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郭小婷,出生在1982年,老家在一个封闭的农村,在我们村,重男轻女的观念如同老树盘根,难以撼动。而我家,只是因为有三个女儿。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就从没停过,但我父母,却从不为这些言语所动。
“老郭,你家那三个丫头片子,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赔钱货!”村里的李大婶又一次在父亲面前嚼舌根。父亲听后,只是笑笑:“话可不能这么说。女儿怎么了?女儿也能有出息。”我当时躲在门后,听着这些刺耳的话,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村里所有人刮目相看。
从小到大,我们姐妹三个从未因为性别而受到丝毫冷落。父母总是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女孩也能有出息。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奶奶又一次来到我家,试图说服父亲再娶一个能生儿子的女人。父亲听后,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妈,您就别再瞎操心了。丽英(母亲的名字)和我感情好得很,女儿怎么了?说不定她们以后比儿子还强!”奶奶无奈地摇了摇头,嘴里嘟囔着走了。
为了让我们姐妹三人专心学习,父母承担了所有的农活。每当夕阳西下,村里其他孩子都在田间地头忙碌,我们姐妹三个却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你们三个记住,知识能改变命运。你们一定要争气,给村里人看看!”父亲的话,总是充满力量。
那些年,为了凑齐我们的学费,父母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省吃俭用,一年到头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我记得有一次,母亲为了卖鸡蛋,天不亮就起床,冒着寒风赶往集市。
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大姐和二姐都去了省城的重点大学,等她们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大姐定居在一线城市,二姐则去了国外发展。每当她们寄钱回家,父母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我,大学毕业后,为了早点工作帮衬家里,放弃了继续读研的机会。父亲知道后,急得直跺脚:“你怎么就不争气呢?你两个姐姐都是研究生!”我笑着安慰他:“爸,我读够了也读累了,就想出来工作。而且,我想留在老家,多陪陪你和妈。”父母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但更多的是欣慰。
在镇上中学当老师的我,很快就注意到了新来的老师张强。他是一个孤儿,他的父母在他童年时,出车祸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他亲戚们都不想接手他,当他是一个累赘。最后他被家中的亲戚送去了孤儿院。但好在孤儿院院长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让他童年充满了温暖。
因为我们在同一个班上教书,工作上频繁的交流,很快让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周末,我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吃饭。我父母对他也特别满意,总是热情地招待他。有一次,母亲包了饺子,张强吃得赞不绝口,开玩笑的说:“阿姨,您做的饺子太好吃了!我想吃一辈子!”
父亲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那你可得常来!”然而,接下来的三年,张强却迟迟没有向我表白。直到有一天,王校长说要给我介绍对象,他才急了。“小婷,你真的要去相亲吗?”晚自习后,他拦住我,眼中满是焦虑。我故意逗他:“是啊,再不结婚就成大龄剩女了。”
他低下头,声音有些颤抖:“小婷,其实我很早之前就喜欢你了,就是不敢表白。我没家、没房、没钱,怕配不上你。”我假装平静地说:“那你现在表白了,就不怕我拒绝你,我们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怕,但我更怕失去你。小婷,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看着他真诚的眼神,我点了点头。从那天开始,他每天都来我家里帮忙干活,很快就融入了我们的家庭。
一年后,我们结婚了。婚房就设在我家,虽然装修简单,但非常温馨。婚后一年,我生下了儿子张明,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当时大姐和二姐给我们盖了栋三层小楼,说她们不在家,让我代替她们多孝顺父母。
张强是一个好女婿,对我父母特别好。每当我父母有个头疼脑热,他总是第一时间送他们去医院,忙前忙后地照顾。“小强,你对我们这么好,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母亲拉着张强的手,眼中满是感激。
张强笑着回答:“妈,您别这么说。您们不但是小婷的爸妈,也是我的爸妈。我从小就没了家,是您们又给了我一个家。我不对您们好对谁好?”
听着他们的话,我心里暖暖的。村里人看我们家现在过得这么好,也再没人说闲话了。大姐二姐虽然没时间经常回家,但她们的孝心却从未缺席。家里有什么大事开支都是她们出,逢年过节也都寄钱回来。
如今,我父母吃得好,穿得好,每个月还有零花钱。他们的脸上常常挂着幸福的笑容,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虽然我没有大姐二姐成就高,工作上业绩也平平,但我却一点也不遗憾。因为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尽孝,让他们晚年不孤独,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