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陶舒伟,出生在1983年,父亲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木匠,他名声如同他亲手雕琢的家具一样,结实耐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人好心善,只要村里乡亲们有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从不推辞。
父亲有个小账本,里面记录着给各家各户干活的收入和欠款。每到年底,这本账本就派上了用场,他会拿着它挨家挨户去讨债。
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好过,有时候债是真要不回来。碰到别人家里特别困难的,父亲会把账放一边,然后自掏腰包帮人家一把。可这样一来二去,他的账本越来越厚,我们家的日子却依旧清贫。
母亲看着那些五花八门的抵债物品,总是抱怨连连:“你看看这些,麦子、玉米、高粱,甚至还有鸡鸭猪,这哪像过日子的样子?跟着你,我就没享过一天福!”但抱怨归抱怨,她知道父亲的脾气,也知道没钱的难处,所以心里并不真的埋怨。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94年的腊月。这天,父亲和母亲又因为讨债的事情吵了起来。母亲说:“你这一年忙忙碌碌,家里的地都是我一个人在操持。结果呢,活没少干,钱却没见到几个。”
父亲听见后,无奈地笑着说:“钱不都在账本上记着吗,跑不了的。”母亲一听立马就火了:“账本能当饭吃吗?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大人还好说,总不能让小伟他们也跟着穿旧衣服过年吧?”
我在一旁听着,也插嘴说:“还有我的鞭炮呢,去年就没放成。”母亲一听就更生气了,说:“你爸这人面皮薄,别人有点难处他就开不了口。今年,你得跟着他去讨债,不管是谁家,进门就要钱。”
就这样,讨债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和父亲就踏上了讨债之路。前面的几家还比较顺利,乡亲们都很爽快地结清了欠款。但到了下午,我们来到了一个名叫王家庄的小村子,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账本上记着,王家庄有户人家欠了我们500块钱,是给那家的主人做的棺材钱。我一打听,原来那家主人已经去世了,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难。父亲见状,就不想再去讨债了。但我可不敢怠慢,母亲可是下了死命令的。
于是,我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那户人家。一进门,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院子里的小男孩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俩间正屋的窗户竟然没有玻璃,只用几块破塑料布蒙着,风一吹就哗哗作响。那家的女主人一见我们来了,就知道是来讨债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哽咽着说:“欠的账我一定还,就是求你缓上一段时间。”
父亲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那家的女主人,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笑,从刚才要回来的账里抽出二百块钱塞给了她:“这钱你先拿上,马上过年了,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吧。”说完,父亲就拽着我匆匆离开了。
从王家庄出来后,父亲和我一句话也没说。直到出了村子,他才停下脚步和我说:“小伟,爸求你一件事。刚才那家的情况你也看到了,确实很可怜。爸就给了他们二百块钱,不想让你妈知道这件事情,你能答应我吗?”
我一听就犹豫了。母亲让我跟着父亲讨债,就是因为他面皮薄不好意思开口。可一想到那家人的现状,我还是心软了,点了点头说:“爸,我答应你,但你得给我买新衣服和鞭炮。”父亲一听就笑了:“好儿子,爸答应你。”
回到家后,母亲就问起了讨债的情况。我一边掏出账本一边说:“今天一共去了十家,有六家都结清了,一共是935元。陈家庄那家没人,等改天再去。”母亲一听,拿过账本仔细对了一下,发现少了200块钱,就问:“这钱不对啊,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赶紧说:“回来的路上走得急,丢了。”
母亲一听就心疼得不得了:“那可是200块钱呀!我看你父子俩都是干啥,啥都不行的人。”父亲见状,赶紧给我解围:“丢就丢了,不就是200块钱吗?至于和小伟发那么大的火吗?”
母亲一听更生气了:“你说的倒是轻巧!我本来还想着给你买新衣服来着,就冲这,新衣服没了!”我一听就急了:“妈,你说话不算数!”母亲说:“我怎么不算数了?我说的是等你爸把钱要回来再给你买。”
我终于急了,在腊月二十八的早上,就把那200块钱的事情全部告诉了母亲。我以为母亲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你小子以为我不知道吗?我早就碰到你婶子了,她都告诉我了。”
我一听就愣住了:“妈,你不生气吗?”母亲说:“我不生气,你一个小孩子家懂什么?我生气的是你爸,这么大的事情他竟然不告诉我!”说完,母亲就出门去了。
不一会儿,她就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些礼物:“你爸这个人啊,就是太好心了。等会你带我去看看那户人家,我好带点东西过去。让他们也过一个好年。”
我一听这话,心里暖洋洋的。我抱着母亲说:“妈,我错了,我不该瞒着你。”母亲听后摸了摸我的头说:“没事,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我们一家人,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虽然那个年我们过得特别寒酸,没有新衣服,也没有鞭炮,但不知为何,我却觉得特别幸福。因为在这个家里,有爱、有温暖、有理解、有包容。
多年后,那户人家的小男孩依旧感恩着我们家,只要我们家有什么困难,那个小男孩总会冲在第一。如今,我们全家幸福美满,日子也越过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