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老师晚九点!
喵老师晚九点,昨天跟大家分享了民企上市的各种骚操作,本来还想讲一下并购的各种骚操作的,时间不够了,只能下次再讲。本就预料到99个坐席可能被抢光,提醒了大家要早点入会,最后还是很多人等在了等候区。
没有挤进来的同学、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可以上知识星球听录音,或者直接听这里的录音《20241217-民企的各种骚操作,玩的就是投资人》。
民企上市的目的
喵老师一上来给大家出了一道题目,先是作为多选题,大家异口同声回答:“ABCD!”。然后改成了单选题,大家毫不犹豫的一齐选了D!看来老股民都是被市场狠狠地教育过。
掏口袋的途径
接着又让大家选:A、上市公司先掏投资者口袋,实控人再将上市公司体内资产转移到个人实控的账户上;B、上市公式实控人直接掏投资者口袋。
大家又异口同声回答:A+B,看来大家如今的觉悟越来越高了,韭菜也成精了!
当问到具体方式的时候,B比较容易回答,无非就是老鼠仓、或者合作账户(比如徐翔),然后上市公司配合着出好消息、坏消息、好报表、坏报表。再具体一些,比如资产减值准备明明该2021年提的,偏偏不提,到2023年2024年再提;合同可以配合着收入跨期的需要签;利润好的年份,有争议的费用,就往最大里提取,后续年份再释放出来等等。
但是当问到A的时候,大家的回家就不在点子上了。有人回答:自己给自己开高工资。实控人掏上市公司口袋,用这手段太low了吧。有人回答:签各种广告服务合同、咨询合同、劳务合同,把钱转出去。但是这样利润就减少了。
其实归根结底,实控人搞公司钱,又不想减少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只能各种买买买——1)购买各种资产、2)各种投资、3)各种境内外并购。老法师一眼就能总结出所有这些骚操作的共同点,就形成了虚假的或者低效的长期资产或者长期投资。
那如何能看出实控人在搞公司的钱?同学们很优秀,不少人回答道:ROLTA一年比一年低!还搞不懂ROLTA的同学,请看这篇《如何看重资产公司的投入回报比?ROE?ROA?喵老师墙裂推荐ROLTA!》。
做账的“艺术”
喵老师其实在《上市公司如何通过资产来做利润!》里已经写到过很多骚操作了,昨天在讲课的时候,又给大家刨开细讲了一遍:
案例一:收入不够?那就做假合同,假收入,也是属于最容易理解的手段。
案例二:第一代光伏太阳能两大巨头之一,在买原生多晶硅的同时买入大量不值钱的(杂质多)金属硅,计入同一种存货种类,生产领用的时候,原生多晶硅占绝大多数,只能领用微量的金属硅,不然杂质过多会降低转化效率。所以期末存货绝大部分都是不值钱的金属硅,而进入生产成本的则是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原生多晶硅+金属硅的综合成本。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虚增了利润。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价值被严重虚增了。
案例三:在建工程延迟转入固定资产,在我还在四大(当时的六大)工作的时候,就参与了大量航母级大央企的海外上市项目,经常为在线工程延迟转入固定资产和客户吵得不可开交。转固的标准,就一句英语“ready for intended use”,翻译成中文大致是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吧。
在建工程投产,调试阶段因为产量和产品质量都不稳定,是可以延迟转入固定资产的。但是有些企业调试了两三年,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很稳定了,就是拖着不办工程竣工验收的手续,就愣是不转固定资产。
折旧费少了,利润自然就虚增了,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资产(在建工程、实则固定资产)被虚增了。
案例四:有色金属矿,需要把整个山头炸掉,把低品位的碎石拉走,把高品位的矿藏露出来供开采,这类费用通常叫做剥离费。一般会按照下面探明的高品位储量来分摊剥离费。
但是很多有色类上市公司这样“作妖”:方法一,在一定年限内用直线法进行摊销,事实上高品位的矿藏,在头几年都已经开采殆尽,后面几年基本已经不受益了,但还在摊销剥离费;方法二,剥了山头A1,露出来A2,剥了山头B1,露出来B2,因为不把A1剥了,B1也露不出来,当然也开采不了B2,那我就把A1在A2+B2上面摊销。这两种方法同样都可以达到少摊剥离费,从而增加利润的效果,当然长期资产——剥离费被虚增了。
案例五:还是光伏,多晶转单晶(其实P型转N型)也是一样,多晶的一部分机器设备可以转用于生产单晶,但是大部分是不能的。老的机器设备如果用于继续生产的话,产品没有市场了,生产出来要么卖不掉,要么赔本卖。现有的多晶的在产品和产成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果把相关的所有机器设备和存货一次性做减值的话,利润表吃不消,只能趴在账上慢慢消化呗。这样做,在虚增利润/虚减亏损的情况下,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被虚增了。
案例六: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一条其实是有会计准则来规范的,理论上R&D,只有D(develop)的费用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资本化,R(research)的费用不能资本化。
反正从国际准则、美国准则抄来的东西,在国内也不会被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认真执行的,现状就是什么费用都往研发费用上堆,然后满足条件不满足条件的都尽可能去资本化。
具体而言,试生产做坏掉的材料也进研发费、管理人员只要你工资高就进研发费(CFO的工资进研发也可以解释为为研发项目找资金、管研发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批研发产生的费用)。
因为中国所谓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主要以抄袭、模仿为主,研发费占收入的比例和美国同行无法相比,多堆一些研发费肯定是有好处的(税收上也有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想要利润的时候,再多资本化一些。
案例七:贾会计的版权摊销,买一堆高价的热播剧,授权期有十年,受益期只有一年,会计上分十年摊销。这样就虚增了利润,同时虚增了长期资产—无形资产—版权。
案例八:长期股权投资和商誉,很多被投项目已经死了,或者半死不活了,还按照成本法在计量,不提减值损失,这个只是低端操作。
喵会计来说一个高端操作:B轮投了一个项目,投后估值2亿美元,投2000万美元占10%股权;C轮找一个“合作伙伴”只投1%,把估值拉到5亿美元,这样我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最近一轮融资价格重估为4950万美元(C轮被稀释1%)。这样虚增投资收益,虚增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
案例九:申报科创板,利润够了,“研发费不够,法拉利来凑”,老板家里人开的法拉利运送一次研发用的实验试剂,就把折旧、修理费、保险费、油费都计入研发费。
【特别申明:以上案例(如果上市公司还没倒台的),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越是“低分考生”,越是“进好专业”!
民企上市公司乱象,最逗的是:实控人使了吃奶的力气,还是凑不够主板标准,结果开了一个中小板,要求低一半,估值却是高了好几倍。
中小板标准都达不到,给你开了一扇北交所的门,冲上去发现,比主板少做80%的净利润,却能拿到比主板更高的市值(即使利润增加5倍,成功登陆主板)!
“天道酬勤”,而缅A之道,奖励的却是偷奸耍滑之徒!
其他内容
喵老师昨晚还讲了不少行业秘闻和敏感级更高的内容,不便写在小作文中了,有兴趣的上知识星球或者直接听这里的录音《20241217-民企的各种骚操作,玩的就是投资人》吧。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纯属公益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个人投资行为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归属投资者本人。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股票讨论群
可以加下面的微信号申请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