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哨声
文/邓树栋
冬日的记忆,去年我因家事返乡。当车辆停在家门口,我探出头,凛冽的寒风如针尖般刺来。我本能地紧了紧羽绒服,拉高帽子,系紧帽绳,匆匆走下车。我小跑着进入院内,直抵上房。一进门,视线便被一层薄雾遮挡,只能依稀感知屋内人潮涌动,或许是家族亲朋都为叔叔的离世而聚在一起。我迅速取下眼镜,拭去雾气,与兄弟们一一寒暄。
夜幕降临,我们兄弟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烘烤着土豆,一边品着茶,聊着家常。话题很快转到侄子侄女的工作和学业,以及我们在五营小学的那些日子。当聊及冬天上学时那熟悉的哨声,每个人眼中都充满了故事。
我们五兄弟都在五营小学留下了童年的足迹。那所小学坐落在西堡村外,距离我们村有三里路,每天上下学都要走四趟。我家位于村子的最东头,成为村里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在白昼长时,孩子们常三三两两结伴同行。但在白昼短时,早晨上学黑天摸地,孩子们必须结伴而行,否则孤身一人在黑暗中行走易迟疑、怕黑。因此,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准时上学、避免迟到受罚,一个熟悉的哨声应运而生。
我上小学时,比我低一级住在村西头的倪铭主动承担起吹哨的任务。他每天黎明时分从村西头开始吹响哨声,一直吹到村东头。这哨声不仅要求精准的时间掌握、行走节奏的把控,还承载着对大家安全的关心。在那个没有钟表的年代,他们依赖鸡鸣来判断时间,而倪铭总是在鸡鸣三遍后起床,迅速开始他的哨声之旅。当我和弟弟听到微弱的哨声时,我们会迅速起炕、穿衣,带好早已准备好的书袋和馍馍,等待哨声变强后便迅速出门,一点不拖泥带水。也有小孩子、女娃娃的家长送到自家大门口,看着孩子汇入队伍才放心的回屋。三十多个孩子汇齐后,便快步走向学校。
大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着这哨声而动。当喧闹的哨声过后,狗儿们回到窝中休息,猫儿则回到温暖的炕上继续它的美梦。大人们也开始一天的劳作:起炕、喂牲口、挑水、扫院。
回忆中,我大弟补充道:有一次,当哨声已传至村东头时,发现一名孩子未到,他们立即派一名跑得快的同学前往那孩子家中探查,得知其因病不能上学后,其余同学才安心前往学校。还有一次,一只狗陪伴着孩子从家门口走到下一个村子,大家合力才将这执着的狗劝回。
我小弟也插话道:有一次鸡鸣三遍过后许久未闻哨声,原来是吹哨人生病了。吹哨人邻居家上学的孩子急忙接过哨子,鼓足气吹得尤为响亮与急促,同时加快步伐,到了村东头,人集齐了,孩子们奔跑着前往学校。
多年过去,尽管岁月改变了许多事情,但那熟悉的哨声始终不曾间断。即使在寒风刺骨、雪落如织的日子里,孩子们依旧会准时抵达学校。而如今不知何时起,电子的钟表与闹钟已逐渐取代了这古老的哨声传统。我无法考证先后有多少人曾担任过吹哨人这一角色。但在我心中永远铭记着那个年代里哨声是孩子们上学的行动号令;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持与期盼;是村庄文明的见证;更是无数人通往知识殿堂的明灯指引。
翌日清晨,窗外寒风呼啸,烫人屁股的炕上呼噜声此起彼伏。呼噜声带走了我的睡意,此时手机屏幕显示为星期二早晨四点半。我又想起昨夜聊起的那上学时的哨声。不由我静待远方鸡鸣之声响起,期盼那久违而又难忘的呼唤声响起。
作者简介:
邓树栋,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