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回顾 | “历史文化保护视野下黄浦区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探索”调研活动纪实

文摘   2024-05-29 11:50   上海  



近年来,传统工业模式地块退让,城市规划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举。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成果突出,打造出了多个成功的“转型范例”。


2024年4月16日和5月19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组织开展“历史文化保护视野下黄浦区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探索”春季日常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组成员前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八号桥艺术空间、衍庆里进行实地考察,与专家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同学们在实践中践行思悟,把握城市的脉搏。




01






实地考察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4月16日,项目组成员夏文婕、戴霞蔚、吴雨欣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展实地考察。PSA的讲解员从目前陈展的“天天问”展览入手,为项目组讲解了PSA的艺术理念,以及策展人胡项城老师和PSA的深厚情谊。项目组得知,PSA的改造离不开胡老师等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成员的指导和支持。


5月19日,项目组成员夏文婕、陈庭真、戴霞蔚、杨滨宾、杨再欣、吴雨欣再次来到PSA考察,并合影留念。

PSA的前身是看似与艺术毫无关联的发电厂,如今却成为工业改造的成功典例之一。从博物馆的外观看来,高耸的烟囱和厂房旧址等外部形态并未改变,内里空间却摇身一变为艺术的殿堂,这种新旧事物、工业与艺术之间的张力本身就能够给予观赏者思考与审美的契机。



八号桥艺术空间



4月16日,项目组成员夏文婕、戴霞蔚、吴雨欣来到八号桥艺术空间,开展实地考察。项目组成员幸运地遇到了馆长鲍曦寅先生。鲍老师亲切地向成员介绍了空间的改造过程和近期举办的特色活动,并推荐了“八号桥艺术空间”公众号,项目组成员得以检索信息并梳理了当年艺术家、媒体人士等社会各界对八号桥改造的建议和思路。


5月19日,项目组成员夏文婕、吴雨欣携带实践旗帜再次来到八号桥艺术空间考察,并与宣传部负责人合影留念。


八号桥艺术空间的原身是杜月笙私人粮仓,运用了“修旧如旧”的改造风格,对建筑的历史风貌有较好的保留,在功能转型上也有准确的定位。此外,建筑的门窗设计较为通透,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另外,八号桥艺术空间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能够吸引艺术家工作室入驻,也能够吸引艺术家在此办展或进行活动,商业活动多样,更新频次高,具有可持续性。



衍庆里



4月16日,项目组成员夏文婕、戴霞蔚、吴雨欣来到衍庆里,开展实地考察。衍庆里目前是百联时尚中心,当日并未举办特殊活动。项目组没有收集到太多有效信息。


5月19日,项目组成员夏文婕、吴雨欣携带实践旗帜再次来到衍庆里考察。当日衍庆里举办了B2B的商业活动,有FAKEROOM等设计师品牌展示和售卖产品。项目组成员和卖家交流对衍庆里的看法,并邀请他们填写问卷。

为弥补衍庆里文字材料的不足,4月,项目组联系到了上海地方志办公室方志讲师团团长刘雪芹老师。刘老师慷慨地把她以往书写过的衍庆里资料分享给我们,并推荐我们阅读《口述黄埔改革开放(1978-2018)》等书目。



02






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



项目组通过文献搜集和访谈,找出了供给方(开发商、建筑设计师等)认为改造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7个因子。随后,项目组发放问卷调查受众方(游客、工作人员、入驻公司的员工等)对这些因子的评价,从而反向检验供给方的改造思路和改造成果。


问卷设计采用IPA分析法,即从重要性(importance)和表现力(performance)两个维度对考量因子的绩效表现做出评价,把因子呈现在IPA四象限图中。



问卷发放与数据整理



问卷采取线下发放和问卷星平台发放的形式,回收得到可用于实证研究计算的有效问卷90份,依据各项平均分对考量因子进行排序,得到下表。

工业遗址改造考量因子重要性比较表



03






成员感想



23级硕士生 戴霞蔚:

如果要概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脱胎自工业遗址的改造模式,我倾向于使用“共生”一词。从建筑空间上看,烟囱、厂房内部建构的保留不仅不会格格不入,反而增添了不少高光。从艺术功能上看,观众走入艺术博物馆看到的不仅是馆内的艺术品,还能看到展馆本身,进而才能形成二者间审美的互动。观众或许能够从工业的痕迹中产生思考——它们为何保留于此,它们又承载着何种历史。在馆内广阔的艺术天地间,历史的脉络与厚重相得益彰。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不仅能看到当代艺术,更能看到当代艺术以前的历史。令我感触最深刻的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还实现了场馆、艺术作品和“人”的共生,在艺术博物馆的改造历程中,许许多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共同参与进来,创作者的灵感来自于场馆,其艺术创作也有意与场馆本身形成良好互动。当代艺术博物馆又被称作“内化的城市”,它的改造设计的思路能够给予我们身处的城市如何结合工业的现代化纹路与新兴的生活理念不少启发。


23级硕士生 夏文婕:

首先非常感谢参与活动、支持活动的小伙伴。大家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抽身而出,在工业建筑中穿梭,来一场别具上海风情的city walk。也非常感谢给予活动支持的各位专家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留、建筑功能更新、建筑在区域城市空间中的定位、建筑参与市民社会以及引领市民思潮等多个角度,大大拓展了我们对工业建筑改造的理解,让我们收获满满。


23级硕士生 吴雨欣

八号桥艺术空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术空间基本保留了建筑结构和具有丰富历史痕迹的墙面、地板等。如果现场能够展示一些建筑原貌、改造前的风貌、改造前后的变化,或许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观感体验。建筑和苏州河沿岸的整体环境较为和谐。相对整个上海城区而言,建筑及其周边空间具有一定的辨识度,能够使人很快反应过来是苏州河边的工业旧迹。


文案 | 夏文婕 戴霞蔚 吴雨欣

编辑 | 汪致远

审核 | 宋正清 袁崇瑜



复旦哲院研究生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公众号。分享活动资讯,展现师生风采,彰显哲院研究生面貌。
 最新文章