语言学习的内在动机?

到目前为止,我正式进入了教育研究的领域,并期待获得更多关于数据收集方面的学习。带着这种好奇心,回到那个有挑战的问题:你准备好接受与你所相信的相反的调查结果了吗?

一个迷你的我坐在我的肩膀上:"没错,我相信PBL可以促进中国人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从来没有想过'万一'--万一结论是相反的,你将如何处理?你会失去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不会失去兴趣。一方面,这些不确定因素恰好使我的课题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可以为那些对遗产语言课题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教师提供数据,指出哪部分尝试可行,哪部分不可行。它将呼吁遗产教育者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我发现我对进行这项研究的热情,不仅在于它对中国移民有利,还在于它可以为新西兰其他文化背景的移民提供经验支持。

解决了这个困扰我的问题,我的下一步是寻找证据来支持我的问题和关于问题的假设。

学术日记2--按目的对文献进行分类,并将理论联系数据,2022年9月

在开始深度文献阅读之前,我决定先按目的对文献进行分类。这个分类会帮助我建立一个思维导图,理清哪些文献可以为哪个研究部分做出贡献,例如,它是支持我的研究问题的证据?还是对问题的假设?我相信这些分类会将我的文献阅读串联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并使我的研究原理一目了然。下面是我对文献进行分类的初步清单,以及支持这一类别的潜在数据/资源。

在探索发现方面:

-了解中国移民的形象和新西兰的中文教育 -1980年代后至2022年中国人口的总体趋势,以及将中文登记为第一身份的小学年龄的移民人数。

-了解中国传统语言教育在新西兰的历史、发展和目的 - 历史回顾。

-了解希望保持孩子的中文语言和文化的中国父母的看法、以及日常实践,例如,中文语言学校或家庭语言政策等。

-了解为孩子报了中文班的父母对中文语言学习的态度和评价 - 借鉴现存的研究数据。

在辩证方面:

-关注目前中文语言班使用的 "不适合 "的学习方法的经验数据支持 -文献集中在学校设置、管理、使用的教学方法;理论支持,如自我决定理论(SDT),微观和宏观的学习方法论。

-关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注重在语言和中文语言类领域的实施,以及其成就和限制、要求等。

-关注用于考察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的评估方法 -关于内在动机(IM)的文献资料

以上这份清单,帮助我迅速找到目标文献,并指导我集中阅读选定文献中最相关的部分。当完成第一轮阅读后,我意识到需要重新思考以下问题。

1. 如何定义新西兰的年轻中国移民?

2. 关于有多少中国移民对他们在新西兰的中文语言课持消极态度,目前还没有量化的研究。我能找到的唯一文献是以美国为背景的。我可以用这一发现作为证据来支持研究问题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是否需要对这些目标学生进行调查,在研究开始前获得需要的 "启动 "数据?还是可以把这项调查纳入我正式研究的一部分?

3. Louise Zame对探究式学习提出了质疑,因为她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概念性知识必须通过明确指导的教学来教授"。由于自主探究是PBL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概念性知识在汉语学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开始思考是否要在研究中继续使用纯粹的PBL方法,还是该采用一种融合式的教学方法,比如让传统的指导式学习作为对项目式学习的一种辅助?如果如此,我是否需要将我的研究课题从PBL改为混合项目学习框架?

对于问题1,我参考了Callister, P. (2011)指出的:"一些中国人已经在新西兰生活了好几代。还有一些人,在广泛的中国移民过程中,从不同的国家移民到这里,包括马来西亚和博茨瓦纳....。他们也可能认同 "混合 "类别,如中国-毛利人"。

诚然,对中国学生的定义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到叙述的一致性和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到目前为止,我决定将新西兰小学入学申请表中,以登记”中国人“为第一种族身份的小学生作为我的目标参与者。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将与我的导师进一步协商这一筛选。

对于问题2,我决定进行更多关于新西兰华人中文教育的阅读。这一次,我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新闻文章,讨论中国年轻移民对中文学习的态度。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支持研究问题的证据。

对于问题3,我决定使用融合式PBL学习法作为我的研究目标,这里的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概念性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直接的指导或解释。我将继续阅读关于指导性学习方法和项目式学习方法的文献,并研究如何将这两种方法平衡地结合到我的研究中。

这样的自我挑战很有帮助,因为它们给了我第二次机会,进一步提炼了我的思维,并指出了我应该注意的关键领域。我的下一步阅读将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来自新闻/报道的证据 - 年轻的中国移民对中文学习的态度。

2. 过去50-80年新西兰中文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目前的模式。例如,有多少新西兰华人机构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这些机构是如何设定其目标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3. 指导性学习方法的文献。

期待进行这些高质量的阅读。

学术日记3--一个研究空白,促使我重新思考我的主研究方向,2022年9月

本周,我发现了一篇可圈可点的文献,即新西兰七十年来的中文教育。它的作者是王丹萍博士,她是奥克兰大学艺术系亚洲研究专业的现任讲师。在她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新西兰中文教学的跨学科观点。

毋庸置疑,这些文献有助于我了解中文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如何规划其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在撰写新闻报道,收集年轻移民对遗产学习的态度时,这些历史观点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让我更好地理解年轻移民在这个时代和地域所持有的不同观点。

在Wang的研究中,讨论了影响中文在新西兰作为母语传承和第二语言发展的关键里程碑和多层次因素。总的来说,她以跨学科框架(Douglas Fir Group, 2016)为理论支撑,展示了移民政策、人口变化、生态政治背景、学校管理和资金等宏观和中观因素是如何影响中文教育发展的。她还将中文教学分为两部分--遗产语言和第二语言。

在讨论中文作为遗产语言时,她回顾了1950年至2020年的关键阶段,并将中文教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950年10月,《新西兰华人月刊》发表了第一篇中文课文(Stanbridge,1990),标志着第一个时期(1950-1987)的开始。这堂课旨在为新西兰的华人儿童保留中文识字技能和身份,缓解同化对新移民的影响(Fong, 1959)。这个阶段,华人社区对保护中国遗产的兴趣起伏不定,而中文学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1987年新西兰推出的新移民政策导致了 "亚洲移民潮",加速了第二阶段的发展(1987-2008)。许多华人社区学校为移民的子女提供中文和文化课程(Lin, 1997)。然而,正如Sun(1999)所证明的那样,在这一时期,新西兰华人对学习其遗产语言的热情似乎不如预期。Roberts(1991)的调查数据也表明,"抵制学习中文是华人社区内的一个现有问题"。Ngan(1987)解释说,"普通话被看作是共产党的语言"。这种政治形象可能对人们学习中文的兴趣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影响。

在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中国移民对遗产语言学习的态度以及他们在学习和偶尔使用哪种语言方面所遵循的语言政策更加个性化。随着华人社区学校的蓬勃发展,他们让华人移民参与中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质疑。因此,王老师在本节的最后指出了目前的研究空白。

"社区内有多少私立中文教育机构,这些社区学校如何设定自己在促进新西兰中文学习方面的角色和目标,以及如何将中文作为一种遗产语言进行教学,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重要研究课题。"

当我读到这一部分时,可以感受到内心有强烈的呼唤。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考虑。

首先,正如Akoorie等人(2011年)所称,中国社区学校存在着无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以及缺乏有效管理的原则和概念的基本知识。新西兰的这些学校采用了和中国辅导班类似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而我很想知道,十年过去了,中国的遗产教育在当今世界是如何确定其教学目标的?他们是如何理解遗产教育的?它是纯粹的教授遗产语言的学校还是与遗产文化相结合?学校制定目标时,哪些因素影响最大?是来自微观(如识字能力)还是宏观(如社会政治环境)层面?中国的教育机构是如何定义中文遗产学习的成就的?他们有什么管理方式来实现他们的目标?

其次,正如王老师所指出的,华裔家长对孩子的遗产学习似乎有不同的重视和态度。然而,没有足够的深入数据显示,在新西兰有小学学龄儿童的华裔移民家长是如何理解、重视和实践遗产教育的(从语言和文化双重角度)。

我很期待获得以上问题的答案。一方面,这种愿望来自于我在2019年作为一个移民青少年的经历。高质量的遗产学习对当时的我来说意味着要包括语言和文化教学。它还意味着要超越微观层面,达到自我幸福的层面,例如,心理上的、接纳自我的幸福。在这个层面上,我可以感受到自己与文化之根之间的强烈联系;我知道自己既是具有历史观的中国人,又是具有世界观的积极的全球公民。另一方面,对于我的孩子,我期望遗产学习可以建立她的世界观,并共同塑造她的思维方式。我希望她能把中国遗产文化和新西兰的文化结合起来。这种融合可以让她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获得同理心。帮助她继承优秀的传统思维同时,也有属于她自己的基于传统的创新思维,因为她会把她的遗产知识带到新西兰学校,实践它的价值,并在她需要时进行调整。

我很感谢我有机会阅读Wang的研究。她的解读分析和讨论对我有极大的帮助,给了我第二次机会来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我目前在硕士阶段的研究计划。我的下一步是继续阅读相关文献,并将我现有的知识整合成一个合理的、有逻辑地结论。

学术日记4--长期和短期的研究计划,2022年10月

本周我读到的另一篇好的文献是Yan al等人(2020)写的,题目是 "文化素养:21世纪关键素养5C框架的第一部分"。这里的5C分别代表”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力、协作力和文化素养“。这篇论文中对第五个C--文化素养的定义进行了深入解释,将其拆分为文化理解和继承能力。它指出,文化理解是基础,文化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本文还从课程设计、学科融入、课堂实践活动、培养文化意识等方面论述了文化素养。

我同意这篇研究5C的定义以及对文化素养的解读(理解、继承、创新到发展几个维度)。我认为在讨论中国遗产教育中的遗产文化目标时,文化素养这个概念和平移的方式也可以作为我研究的主要参考。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决定将我的研究分成两部分,分别分配给我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对于我的第一部分--硕士研究,我旨在调查新西兰中文教育机构和小学年龄儿童的中国移民家长是如何理解、重视和实践中文教育的。

根据2016年Ng等人的访谈结果,考虑到中学课程的选择、目前的中文水平和NCEA的要求,一些学生决定在8年级后停止中文学习。据透露,教师、学校领导和家长都抱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无法持续学习。2013年新西兰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也支持了这种低参与度--在奥克兰,通过社区学校或课后项目学习中文的学生不超过4000人,而居住在奥克兰的15岁以下学生有20549人。"......如果父母不坚持送他们去中文社区学校,也不在家里教他们中文,新移民的孩子将失去他们的母语能力。这种不可避免的现实不仅发生在中国移民身上,也发生在其他族裔身上,"一位校长如是指出。

我同意上述论点,即如果不给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会失去与遗产根的联系。但是,我质疑,如果家长和社区遗产学校对中国遗产教育的看法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工具主义,采用混乱的教学或管理方式,这将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对遗产学习的积极性。5C模式中的文化素养概念暗示,中文教育机构应该打开视野,制定考虑移民身份和长期能力的目标。他们应该将自己的视角从单纯的识字服务提供者(如听、说、读、写)转变为中文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者,帮助移民认识到遗产语言和文化的精华部分。此外,中文机构应该为教育实践的改变做准备,使华裔学习者具备——

1. 用东方视角观察现实世界。

2. 用东方思维来思考现实世界。

3. 用东方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

这些核心能力,将以长远的目光重新定位当今的中文教育,将为中国移民提供一个蓬勃发展的基础,帮助他们在未来更好地整合多种文化和身份。

因此,目前有必要对新西兰背景下家长和教育机构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

我的硕士研究将专注于家长和教育机构对中文教育中语言和文化的看法。按照Kramsch(2019)的说法,语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 "带来和平和相互理解,而不是为了提高个人在国家精英中的地位或在全球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我将用这个想法和文化素养的概念--5C模型作为我的支撑。我希望它能为新西兰的育儿和课程及教学法研究项目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在第二部分,我想在之前的学习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将综合学习框架--指导性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方法的结合--引入我的博士研究。

我会继续扎根文化素养这个概念,因为它提到,发展文化理解和继承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宏观层面(如国家)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和中观层面(如学校)的教育实践。吴和苏(2020)也指出,利用区域课程资源、社会实践和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试验综合学习框架的效率,我会探索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并提高中文学习成果。

回到我硕士研究阶段的驱动力,今天中国家长和教育机构对中文学习目标的看法,将是我在下一阶段讨论和启动我的博士研究的立足点。考虑到硕士的时间安排和论文字数限制,我将在奥克兰的Hobsonville进行一个案例研究,对居住在这个区的华人家长安排访谈,并采访中文社区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了解他们的意见。

在这个阶段,我感到了很强的动力。我会继续进行文献阅读,并利用教育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的第5讲,将理论与数据联系起来,使我的论证更加科学。


索菲的文字世界
《活在标签之外》作者、教育学硕士,在读博士。公号聚焦心智成长、亲密关系、女孩养育。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希望用积极不设限的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方法,帮助更多人在焦虑的时代,寻找到内心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