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敏娟,父亲和母亲出生在同一个村子,一个在村南方,一个在村北。父亲家里兄弟七个,他排行老三,性格憨厚。他还是村里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村里算是有学识的人了。
母亲家里呢,兄妹三人,她是里面最小的一个。母亲这人特别有主见,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她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两人成年时,并没有急着嫁娶。等着他们快二十七八岁时,才在村里媒人介绍下认识。
其实一开始,父亲并没看上母亲,他觉得母亲太能说了,婚后要是吵起架来,自己肯定占不到便宜。所以俩人见了一面后,父亲就跟媒人说:“这个女人不行,嘴上功夫太厉害了,以后再帮我留意吧。”
没想到这话传到了母亲耳朵里,她可不含糊,直接跑到父亲工作的村小学,把父亲堵在校门口,质问他为什么不同意。父亲平时就很含蓄,这时更是说不出话来,脸憋得通红,眼看周围的学生越围越多,他只好硬着头皮对母亲说:“你看着办吧。”
母亲一听这话,立马笑嘻嘻地说:“那你就同意了。”说完,她就跑到父亲家里,对着爷爷奶奶直喊“爹、娘”。爷爷奶奶一看这姑娘这么主动,高兴得合不拢嘴,家里的其他妯娌也都很惊讶,私下里议论纷纷:“这女人是真有胆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像母亲这样主动的女人可不多见。
就这样,母亲先赢得了爷爷奶奶的喜爱,然后又给家里的其他长辈送了点“甜头”,比如帮大娘缝补衣服,给二大娘送点自家种的菜,全家人都开始替她说好话。父亲一听全家人都认可母亲,也没了主意,就同意和母亲结婚了。
可就在这时,姥姥姥爷却不同意了。他们觉得自己家的经济条件比爷爷家好,担心母亲嫁过去会受苦。但母亲铁了心要嫁给父亲,甚至绝食抗议。
姥爷没办法,只好同意了这门婚事,但也提醒母亲:“以后你日子过成什么样,都是你自找的,嫁过去后要好好孝顺公婆,和妯娌好好相处。”母亲笑着点头答应:“爹、娘,你们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就这样,母亲欢欢喜喜地嫁给了父亲。
婚后,母亲成了家里的一把手,里里外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经常给爷爷奶奶捏肩捶背,陪他们聊天解闷。对待妯娌小叔子,她也做得无可挑剔,从不斤斤计较。家里因为有了母亲,父亲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有一次,父亲感慨地说:“娶了你,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母亲笑着回应:“那你可得好好珍惜哟。”
父亲平时话不多,也不太擅长干农活,家里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母亲那双勤劳的手上。她不仅一个人种起了大棚蔬菜,还学会了做豆腐的手艺,每天天还没亮,厨房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和磨盘转动的声音。
“妈,这么早起来做豆腐,您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我如此问道。母亲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没事,妈有劲儿,多做点豆腐,我们家就能多一份收入。”
她做的豆腐,实实在在,从不缺斤少两,因此村里人都爱来买。卖完豆腐后,母亲又匆匆赶往大棚,那里还有一堆活儿等着她。在她的带动下,家里的其他妯娌也被感染,纷纷找到母亲,希望母亲能传授她们做豆腐的手艺。母亲当然也欣然同意了。
后来小叔的儿子生病了,需要花一大笔钱,当时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过得不容易。母亲知道后,第一时候去到医院,拿出我们家里的积蓄给堂弟治病。
后来,小叔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堂弟,不幸生病了,需要一大笔钱进行治疗。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让本就拮据的小叔家雪上加霜。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眼中满是焦急。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转身回屋,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布包,那里是我们家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
“我得去医院看看何小川(堂弟的名字)。”母亲边说边往门外走。很快她到了医院,直奔病房,看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的堂弟,她的心都碎了。小叔和小婶在一旁抹泪,看到母亲进来,更是泣不成声。
“别担心,钱的事我来出。”母亲握着小婶的手。小婶哽咽着:“三嫂,这怎么好意思……”母亲摇了摇头:“我们是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小川的病要紧,钱可以再挣。”
说着,母亲从包里掏出那些皱巴巴的钞票,一张张数给小叔。“三嫂,这恩情我们永生难忘。”小叔的声音有些颤抖,眼眶泛红。母亲轻轻拍了拍小叔的肩膀:“小川好了比什么都强。”
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母亲也六十多岁了。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但她仍然坚持下地干活,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父亲也越来越听母亲的话了,他经常对人说:“这个家多亏了有你妈,不然我们哪能过得这么好。”
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对母亲也都很好,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望她,给她带点吃穿用品。每当这时,母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都孝顺,我这辈子值了。”
母亲用她的勤劳、能干和善良拯救了这个家庭,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她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