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
却在功成名就之时突然“消失”
他隐姓埋名17载
带队研制核武器
托举起中国的核大国地位!
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
主要奠基人之一
王淦昌
图:1929年,王淦昌在清华园
读大学的几年间,王淦昌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亲身感受着政府的软弱无能、目睹了身边同学惨遭杀戮,他愤慨不已。老师叶企孙激动地跟他讲:“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句话,王淦昌记了一辈子,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王淦昌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在柏林大学的四年间,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他严谨的科学态度、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深得迈特纳赏识。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迈特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这次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中子,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不顾导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
可王淦昌却讲:“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图:右为王淦昌
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界流传着“中微子”的传说,但无人能证实它的存在。在得了肺结核的境况中,王淦昌就在油灯下研究中微子探测。1942年,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王淦昌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这篇论文引起了轰动,但由于国内实验条件有限,他未能付诸实践。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受到这篇论文的启发,第一次在核反应堆中捕捉到了中微子,并于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又一次错过了。
图:王淦昌(右)在杜布纳研究所工作
图:左一为王淦昌
图:聂荣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他用一生书写了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致敬王淦昌!
来源 | 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