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杨毅的随笔《晏公乐见散花洲》

文化   文学   2024-11-16 00:00   湖北  




晏公乐见散花洲


杨毅


农历十月初三,散花村几位热心的村民,邀请浠水楚剧团在散花普度寺(原晏公庙)前唱大戏,庆祝晏公诞辰。连续五天,吸引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及黄石市民,每天观众逾千人。看戏的,赶集购物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度娘一下,晏公庙会,是江西某地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
庙会主要形式是以道家法事打醮请“水神”祈福求安、渔具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渔俗活动。
每年农历十月初三为晏公生日,活动时间从九月三十(小月为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初六,共七天。九月三十(小月为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朝舫(全村分五处设桅杆状的象征物,上扎白鹤、灯笼及挂草帽)、铺坛、斋戒。十月初一:长江请水,穿戴道袍以鼓乐法事到饶河月波门码头请水。十月初二:发文(向各路神仙菩萨发邀请)、鉴醮。十月初三:五更接圣、凌晨起开始拜寿,全村及县城与周边县市镇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争先恐后,顶礼膜拜。道士则是在这一天以祷告形式,宣读全村老小的生庚八字以佑。十月初四:食相、钻关(本村15岁以下小孩钻特设的关隘,以求免灾祛难)。十月初五:作安典、跑太事(由法师排扎小龙,挨家挨户作平安太平的法典)。十月初六:十送,即将请来的各路神仙、菩萨送走;然后送佑,就是抬菩萨巡游。巡游时,将事前扎好的龙船、凤船、皇船、皇亭、凉伞掌扇、纸人纸马及金刚銮驾、四季时鱼、各种典故的肩舆(俗称节节高)随行,活动结束礼仪。
散花洲上原有回风矶、李渡、散花三座晏公庙,回风矶的改为回风寺,散花的改为普度寺。
晏公何许人也?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晏公名戌子,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大元初年以人才应选入官,后因病归故里,在途中的舟船上溘然长逝。到家后,开棺视之,却一无所有。父老乡亲以为他升天做神仙了,就立庙祭祀。到后来的传说是,晏公的神灵经常显灵于江河湖海之中,一些渔民和水上做生意之人,凡是在江河湖泊中遇到风波汹涌,发生灾情,叩头跪拜于他,就会出现“水途安妥,舟航稳载,风恬浪静,所谋顺遂”的景象。明朝朱元璋册封晏公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命天下建庙祀之。晏公这个原本在江西一带的地方水神,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下,遂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了,职司为平定风浪,保障江海上的过往行船。于是,各地就纷纷建庙祀奉。 
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朱元璋起兵反元时,有一次船行至江中,狂风突起,白浪滔天,随时会将船打翻。朱元璋大惊失色:“莫非天亡我也!”正危急之际忽见有个穿红袍的人踏浪飞来,迅速将船拉到沙滩上,避过覆船之灾。朱元璋大喜:“请问救我者何人?”只隐约听到远处的回音:“晏公是也!”转眼就不见了。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大修水利,造福于民。江南有条河堤常常崩溃,刚修好又崩了,众人一筹莫展。忽见一老翁过来说:“河内有条猪婆龙作孽,需用烧猪钓之。”众人照办,钓杀之后,工程进展顺利。众人很感激,问其姓名,老翁笑着说:“老朽姓晏。”说完,化作清风而去。众人啧啧称奇。竣工后,地方官员将此事上奏皇上,朱元璋忽然想起:“是啊,救朕于覆舟之际就是他了!”于是洪武皇帝敕封晏公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掌管天下水域,命天下建庙祭祀。
晏公文化何时传入散花洲呢?
东汉三国时,长江中已出现了三个连串的江心洲,位于回风矶至西塞山之间,三国以前(公元 220 年),散花左江淤为峡江,称散花峡。散花右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描述“江水又东迳南阳矶(今回风矶),水势迅急,江水又东迳西阳县故城南,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即黄石矶也”。
 散花洲,为古代浠水一大名胜。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世传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吴王迎之至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
《浠水县志》载“明正统十年(1445 年)蕲水知县胡奎‘谋以竹笼,篝石塞其口,使湖水不流入江,取土实其港(回风矶处),江流不入湖,二水既分,底址乃见’。受命耆老谢居安、黄北荣、涂得义,董夫丁筑垒而高之,经始于乙丑十一月之朔,告成于次年三月之望,工以万计,遂名之曰万工堤,乃立庙矶上,以祀江神,用压水物。” 由此可见,回风矶晏公庙(上晏公庙)最早可能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 (1446 年)。
明代始建万工堤矮小,夏秋汛期水灾依旧严重。清咸丰三年(1853年)计有王、钱、潘、鲁、罗、李等七姓围垸,并建庙作记。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策湖潘志友、刘义发、丁志发首倡复修花果园到庙儿咀江堤,因堤线须经过彭思桥周伯昌的土地,因而受阻。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福主归田的浙江提督李映珊扫除阻碍,出面督修,将历代修筑的江堤、民垸连成一线,自回风矶抵茅山,称“茅山堤”,堤长二十公里,高约二丈,脚宽 3 至 4 丈,面宽约二丈。光绪三年(1877)茅山堤下首西河埠段发生溃口,破坏严重,不易修复,遂置西河埠,将堤线内移,从石儿塘至荆竹咀夹山。绕道十余里。至光绪十五年结束。根据古人完成一件大事有建庙的习俗,大致可推测李渡村的和散花村的两座晏公庙(下晏公庙)可能分别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 年)和清光绪年间。 
那么,散花洲为何建庙供奉晏公? 
 一般地说,寺和庙是有区别的。庙一般是供奉神仙的,与当地的民俗有点关系。为何要建晏公庙,可能与知县胡奎的籍贯和学识有关。知县胡奎是江西番易(今鄱阳)人,举人出身,文才很好。在蕲水(今浠水)任知县九年,重视民生,重视教育,做了许多好事,架桥修路,特别是在正统四年重修浠水文庙,正统十年修筑万工堤。清代的两座晏公庙可能是沿袭明代的旧俗而建的。 
查阅散花洲历史资料,并无散花洲晏公庙会的相关记载,民间口碑传说,庆祝晏公诞辰唱大戏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水灾兵祸不断,民不聊生。民众无法进行庙会民俗活动。晏公也是望水灾、兵祸叹息,束手无策。
从来没有神仙皇帝,一切靠自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治理长江水患作为头等大事。从五十年代起,冬季农闲时节,县里组织全县的民工修江堤。长江干堤是全县人民在古代江堤的基础上一土箢一土箢一担担挑起来的。堤顶公路是九八年修的,江堤中心浇注了防渗墙,据说防渗墙是从岩石层上浇筑到堤顶的,真可谓铜墙铁壁,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了。
战争年代,晏公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26年,大革命风起云涌,散花洲农会在晏公庙宣告成立,晏公庙成了散花洲农会的办公地。抗日战争时期,晏公庙成了新四军及地方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
《湖北名胜楹联》这本书中记载了一副有关散花洲晏公庙戏台联 :
山色隔江青,好招旧日灵妃,对云水苍茫,挟瑟再弹清夜月;
芦花沿泽白,可有当年渔夫,渡英雄过去,扣舷高唱满天秋。
此联作于抗日战争年间,散花洲对岸石灰窑、黄石港有日本侵略军经常过江骚扰,群情激愤,捉日本兵杀之。后来群众为庆祝晏公诞辰庙会唱戏,群众作此联以记其事。不料敌人又来骚扰。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解放军势如破竹,“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晏公庙(李渡村)曾为渡江部队江北的一个指挥部。
人民当家做主,散花洲蒸蒸日上。
据《浠水县志》(1992 版)记载,1950 年前散花洲农民主要种植小麦、西瓜、土靛等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1951 年,浠水县动员农民将习惯种西瓜、土靛改为种棉花,1956 年,浠水县委、县人委将散花洲划为集中产棉区,不断改进粮棉品种,提高粮棉产量。散花洲小麦、棉花间作。至 1982 年,散花洲一直为浠水县主要粮棉产区之一。
2012 年,浠水县 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启动了以散花洲为核心的跨江合作示范区建设,规划面积150 平方千米。2014 年 12 月,省政府正式批复《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示范区面积 42 平方千米,包括散花洲、策湖养殖场、滨江原种场、黄石江北农场,用 8—10 年的时间,全面建成 42 平方千米核心区,集聚城市人口 30 万以上,建成国家级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中等城市。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遥想当年散花洲,干旱时“大江远眺如沙滩,只见潺潺细水湾”,一到汛期,大江汪洋恣肆,散花洲浩瀚如海洋,晏公奈水若何?如今,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如火如荼地建设,晏公成了散花洲的文化记忆。


杨毅,浠水县散花镇石桥村人,退休教师,文史爱好者。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员,浠水县红色文化(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湖北日报》《黄冈日报》《问鼎》《赤壁》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